頂點小說 > 長樂公主對我攤牌了 >57、崑山之玉
    “也就是說,和尚你見到了皇帝陛下,但卻被拒絕了。”



    羅太歲把玄奘請進來,奉上一杯清茶。



    歷史上的玄奘的確不被允許西行,後來在一些信徒的幫助下,非法偷渡了。



    “正是。”



    玄奘微微點頭。



    李麗質也微微點頭。



    這正是她和父皇的計劃,迫使玄奘和羅太歲見面,看看他們到底在搞什麼鬼。



    “和尚,你認爲你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羅太歲問道:“是因爲鑽研佛法而產生了困惑,不能得到解決?還是拿不到通關文牒,無法西行?或者……



    天竺路途遙遠,恐怕難以平安抵達?”



    玄奘想了想,道:“應該是那心中無法解決的困惑,時常縈繞在心頭,令人難以入寐。”



    要是沒有這些困惑,自然也就不必西行了。



    羅太歲笑了笑道:“觸摸不到真理固然令人沮喪,求取真經的道路也是千難萬難。



    但在我看來,真正困難還是功成名就之後,該如何抉擇。



    這點,和尚可曾想過?”



    玄奘搖了搖頭。



    連西行第一步都沒能跨出去,就想着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如何……豈非好高騖遠?



    “那我再問問和尚。”



    羅太歲道:“可知二武滅佛之事?”



    玄奘神色一凝,答道:“自然知道。”



    自東漢年間,洛陽修建了第一所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進入中土。



    至今經歷了兩次法難。



    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另一次則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這兩位帝王均下詔勒令僧侶還俗,毀滅佛寺和佛像,焚燒經典,差點陷佛教於萬劫不復之地。



    “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



    說李世民的話,讓李世民無話可說。



    羅太歲顯然管不了那麼多了,目光炯炯的看着玄奘道:“若再來一次滅佛,和尚覺得還能撐下去嗎?”



    “阿彌陀佛!”



    玄奘不答,因爲他沒把握。



    再來一次浩劫的話,也許佛門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



    但羅太歲卻知道佛教的韌性,即使後世再經歷兩次滅佛,仍然屹立不倒。



    “倘若和尚能成功取得真經,並回到大唐,定然會引起轟動。”他只是在闡述一個事實而已,“和尚的名望固然達到空前的高度,同時也將佛門推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危言聳聽!



    這絕對是危言聳聽!



    別說玄奘不敢苟同,就連李麗質都覺得羅太歲有些言過其實了。



    畢竟父皇他明確表示過不會向佛教動手。



    但……



    這話自然不可說與玄奘知曉。



    而且,她倒要看看羅太歲能說出什麼道理來。



    另一邊。



    玄奘自認也是辯才無礙,若是針對當下的處境,他還可以進行反駁。



    但對方直接把時間向後大跨度拉拽,來到一個未知的時間段,令他始料未及。



    這種跳躍性的思維,他跟不上。



    “我這話絕非無的放矢。”



    羅太歲自然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結合後世對歷次滅佛的總結,做出了這種判斷。



    “和尚,別的不說,我就先和你說說當前佛門的現實境況。”



    “請講。”玄奘微微頷首。



    羅太歲也不客氣,直截了當的說道:“衆所周知,大唐剛剛從戰亂中安定下來,正是大力恢復民生的時候。



    朝廷需要更多的人口、足夠的田地,來保證自己的財政收入。



    那財政收入從何而來?



    稅收。”



    “唔……”李麗質聽得連連點頭。



    雖說稅收不是朝廷財政收入的全部,但卻是其中最爲重要的一環。



    “我們再來看看佛門。”羅太歲似笑非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詩聽着意境唯美,但卻直接反應了佛門爲了興建寺廟,佔用土地,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事實!



    佛門侵佔土地卻不事生產,不勞而獲,還不用交稅,這豈能利於朝廷治理民生?”



    “這……可是朝廷允許的,當今皇帝陛下也很擁護佛法。”玄奘低聲道。



    “那私藏奴婢呢?吸納良民躲避賦稅呢?荒年四處放款,收取高額利息呢?”羅太歲毫不客氣的三連問,“這也是朝廷允許的嗎?”



    玄奘沒了聲音。



    關於這些,他作爲一個普通僧人,不屑與其同流合污,也沒有能力去改變。



    羅太歲又繼續質問:“在佛門看來,世間是苦海,所謂的情愛、權利、錢財都是苦難的來源,要放棄塵世間的一切,才能若離苦海。



    呵呵……



    佛門如此規勸人們清心寡慾,緣何自己卻念念不忘?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是一種自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被他用在這裏,頓時變味了。



    玄奘羞慚的垂下頭去,默默唸道:“崑山之玉多於瓦礫,麗水生金豈無泥沙……”



    “崑山之玉多於瓦礫,麗水生金豈無泥沙?”



    羅太歲又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