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陳宇宋妍 >第1403章 尋找北元皇帝墓
    

    全魔都、乃至全華東地區的人都知道,陳宇帶着蘇晴和符虎,去了京城。

    黃博偉的私人飛機也確實載着三人往北飛去了,這不假。

    然而事實上,私人飛機降落的地方,是比京城更北的大草原。

    陳宇、蘇晴、符虎三人全副武裝,工具齊全,明顯是有備而來。

    之所以陳宇會出現在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一個死人:朱顯槐。

    陳宇開了明朝富貴王爺朱顯槐帝王般奢華的墓葬,由此得知,朱顯槐圖謀造反,但當時他頭頂上的嘉靖皇帝雖然神神叨叨,但統治還算穩固。

    朱顯槐終生浪蕩於江浙魔地區,雖富甲天下,卻也始終找不到機會起兵。

    朱顯槐活着的時候可沒閒着,他不光聚攏財富,還試圖尋找失傳的傳國玉璽,以證明自己‘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造反合法性。

    當然,朱顯槐沒有稱王做祖的命,找不着傳國玉璽。他窮盡半生,僅僅鎖定了三個地方,並將三個地名隱晦記錄在自己的三流著作《少鶴詩集》中。

    幾百年後,陳宇找到他的墓室,打開他的棺槨,拿到了《少鶴詩集》。

    詩集中記錄的三個地方,分別是蓬萊、津衛,和陳宇眼下所處的草原。

    古代交通並不發達,從南到北是個漫長的距離,北方更是天子腳下,朱顯槐心虛,不敢來。因此,他一生沒來得及實地勘察,人就嗝屁了。

    所以這三個地方究竟有沒有傳國玉璽,陳宇不知道,朱顯槐也不知道。

    陳宇想要將傳國玉璽收藏到手的信念太強了,因此,哪怕有一丁點兒的線索,他也絕對不會放過。趁着北上,來趟草原,死馬當活馬醫,儘量找找。

    三個地方,陳宇不去蓬萊的原因很簡單,不順路。

    不去津衛,是因爲那個地方人多眼雜,保不齊誰暗中盯着他呢。

    你陳宇北上,不進京城,先去津衛四處晃悠,什麼意思?

    是不是找寶貝呢?

    陳宇腦子很清醒,他纔不會幹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

    所以,三個地方中,先來地廣人稀的草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陳宇很早以前就將草原定爲第一個搜尋的目標了,爲此他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從古籍的字裏行間中,找到了蛛絲馬跡來證明朱顯槐這個猜測的合理性。

    朱顯槐是明朝的王爺,明朝之前是元朝。

    在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帶領下,蒙古鐵騎浩浩蕩蕩,橫掃歐亞大陸,所向無敵,一路屠城又屠國,造下累累殺業,也打下了驚人的版圖。

    幹掉了窩窩囊囊的南宋後,忽必烈創建元朝。

    遊牧民族打仗行,治國卻不咋地,把國家弄得千瘡百孔,百姓怨聲載道。

    元朝一個名叫朱元璋的小乞丐快餓死了,沒辦法,他只好造反。

    然後,朱元璋就以最低賤的出身,完成了開創性的以南統北,建立明朝。

    元朝被打趴了,遠離中原,逃竄至北方負隅頑抗,是爲北元。

    北元這夥人,除了在木土堡撿了一大堆人頭,又順道俘虜了一個混賬狗皇帝朱祁鎮外,就只有一個‘達延中興’的鼎盛時期能拿得出手了。

    其餘時間,北元基本上不是在捱揍、就是在亂彈琴、窩裏鬥。

    短暫的達延中興、攻克幾個部落後,北元又開始窩裏鬥了。

    1517年,也就是明正德十二年,中興的達延汗逝世,其長子也早死了,按理來說,大汗之位應由達延汗的長孫,博迪繼承。

    但博迪的叔叔,巴爾斯博羅特,藉口博迪年幼,自立爲大汗。

    兩年以後,博迪在大臣的支持下逼宮,迫使巴爾斯博羅特讓出汗位,登上了大汗的寶座。

    博迪是正德年間的,朱顯槐是嘉靖年間的,正德是嘉靖前一任皇帝。所以說,北元帳內,博迪家那點破事,朱顯槐只要有心打聽,是完全能夠知道的。

    正是這件事,引起了朱顯槐的懷疑。

    不知爲何,朱顯槐懷疑,博迪是拿到了傳國玉璽,才使得大臣支持他的。

    證據呢?沒有。

    不然怎麼能叫‘懷疑’呢?

    儘管史料記載,傳國玉璽於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後,就消失不見了。

    但明朝時期,又流行一種說法,即傳國玉璽在北方,在元朝人手裏。

    因此朱元璋創建大明後,大軍屢次殺入漠北,就是爲了找傳國玉璽。

    朱顯槐這種猜測雖然沒什麼證據,但好歹算是一條思路。

    有線索總比沒線索強吧?不試試怎麼知道傳國玉璽不在這裏?

    博迪死後,北元那邊就一點疑似傳國玉璽的動靜都沒有了。

    於是朱顯槐懷疑,博迪那老小子,把傳國玉璽帶進墓裏了。

    沒錯,朱顯槐《少鶴詩集》中記載的地方,就是疑似博迪的墓。

    可是這就又涉及到了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甭管元朝還是北元,所有皇帝或大汗的墓,從未出土過。

    第一個原因:元朝皇帝的安葬是極爲祕密的,不會留下墓碑等標誌。

    爲了保守祕密,不讓人知道大汗或皇帝的確切葬地,他們甚至會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將路上遇到的所有行人,全部屠戮滅口。

    到了墓地,挖坑埋棺,剩土運至別處。

    葬畢,再用大量的馬匹在墓地上面踐踏使地面平整,等到草長出來後才解除嚴令,則墓地與一般的草坡一樣了,再也找不到墳墓的蹤跡所在。

    若干年後,參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無人知道葬地的確切位置了。

    第二個原因:遊牧民族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爲人死就應迴歸大自然。

    因此,元朝皇帝大多選擇葬在人煙稀少的大草原上,增加了其被發現的難度。不像唐、明、清等朝代,大張旗鼓,生怕盜墓賊找不到他們的陵寢一樣。

    第三個原因:元朝皇帝的棺槨下葬之後,會對其地面進行鋪平處理。如果後人想要祭拜的話,會在這裏,當着母駱駝的面殺死一隻小駱駝。

    經過一段時間後,墓地上會繼續覆蓋一層密集的草叢。而後人在祭拜時,會牽着母駱駝來尋找小駱駝,從而找到目的地。

    伴隨着母駱駝的死亡,前任皇帝的墓葬所在地自然也就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