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穿越大明做帝師楚寧朱祁鎮 >第524章 前因後果
    許多人一下就崩潰了,就算那些自認爲是狀元之才的人都一樣,這是動了他們這些寒窗苦讀的學子的蛋糕!

    他們都知道,這次有皇家書院的學生參加此次科舉,畢竟有不少學子是在國文學院讀書的,參加科舉也是理所當然,可是剩下的呢!

    這次皇家書院畢業的學生雖然只有五百多人,國文學院更是隻有百人,這就是說,朝廷給這些書院的學生提供了四百個官職!

    對,就是官職,因爲這次朝廷已經明確,這四百名書院的畢業生,不用參加任何形式的考試,就直接被授予朝廷的官職!

    而且,據說這次皇家書院畢業的學生當中,除了極小一部分勳貴朝臣子侄之外,大部分人竟然是軍人子弟和商人子侄!

    這讓他們更加難以接受,軍人也就算了,畢竟是爲國征戰沙場的勇士,那些商人子侄算怎麼回事!

    雖然現在朝廷變法,已經賦予了商人不低的政治地位,允許他們參加科舉,但是在讀書人眼中,君子恥於言利,自己怎麼能和那些滿嘴銅臭的商人子侄同堂競技。

    雖然,在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家中是經商的,但是都轉過幾道彎的,誰也不會說自己家是商賈出身。也有些人是收到商人資助的。

    比如,揚州的鹽商,山西的商幫,每年都拿出大量的錢財用於對讀書人的資助,但是沒人願意承認自己與商人有瓜葛,不然就算你是狀元,在一衆同年之中,也肯定是個異類!

    再說,讀書這種事,不是一朝一夕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成年累月的積累,朝廷給予那些商人蔘加科舉的資格纔多久,就算是推行此法最早的江南,也不過是五六年。

    這麼短的時間,那些商人就算是用鉅額錢財砸,也很難出什麼好成績,能有一兩個秀才舉人,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參加會試,呵呵。

    因此,在他們看來,那些善於投機鑽營的商人,纔會把大量的子弟送到皇家書院,以來可以賣給皇帝一個人情,畢竟從書院成立以來,除了朝中官員之外,就沒有幾個讀書人願意到皇家書院讀書。

    可是朝廷這次在會試上,竟然進行所謂的變革!給那些軍戶、商人子弟們直接當官的資格,而他們這些寒窗苦讀的舉子們,確實萬馬軍中過獨木橋,數千人爭奪一百個名額!

    這不是大明立國之初,這是文華鼎盛的大明!

    因此,此次參加會試的舉子們,就如同爆炸的油鍋一樣,頓時沸騰了。

    他們罷考,他們長跪在太廟前,所有的這一切,都只爲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跟朝廷要個說法,或者說讓朝廷收回成命。

    而這就是讓這些朱祁鎮等人感到最鬱悶的地方。

    這次改革,可以說是大明朝堂第一次離開楚寧進行的一次變革,而且是前所未有地達成了一致,因爲大家都已經明白,皇家書院的教學模式,纔是大明最需要的。

    如果這次不能推行下去,那以後再想推行就更難了。

    可是怎麼推行下去,如果強行鎮壓,肯定是不行的,這些人不是一百的百姓,就算是平民百姓,這成千上萬的人,在大明京師這麼鬧,處理起來也要小心謹慎。

    更何況,這些人可以說是大明讀書人之中的精銳。

    這些人鬧起來,可是不得了的。

    這可把朱祁鎮和一衆大臣難住了,他們都沒有想到,這些讀書人的反抗竟然這麼強烈。

    “不如,”

    “想都不要想了,先生這次是不會出手了,咱們做這件事之前沒有和先生商量,現在惹出亂子來了,想要他給咱們收拾爛攤子,根本不可能。”朱祁鎮沒等曹鼐說完,就直接把這條路給封死了。

    曹鼐看看王文,兩人都在對方眼中看到了無奈。

    上次宗法變革的時候,就算是他們想要擺脫楚寧的一次嘗試,可最後的結果擺在那,最後還是楚寧出面給他們收拾爛攤子。

    並且,宗法改革,也算是楚寧提出來的,他一早就在爲這件事做準備,不然皇家書院也不可能拿到這麼詳細的數據。

    可科舉改革這件事,確是他們想要擺脫楚寧影響的一次嘗試,這件事他們從籌備開始,就沒有打算和楚寧商量。

    在他們看來,內閣從曹鼐,到其他閣臣,對科舉改革,早就有了章程,大家都看出了皇家書院教育出來的學生,纔是朝廷真正需要的人才!

    所以,這次科舉改革,上到朱祁鎮,下到文武百官,幾乎是全票通過。

    畢竟,他們需要的是能幹事,會幹事的人,相比於科舉選拔出來的那些進士,書院的學生做事更加專業,也更懂得人情世故。

    而那些中第的進士,他們也都是這麼一步一步走過來,自然瞭解他們的變化。

    每一屆的進士,就算是最後一名同進士,也自視甚高,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教導,才能讓他們認清現實。

    當然這裏邊肯定有那些家學淵源或者天生謙卑的,可就算是這些人,也需要長期的歷練,才能真正駕馭政務,而書院的學生就不需要。

    比如書院的理學院的學生,出來之後,無論是在工部,還是在兵部,對於那些政務經過簡短的適應之後,就能很快成爲政務處理的老手。

    這裏的老手,並不是胡搜這些人油滑,相反,這些人能很快適應所在官位的工作,當然,前提是他們要被分派到適合的官職上。

    比如水利學院的學生,對於水利的研究,讓一衆工部主管水工的老官員都自愧不如。

    這樣一比較,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朝廷上下對科舉改革竟然表現的出奇一致。當然還有一點,朝中不少大臣的子侄都在皇家書院讀書。

    不管是於共還是於私,大家都對科舉的改革打開綠燈。

    可現在出現這種局面,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或者說他們沒有想到舉子們的反應竟然如此強烈。

    也許他們都沒有發現,遇到這種難題的時候,就算是和楚寧最不對付的王文,下意識裏,也是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楚寧。

    但是朱祁鎮卻知道,就算是楚寧事先知道這件事,也不會出手管了。

    可是看着御書房裏面面相覷的衆多官員,朱祁鎮鬱悶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