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亂世道皇 >第410章 ? 上學首日
    “二皇子請。”衛士倒是對劉協很有禮貌。

    “本皇子的護衛和馬匹就留在這裏,好生照看。”劉協說道。

    “是,來人,帶二皇子的護衛去休息處等候,把二皇子的坐騎牽到馬槽好好伺候。”守衛立刻吩咐旁邊的士兵。

    這些守衛都是王苞的屬下,自然不敢對劉協怎麼樣。嚴格的說,只要劉協不違反規矩,他們都不會怎麼樣。比如帶武器進宮的事情,皇宮內院,是不能帶武器的,除非皇帝詔準。所以只要劉協不帶武器進宮,他們自然不會爲難劉協。

    第一堂課,上課的是蔡邕,內容是經學。

    劉協來得早了些,於是讓潘穎拿出書籍在那兒閱讀。說實在的,劉協對大漢朝的教育很有意見。在大漢朝,學的是官話,寫的是隸書。但是平時候交流,說的是白話,有的官員還帶着各地的口音和方言。書籍上的字更是五花八門,小篆是最多的,也有大篆,還有什麼花鳥字,蟲字,蝌蚪文。劉協前世也是讀過這些經典書籍的,可是現在讀起來也是很困難。主要是很多字要靠猜測,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地方的寫法不同,就算同一個字同一個字體,都會出現多一筆少一筆的情況。

    劉協慢慢的看着書籍,心裏堅定了審定經典的想法。熹平石經,這是一處,但是這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規範和審定古籍經典,這是一個龐大的任務。

    “二弟。很早啊。”劉辨帶着一羣太監宮女前來,老遠就看到劉協。

    劉辨現在已經十二歲,嚴格的說是十一週歲多一點,不過個子比普通人稍矮一些,走路有些虛浮,眼睛有些浮腫,膚色慘白,一看就是**過度。

    聽萬年說,這小子不是不行了嗎?怎麼還是這幅樣子?劉協心中想着。

    當初劉協和萬年去裝神弄鬼嚇唬劉辨,結果把劉辨弄成不舉。

    爲此萬年被嚇得不輕,還把聚光燈歸還了劉協。可是現在看來,這個劉辨還是這樣一副色鬼模樣,難不成又治好了?

    不過,前幾天劉辯才從劉協哪兒帶走一個舞姬,說不定,劉辯現在的樣子,就是這個舞姬的功勞。

    “見過哥哥。”劉協站起來施禮。

    “別虛頭巴腦的,我的細作探得,今天要考問格物論,弟弟可有所準備?”劉辨問道。

    這個劉辯,劉協真的有些無語。不但告訴劉協,他有細作,而且還說他的細作用來探查老師會教授的東西。

    劉協不知道怎麼評價這個哥哥,培養一個細作,需要大量的資金,然而,這樣的細作用來探查老師的教學,這不是浪費錢財是什麼?

    “弟弟,第一次來書房上學,沒有準備。”劉協據實回答。

    格物,這是《大學》中的第一部分。主要講對物的瞭解和運用,有點像前世的物理。在古代,學者們認爲,士子首先應該掌握的就是對物的理解,也就是格物致用,這是士子的基礎,名曰明德。

    會了格物,纔到第二個層次,那就是新民,嚴格的說應該理解爲親民,也就是教化萬民。所以大漢朝的學者名士都會廣收門徒,這就是體現了他們教化萬民職責。

    最後纔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普通人來說,主要是修身。對於世子,那就是要齊家。對於朝中大臣,那就是有治國。對於劉協和劉辨,那就是要平天下。

    總之,格物爲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不過後來好像不是這樣的了,劉協的前世講究的是先站隊,要明確自己是哪一方的人。其次纔是學語言,然後是學算計,最後纔是學科學,也就是格物。

    劉協搖了搖頭,事實變遷,孰是孰非,很難定論。

    “沒有準備吧?來哥哥這裏有格物論,一會兒老師問起,弟弟只需照着說一遍就是。”劉辨一副大哥哥的形象,把準備好的格物論遞給劉協。

    還沒等劉協說謝謝,經學大家蔡邕就快步走進來了。蔡邕,白白胖胖的,臉上有些皺紋。看樣子六十來歲,多年的流放生活,蔡邕估計也生活得不怎麼好。

    “二位皇子好。”蔡邕站在前面,但是沒有站在正面,而是把正面讓出來了。看樣子是不敢接受劉協和劉辨的行禮,畢竟這二位,其中一位今後就是皇上,另一位今後是王爺,在公共場合,蔡邕還是要注意影響。

    “老師好。”劉協施禮,雖然蔡邕避開了正面,但是作爲學生,還是要有學生的覺悟,尊師重道這是基本常識。

    這裏可不是世風日下的前世,劉協的前世學生比老師都兇,老師不敢管教學生,否則就會被家長,社會所不容。家長教訓老師,學生欺負老師的事情,在劉協的前世比比皆是。

    在這裏,講究的尊師重道,所謂天地君親師,老師是在父親之後的重要位置,與天、地、皇帝、父親一樣,受學生的尊敬的。

    不光是劉協,劉辨也是恭恭敬敬的行禮,只是這些都是表面上的,劉協親眼看到劉辨一邊行禮,一邊在搞小動作。

    “今天考問格物論,大皇子,你學已數年,你先來。”蔡邕直接讓劉辨回答。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這不是《大學》的章節嗎?格物雖然出自《大學》,但是也不是要把《大學》背一遍吧。

    劉協打開劉辨給的竹簡,上面居然工工整整的抄着一篇《大學》原文。看着字跡,應該不是劉辯抄寫的,字跡之中透露着小心謹慎,這一看就是太監的風格。

    “不錯,大皇子這些日子也算努力,居然能把《大學》背下來。”蔡邕口中嘉獎,但是誰都看得出來,蔡邕的眼神中那一絲失望。

    劉辨喜滋滋的看了劉協一眼,在座位上坐下。大漢朝以左爲尊,所以劉辨坐在劉協的左側。

    “二皇子,聽說你治理成睾縣,政績頗豐,抵禦黃巾,功勳卓著。請二皇子說說格物。”蔡邕說道。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時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這是朱熹在解說《大學》格物所言,劉協照搬過來。畢竟是一千年之後的人的認識,自然比漢朝精闢許多。

    蔡邕喫驚的看着劉協,這番言論,道出了蔡邕多年思考而又表達不出來的意思,其深度高度豈是一個普通人所達到的。

    蔡邕的表現,劉協一點都不意外,朱熹啊,後世的大家,怎麼說也比蔡邕見多識廣。

    “二皇子可是獨自思考所得?”蔡邕雖然驚訝,但是劉協只有七歲,怎麼有這麼深刻的認識。

    “自是如此,學以致用,協於小王莊嘗試多年,故如此認爲。”劉協可不會承認自己是抄襲的,況且就算說出來,蔡邕豈會相信後世有個朱熹,會對《大學》研究如此之深。

    “善,大善。”蔡邕心情無比興奮,開始對格物致知進行講解,劉協也認真聽講。

    只是無法做筆記,因爲大漢朝寫字只有兩種方式,一是毛筆,二是刻刀。不管用毛筆在絹布上寫字,還是用刻刀在竹簡上寫字,速度非常的慢,根本完不成做筆記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