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亂世道皇 >第826章 坊市實情
    一連閒了幾天,劉協突然想到城外去走走,看看老百姓是怎麼生活的。作爲一個皇帝,劉協可不想像前幾任皇帝一樣,足不出宮門,下達命令的依據全靠身邊的太監提供。

    洛陽城分爲幾層,最裏面自然是皇城,主要包括北宮和南宮,南宮因爲張讓之亂損毀,目前還在維修之中。

    又因爲劉協放宮人的緣故,皇城之中的宮女少了許多,用不了這麼多宮殿。所以南宮裏面的皇室人員都搬到北宮,南宮宮殿幾乎劃給了官員們辦公,當然,這是零時的,畢竟這是皇宮,名義上是劉協的家,可不是那些官員可以隨意佔用的。

    自從劉協登基以來,三公九卿各府衙,劉協都經常去轉悠。時不時的還會抽查點卯的情況,詢問工作的進度。

    所以皇城裏面的一磚一瓦劉協都比較熟悉。

    皇城外是內城,內城之中是朝中大臣的府邸。

    這些朝中重臣,他們每天需要到德陽殿上朝,散朝之後要到府衙工作,所以,他們大多居住在府衙。

    通常情況下,府衙的長官都住在府衙後面,而那些普通的官員就住在離府衙不遠的地方。這種前衙後府的安排,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

    大漢朝很多衙門都稱作府,來由就是從這裏來的。

    比如說司徒府,黃琬在洛陽的屋子不在內城,但是每天早上卯時,也就是六點就要上朝點卯,如果從城外的家裏走到德陽殿,豈不是寅時就要出發。

    所以,爲了工作方便,黃琬就住在司徒府。早上卯時初起牀,收拾一番,到德陽殿點卯,也不到卯時正。

    當然,也有不在府衙住的,比如說董卓。董卓洛陽城外可有數十萬大軍,每天來來回回的處理軍務都夠董卓忙了,哪裏還有時間住在內城。

    因此,董卓每天都是乘車到德陽殿上朝,因爲從城外到德陽殿這段距離,董卓可以在車上睡一覺。

    內城之外,郭牆之內,是商戶工匠居住的地方,俗稱城郭戶。

    大漢朝的工匠和商戶的地位很低,沒有資格住在內城。但是他們的主子大多是世家大族,爲了管理方便,所以就在城郭之間建設作坊,供這些工匠和商戶居住。

    這些城郭戶的生活情況,就是劉協想知道的。

    劉協不是劉宏,聽聽太監的胡吹就相信了的。也不是後世那些官僚,呼啦啦的一羣人,擺擺姿勢,照照相,聽幾句彙報,就能夠腦袋一拍,下一個命令,就拍屁股走人。

    劉協堅信一條真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劉協要親自到城郭戶來調查,有時間的話,劉協還會去城外。

    時至九月,正是稅賦進京的時刻,京中百官,特別是那些有封地的官員,都會收到今年的收成。

    今年災情不是特別重,也算是一個豐年吧,雖然老百姓還是沒飯喫,可是一點也阻擋不了世家貴族慶祝。

    秋分前後,世家大戶都要慶豐收,這個時候,正是商賈賺錢的時候,各種財貨運抵京城,堆積在各大市場,就等那些世家來採購。

    九月的陽光也不太毒,有錢,天氣又好,治安也不錯,京中的世家貴族免不了要出來走走,順便看看能不能採購心宜的物品。

    城中各大街道,峨冠博帶,輕紗曼妙的貴人來來往往,美不勝收。

    “好俊的小郎君啊。”一個世家女子從劉協身邊經過,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劉協,口中稱讚道。

    劉協爲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關注,特地換了便裝,想不到卻勾起了京中女人的目光。

    漢代女人的地位雖然不高,但還沒到那種足不出戶的地步,也沒有三從四德的控制,往往比較實際,也比較灑脫。

    劉協今年八週歲零六個月,因爲長期鍛鍊的原因,身高已經達到七尺,也就是一米六。長期思考問題,顯得比較老成,給人的感覺像是十二三歲的人。

    漢朝十五歲結婚,十二三歲正是男女談婚論嫁的時候,所以剛纔這女子一眼就瞧上了劉協。

    當然,像這樣當街讚美一個美男子還是少見的。

    劉協這次出來,帶的人不多,就只有潘穎。爲了不引起那些世家的注意,劉協甚至連自己的護衛都沒帶。

    一是劉協身懷絕技,只要施展遁術,劉協可以瞬間躲開災禍。

    二是這些日子,內城裏面的治安非常好,雖然沒達到夜不閉戶的境界,但是那些遊俠兒絕不敢在內城招搖。因此劉協錯誤的認爲,洛陽周邊的治安也跟着好起來,畢竟就隔着一道城牆,也不會差多遠。只是這一錯誤的估計,差點讓劉協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出了內城,就是城郭之間的坊市。

    爲了方便城中的世家,坊市大多建在離內城不遠的地方。有錢的人說了算,自古亦然。

    所謂坊市,就是作坊和市場連在一起的建築,街面上是門臉,門臉後面是作坊。

    劉協今天來到這裏,恰好是售賣穀米的米市。

    新米上市,各家各戶自然要買新米嚐鮮,所以米市生意火爆,時不時都看到一是豪華馬車,後面跟着一羣家僮,在各店鋪的掌櫃招呼下招搖過市。

    有些店鋪爲了證實自己買的新米,專門把舂米的器具擺到街上,讓夥計當衆舂米,以便吸引客人。

    米市的秩序還好,有幾個吊兒郎當的遊俠兒,畏手畏腳的藏在街道角落,看到巡邏過來的兵卒,立馬躲進暗處。

    劉協心情舒暢的笑了笑,轉身去問米價:“掌櫃的,糧米。”

    “谷七十錢一石,米一百錢一石,麥四十錢一石,黍三十五錢一石,菽(黃豆)二十錢一石······”

    這麼便宜,七月的時候,谷可是一百五十錢一石,相差幾乎一半。這還是市場上的價格,落到農民手中,價格還會更低。

    穀賤傷農,可是年年如此,大漢朝還會走多遠?

    得想辦法保證農民的利益,否則自耕農根本就生活不下去。自耕農生活不下去的時候,那就是社會動亂的時候。

    “這位公子,可是要買糧食?”掌櫃的看劉協心不在焉,有些遲疑的問道。

    劉協衣着華貴,自然不是他們這些商賈可以得罪的。但是劉協這樣遲疑,也耽誤自己做生意不是。

    劉協伸手摸了一把黃豆,仔細看了看,這麼大顆的黃豆居然才二十錢一石,真是便宜啊。在劉協的記憶中,黃豆的價格可比谷高一些,可是在漢朝僅僅只有谷的三成。

    “公子,這豆可好了,顆粒飽滿,餵馬一定長膘。看看公子的馬,只有這麼好的豆才配。”店家特別會做生意,嘴巴吧嗒吧嗒的,讓人聽着舒服。

    “陛······公子,這是餵馬的。”潘穎站過來,提醒劉協。

    大漢朝的人是不喫豆子的,因爲吃了豆子會產生胃氣,經常釋放胃氣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爲,所以稍微有錢的人,都不會喫豆子。當然,那些沒飯喫的,自然不會考慮這些。

    這麼好的黃豆用來餵馬,委實太可惜了。看來小王莊的加緊收購黃豆,榨油,做醬油,這些都得用黃豆。另外還得想辦法拓展黃豆製品,比如豆腐。

    “小郎君,看看這豆,喂這大馬,定然長膘。來一點?”掌櫃看劉協遲疑,更加熱情的推薦。

    “潘穎,拿上。”劉協指着這袋豆子。

    買豆子?潘穎睜大眼睛,少府裏面豆子可不少,而且比這些好得多,犯的着來這裏買豆子嗎。潘穎心中不爽,嘰嘰咕咕的發着鬧騷,一邊同掌櫃掰扯,最後擰了一小袋,放在馬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