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穿越宋朝當太子 >第八十五章 大宋未來的棟樑
    趙昕最深愛的李媚兒離開了,趙昕想過挽留,但最終沒有挽留,因爲屬於你的女人終將屬於你,不屬於你的女人,你即便是拿個繩索拴着她,她的眼神仰望的始終是遠方。

    趙昕也不是原始人,只顧自己一時爽,爽完之後,就將配偶拋之腦後了。但眼下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準備物資和民房,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一批流民,所以只能暫時將兒女私情放在心中。

    第一批流民有十萬多人,趙昕提前吩咐各州官員募集工匠造民房,但工程巨大,又加上天氣炎熱,所以工程進度緩慢。

    趙昕見此先是讓龍騎團衆士兵參與房屋建設,又找了自己的老丈人楊文廣和郭逵,和二人商談了一下,讓駐防的禁軍也參與了造民房,纔在第一批流民到達之前,將房子給造了出來。

    房子蓋的雖然很簡易,但也不是什麼風一吹就倒的豆腐渣工程。

    交趾國地廣人稀,三分之二是山地,三分一是適合耕種的土地,但糧食產量卻不低,因爲每年只有雨季和旱季,雨水非常充足,且耕地大多在河流區域,豐富的河水也帶來了有機成分,土地肥沃,畝產很高,又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水稻可以一年插秧三次,就相當於一畝地三倍的收入。

    所以趙昕也不用從各地籌集糧草,因爲各州州倉裏面的陳糧就足夠五十萬流民喫上一年的了,更何況眼下正是第二季稻栽培的時間。

    十萬流民大約還有兩三天左右就會到來,而趙昕正在州府內和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文臣們商量實施針對土地的新法。

    古人的科舉制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能在數萬名學子中脫穎而出的也不是泛泛之輩,就連後世儘量做到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也沒少被世人埋怨。

    畢竟眼下儒學還沒有被過分的閹割,君子六藝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

    趙昕選取近幾屆科舉出來的精英也是有原因的,一來這些人都是科舉中的佼佼者,二來這些人也都是大宋以後官場上的中流砥柱。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人踏入官場的時間稍短,還沒有被殘酷的官場把棱角磨平,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還是充滿着遠大的理想的,他們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也比那些半條腿邁進棺材的老臣們強的多。

    安靜的議事堂內,鴉雀無聲,趙昕掃視着這批他從全國各地召集來的大宋帝國未來的精英們。

    王珪,字禹玉,現年三十二歲,慶曆二年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封郇國公。史書記載他秉性寬厚沉穩,謙和禮讓,勤思苦學,天資過人,落筆則出語驚人。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聽話,嘉佑七年,仁宗立太子,中書召他起草詔書,他說:“此大事也,非當面接受聖旨不可!”第二天,仁宗親自召見,他對仁宗說:“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亂。這次果真是陛下的聖意麼?”仁宗道:“朕意已決。”他再拜稱賀以後,才退而起草。

    能臣幹吏趙昕自然喜歡,但眼下他更需要的是無條件支持自己實施新法的官員,而不是向包拯那樣一個意見不合,都能扯着仁宗衣服不讓走的官員。

    韓絳,字子華,現年39歲,慶曆二年探花。擔任太子中允、陳州通判,累遷三司使。宋英宗即位,遷給事中,權知開封府。宋神宗即位,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熙寧三年拜昭文相,出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出任建雄軍節度使、知定州,授太一宮使、知河南府。宋哲宗即位,擔任鎮江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北京留守,冊封康國公,以司空、檢校太尉致仕。

    爲人剛毅任重,得大臣體。遇事果敢,臨義勇發,不爲後顧,也是難得的人才。

    王安石,字介甫,現年三十歲,慶曆二年第四名,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被宋神宗升爲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罷相。一年後,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鬱然病逝於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爲太傅、舒王,諡號“文”,世稱王文公。

    在趙昕眼裏,王安石變法出發點是好的,但太過於偏激了,變法與社會現實差距太大、喪失社會基礎、變法急功近利、政策執行不力、用人不當等等都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在趙昕眼裏王安石對於農業商業方面的變法只是紙上談兵,而沒有聯合實際情況,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假!”“大!”“空!”

    但王安石在對軍事上的改革卻是功不可沒的。通過“強兵之法”的推行,積弱局面得以緩解,北宋國力有所增強。

    保甲法的推行,加強了農村的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的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並節省了大量訓練費用;

    裁兵法提高了軍隊士兵素質;將兵法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鬥力;

    保馬法使馬匹的質量和數量大大提高,同時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軍器監法增加了武器的生產量,質量也有所改善。

    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北宋熙寧六年,在王安石指揮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

    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兩宋時期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作戰時,北宋朝廷開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獲全勝的唯一戰例。同時培養出了王韶、章楶等傑出將領,並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對宋與西夏的戰爭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趙昕看來,王安石的軍事才能更勝於其政治才能,而且趙昕也很欣賞他魄力,未來的大宋也需要這樣具有創造性的良臣,畢竟故步自封換來的只能是落後與捱打。

    賈黯,字直孺,現年28歲,慶曆六年狀元,爲人剛直,以直言敢諫聞名,歷官左正言、開封知府、中書舍人、給事中、御史中丞等職。也是范仲淹的小迷弟一枚。

    但後來捲入“濮議之爭”,類似於明朝嘉靖時期的大禮儀之爭,但賈黯一直到臨死前還留下遺書,請宋英宗稱其親生父親濮王爲伯父。

    這樣的人才絕對是維護大宋律法的中堅力量。

    劉敞,字原甫,現年32歲,慶曆六年榜眼,北宋學者、史學家、經學家、散文家。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後官至集賢院學士。爲人耿直,立朝敢言,爲政有績,出使有功。

    劉敞自六經、百氏、古今傳記,下至天文、地理、卜醫、數術、浮圖、老莊之說,無所不通。

    有一次,劉敞奉命出使契丹,契丹人帶着他出古北口,故意走了許多彎路,以顯示路途的遙遠。劉敞熟知地理。對道路瞭如指掌,就質問對方:“本來有大路可走,用不了幾天就可抵達中京,爲什麼要這麼走呢?”契丹人又驚又愧,只得認錯。

    契丹山地中有一種怪獸,形狀像馬,卻能獵食虎豹,契丹人不知其名,就向劉敞打聽。劉敞回答說:“這種獸就是所謂的駁。”劉敞還描述了這種獸的叫聲和模樣,並且告訴契丹人,在古書《山海經》和《管子》中,都有這種獸的記載。契丹人聽後,敬佩不已。

    在趙昕想來八成是某種獅子吧!不過這種全能性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熟知天文地理,對繪製軍事地圖和觀天文星象等都是有重大幫助的。

    嗯,這樣的人才或許可以當作哥倫布使用,用來開闢新航路,擴大大宋的版圖。

    原本謝仲弓應該來的,但因其重病在身,朝廷便派了同年的進士趙瞻前來。

    趙瞻,字大觀,現年32歲。歷知萬泉、夏縣,皆有善政。

    宋神宗登上帝位後,升趙瞻作開封府判官。神宗問他:“你知道青苗法實行起來方便嗎?”趙瞻回答說:“青苗法是唐朝末年動亂之時實行的,用於聚斂百姓的錢財確實方便。皇上想要制定令國家長治久安的治國之策,愛護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的話,青苗法實施起來確實沒有什麼便利。”

    王安石想趙瞻協助自己施行新法,就派他的黨羽手下用知雜御史誘引趙瞻。但趙瞻決不答應,因此被貶出京城作陝西轉運副使,又改作永興軍轉運使。

    .......

    趙昕掃了一眼衆人,這些人都是大宋未來的棟樑之才,眼下,就得對他們灌輸新法,培養他們做自己的第一批班底。

    煙花若殤:這章主要對基本文臣班底做了一些介紹。

    求推薦,投資,粉絲值。

    寫書不易,且本人筆力認知均有限,若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請來羣:54544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