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唐:開局搶回武媚娘 >第139章 放大招,科舉新制度
    李世民登時輕鬆起來:“說起文治,朕倒是想起一件事,這馬上就要科舉,科舉乃是大事,朕預備令房卿來主考,房卿明白朕的意思吧?“

    房玄齡當然明白,讓宰輔名義上來做主考官,只是爲了顯示朝廷對於科舉的看重,因爲他是宰相肯定是不可事無具細。

    初唐科舉,考的科目雖然很多,實際上,人們看中的還是進士科,其餘科目,不可能爲人重視。

    而進士科因爲重要,所以才流傳了下去,以至於到後來,進士成了科舉金榜題名象徵。

    李世民微笑言:“這科舉之事,房卿不知有何建言?“

    隋唐時期,科舉初開,許多規則都不夠規範,這也是李世民最大心疾。

    此時他問向房玄齡,房玄齡卻謹慎起來,科舉之事,關係到朝廷官員選拔,必須慎之又慎,切切不可操之過急,任何一個改變,都可能帶來巨大影響。

    房玄齡辦事歷來以穩妥爲主。

    終究十幾年前隋煬帝最大得失教訓就是做事都操之過急,以至於到了最後,變成不可收拾。

    在得到這個教訓後,人們方纔對治大國如烹小鮮有了深刻認識。

    房玄齡道:“陛下,臣以爲還是以穩妥爲主,繼續承襲隋制,大變動最好不作,是緊要、最是關鍵,畢竟科舉涉及國本。“

    李世民遂頷首點頭,房玄齡的謹慎是有道理;

    隨即,李世民問:“虞公有何高見呢?“

    虞世南滿腦子都是豫章紙,此時竟被問懵,急切之間,答不上來。

    李世民微笑看着他的書法老師,虞公年歲大了,腦子反應遲鈍,情有可原。

    片刻後,李世民又看向李治,心中居然生出一絲戲謔,希望通過奏對,爲難一下李治,磨礪一下李治。

    李世民於是道:“李治,你來說說看吧。“

    李治想都不用想,隨口即答:“父皇,兒臣以爲,科舉最緊要一點,只在一事。“

    沒想到李治,居然還真有自己的看法。

    李世民和房玄齡相視一笑,少年人嘛,各種想法總是特別多,很是正常嘛。

    李世民卻還是故意打起幾分精神,他雖覺得李治未必能老成謀國,但能聽聽他說些甚麼,也是好的。

    “願聞其詳。“

    李治乾脆利落:“公平!“

    此言一出,李世民,頓時又一臉,黑線。

    公平二字,說起來倒也,沒錯,但是。

    問題關鍵在於,李治提出公平,恰恰就說明,以往科舉不公平,你這是否定李世民前面的成績呢。

    房玄齡差點啞然失笑,心說,也就小九子敢在皇上面前大放厥詞,若換做其他人,只怕陛下要當衆不喜。

    李世民面上依舊掛着笑容:“噢,這樣說來,小九兒是認爲,朕登極以來,所主持的科舉不公平?“

    這一反問,讓李治覺得父皇有擡槓之嫌。

    又不是我主動說的,是你讓我說的。

    那若讓我說,我能說甚麼,肯定就是要說說當下科舉存在的問題了,沒有問題,你還問啥呢?

    噢,現在我提出了問題,你倒好,還反過來扣我一個帽子,那有這樣做皇帝的。

    自古伴君如伴虎,看來,師父說得一點也沒錯。

    那怎麼辦呢?上拍馬屁、寶典。

    李治登時道:“兒臣深信父皇擇纔再公平不過,天下誰人不知,父皇求賢若渴。“

    李世民臉色陰轉多雲,失笑:“此言甚合朕意。不過,你都說朕公平了,又何來科舉最大弊病是不公平一說呢。“

    李治道:“因爲父皇本心是認爲公平,可兒臣所言公平,卻不源自父皇本心。

    而在於,要讓全天下人深信,科舉是公平的,只有讓天下人對此深信科舉是公平的;

    那麼高中及弟的讀書人,纔不會遭人質疑,更顯榮耀,他們自己也纔會相信科舉是公平的。

    只有如此,纔會有越來越多讀書人,願意通過科舉改變命運。“

    李世民聽到此處,一時愣住,登時,他的臉色由陰轉多雲,一改成了朗朗晴天、日頭高照。

    李世民聽懂了,他明白了李治提出所謂公平之本意,有意思,很有意思了。

    房玄齡,若有所思,他極想聽聽,李治接下來還會說出神馬驚人之言。

    “九皇子,你繼續說。“

    李治便繼續言說。

    “要做到這一點,辣麼首先就要讓這科舉公平的印象,深入天下人的心、深入到每個讀書人的心。

    父皇,公平不公平,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讓全天下人認爲我大唐的科舉是公平的。

    兒臣以爲,當下只需要採取稍許舉措,就能改變人們對於科舉是否公平的看法。

    譬如,科考時,只需採取糊名制,就可達到讓天下人認爲我大唐科舉是公平的。“

    “糊名?“

    李世民一愣,通過字面含義,他似乎明白了一些,所以,他精神了,但具體如何做,他又不解了。

    因此,他疑惑看李治。

    糊名制在明清時期,是科舉日常。

    不解決科舉公平問題,又怎麼提倡讀書人來進行科舉考試呢。

    雖然李治想讓推舉制一併給改了。

    奶爸在給他說糊名制時,就給他分析了,現下不能徹底改掉推舉,因爲若是不能推舉了,就等於從根本上堵死了世族門閥干涉科舉之路,阻力太大,這不現實。

    何況李治這次還舉薦了三個將軍呢,自己也不乾淨啊。

    既然如此,辣麼就索性在其他小處入手,譬如糊名制。

    見李世民目光灼灼看着自己,李治又開口道。

    “父皇,兒臣所倡議糊名制,就是要摒棄父皇和主考們對考生的偏好。

    父皇取才,公平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全天下臣民們深信,父皇所建科舉機制公平、公正。

    因此,需有一個極好規章才能令人信服。

    當這天下人都相信科舉機制公平、公正,辣麼只要自己有才學,便能通過科舉鯉魚躍龍門時,這科舉便不需朝廷刻意去倡導。

    這天下才子自然就趨之若鶩,積極踊躍參加科考了。“

    李世民聽到此,動容。

    他與房玄齡對視一眼,房玄齡暗暗對李世民點頭。

    身爲朝堂承上啓下之宰輔,房玄齡比李世民更瞭解天下子民的想法,每次科考關於科舉不公的蜚短流長、風言風語,不是沒有,甚至有時喧囂塵上。

    終究,考試終究是難以讓人信服的,考中的人當然深信科舉是公平的,可是沒有考中的呢,他們會怎麼認爲呢。

    所以,在如何杜絕落第者的抱怨上,在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上,朝廷豈能不猛下一些功夫,來吸引更多讀書人。

    當下大唐的科舉只是初創,雖然自隋文帝開始,有了一點雛形,可這科舉觀念還未深入人心,大唐沿襲隋制,當然希望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完美完善的規章制度。

    李世民見房玄齡向他點頭認可,心裏便更加,篤定。

    他萬萬想不到,小小的李治居然還能琢磨這個事,不,應該是奶爸教他的。

    李治所言有道理,不過,現在又遇到一個極大問題。

    李世民皺眉,困惑反問李治:“小九兒所言糊名制,是否與讓天下人深信這與公平有關?“

    “正是。“

    李治底氣十足:“只是兒臣若是講解,只怕一時也說不清,不妨,讓兒臣當場演練如何?“

    李世民大笑:“現在就可演練嗎?你昨天才演練過武的,今天又來文的,吾兒是文武全才呀!哈哈。“

    他還是不相信,李治只一個法子,就可讓天下人對科舉加深信心。

    李世民認爲,若是這麼容易,那麼自隋文帝辦科舉開始到如今,科舉已有數十年,怎麼會沒有人想到呢,隋文帝之下,有多少大賢明,而朕的文武大臣,又哪一個又不是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