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唐:開局搶回武媚娘 >第430章 百官們,吵成一鍋粥
    李格不但不驚慌,反而是笑着坦然道:“原來是淵蓋蘇文啊,他曾經是高句麗的副使,那人倒確實是個人才,他在長安的時候,我倒是和他喝過幾次酒!“

    一衆大臣們雖然將目光投向了李格,倒不是將這事按在李格身上,終究只是淵蓋蘇文在長安的時候和李格喝過酒,淵蓋蘇文攻打高句麗和李格能有甚麼關係?

    他們只是覺得李格的眼光可真好,居然在那時候就發現了淵蓋蘇文是個軍事天才。

    金志覺和金勝曼都沒想到李格居然說的這麼輕鬆隨意,他們還以爲李格會誠惶誠恐的謝罪或者極力推脫呢。

    李世民沉聲道:“那個高句麗副使啊,朕有些印象,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沒想到攻打新羅,高句麗居然是他領兵。“

    新羅公主沉聲道:“當初淵蓋蘇文只是一個小小的副使,就是因爲和吳王與晉王兩位殿下交好,所以才蒙高句麗王看重,因此青雲直上!“

    李治摸了摸鼻子,這個新羅公主摸的還真夠仔細的,居然連這個都知道。

    都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們新羅把人家的底細都瞭解的這麼清楚了,爲啥還是屢戰屢敗呢?

    你這是將新羅危機都怪罪在我大唐李格、李治的頭上嗎?

    一衆武將們全都忿忿不平,就算沒有淵蓋蘇文也有淵蓋蘇武,這跟李格、李治有神嘛關係?

    李績不禁笑了:“淵蓋蘇文倒是很會狐假虎威,他領軍與否與我們兩位王爺有甚麼關係!“

    新羅公主心中十分不忿,要說他最怨恨的大唐人是誰,當然屬李格、李治無疑。

    若不是有李格、李治,高句麗也不會派大軍進攻新羅。

    所以,她纔會情不自禁地當着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直接說了出來,只是沒想到她指出來之後,立即就有人爲李格、李治開脫,而且皇帝也沒有責問李格、李治的意思。

    李治、李格在大唐朝中的地位果然極高,而且極得皇帝信重。

    但是,無論如何,李格、李治都是他們不得不邁過去的檻,若是求不到大唐出兵相助,那他們新羅就完了。

    所以絕不能就這麼算了!

    就在新羅公主忍不住要開口說話的時候,高高在上的皇帝發話了,“新羅使臣行程三、四千裏來長安,一路辛苦了,暫且退下吧!“

    退下?

    那怎麼能行?

    新羅公主剛要開口,就看到金志覺一直在朝她使眼色。

    金志覺恭聲求援:“外臣遵旨,只是我們新羅已經快要抵擋不住高句麗的進攻了,還請陛下早日發兵救援,不然,我們新羅滅亡了,大唐也少了一個恭順的屬國來牽制高句麗和百濟!“

    金勝曼也行禮請求道:“還請大唐皇帝早日決定發兵!這是新羅王臣的祈求,千萬新羅百姓的祈求!新羅願世世代代都奉大唐爲宗主國!“

    金志覺和金勝曼說完之後,就在太監的指引下退出了大殿,他們也知道,大唐出兵還是不出兵都不是小事,大唐皇帝不可能立即就給他們答覆,肯定會跟朝臣們商議。

    出了大殿,金勝曼和金志覺的心情仍然十分沉重,甚至心裏更是火燎似的焦灼。

    金勝曼小聲問:“金大人爲不讓我繼續說下去?不揭穿李格、李治的真面目,李格、李治一定會從中作梗。“

    金志覺低聲道:“公主,臣覺得還是等大唐君臣商議過後瞧瞧情形再說!“

    “如果淵蓋蘇文真是拉了大旗做虎皮,那咱們直接在朝堂上指責李格、李治,反倒會引起李治、李格以及大唐君臣的不喜!“

    在新羅的使臣退出大殿之後,大殿裏依然很安靜,一時沒有人說話。

    李世民身體往後一靠,沉聲道:“新羅一直都是大唐的屬國,新羅時時進貢,對大唐十分恭順,如今遭到了高句麗的進攻,有滅國之危,都說說怎麼辦吧!“

    文官們一時都不言語,新羅被高句麗攻打即將滅國,這確實是個大難題,大唐不管吧不好,管吧又鞭長莫及。

    然而對於武將們來言,這就簡單的多了。

    程咬金立即出列奏到,沉聲道:“陛下,新羅是我大唐屬國,高句麗卻敢擅自對其動兵,根本就沒將我們大唐放在眼裏,根本就沒將我大唐皇帝放在眼裏,必須嚴懲高句麗,才能鎮住高句麗!“

    尉遲恭也出列奏到:“陛下,若讓高句麗吞併了新羅,再吞併了百濟,那高句麗必然實力大增,高句麗一直對我中原王朝不敬、虎視眈眈,所以,臣覺得決不能坐視高句麗吞併新羅,不然遼東邊患遺禍無窮!“

    這話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裏去了,李世民沉聲道:“呃,那盧國公的意思是?“

    想到從李治那裏聽到的消息,程咬金果斷道:“啓稟陛下,臣覺得應該出兵征伐高句麗,爲新羅解圍!“

    就說嘛,程咬金話音一落,文臣立即交頭接耳的熱議起來,他們就知道像程咬金這樣的武將們一定會鼓動出兵。

    這些武將們一門心思就想着打仗,除了打仗就不會多想點你那甚麼股票,難道你們就沒想過前隋的前車之鑑嗎?

    馬懟懟當即出列奏到:“陛下,臣覺得盧國公和鄂國公所言大謬,前隋三次東征,征夫百萬,耗費民力無數,皆無功而返,以至國家分崩離析,前車之鑑,就在眼前,臣覺得出兵之事當慎之再慎!“

    給事中杜正倫當即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亦不贊同出兵,前隋之鑑,是我朝之最好警醒!若高句麗敢興兵進犯大唐,那朝廷派兵東征是應有之義,可若是爲了新羅而東征,實在不值得冒此大險!“

    有了開頭,一個個文臣們紛紛出列贊同。

    “高句麗雖然一直冥頑不化,但是對大唐卻也多有敬畏,若選一能果敢剛毅之士出使高句麗斥責高句麗王,高句麗王臣必然發憷忌憚。“

    “再選一能說會道之士前往百濟,分說其中利害,敦促百濟出兵幫助新羅抗擊高句麗……“

    “高句麗既然已經攻佔了二十一城,眼看就要吞併整個新羅,又怎麼會因爲一個朝政欽使而半途而廢,將已經喫到嘴裏的肥肉吐出來?“

    “百濟顯然已是和高句麗達成了甚麼協議,新羅苦苦相求,而且將所有的利害關係都分析了個清楚明白,百濟還一口回絕,朝廷派一個能言善辯的欽使又能起到甚麼作用?百濟很少派使臣來我大唐,原本就對大唐不算恭順!“

    “能不能成,不試一試又怎麼知道呢嗎?“

    “試一試?新羅接連敗退,危在旦夕,哪還有時間去試一試?等試過之後,新羅已經被高句麗吞併了、就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