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四六二章 大手筆
    自己在宮裏面都不會這麼喫,這實在是有一些過於奢侈了。有錢了自己都沒有這麼喫過,現在大明還沒有到鼓勵消費的時候。

    可是潘季馴卻在漕運總督衙門搞了這麼一出。這些東西要花費多少錢?這些錢誰出?

    可這事在潘季馴看來不做還不行,皇帝到你這裏來了,你都招待不好,是怎麼做臣子的?

    自己還不好說潘季馴,因爲官場從上到下就是這種風氣。這種事別說現在了,到了後世都很難解決,招待費超標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除了貪腐之外,真超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所謂真超標,就是真的被喫喝花用了。

    朱翊鈞沒掃興,也不會說潘季馴什麼。這種事沒辦法,想要真真正正的解決,還是要從更高的層面去做,比如當年海瑞搞出來的《督撫憲約》。

    《督撫憲約》規定巡撫出巡各地,府、州、縣官一律不準出城迎接,也不準設宴招待。考慮到朝廷大員或許仍須稍存體面,他准許工作餐可以有雞、魚、豬肉各一樣,但不得供應鵝和黃酒,也不準超過伙食標準。

    這個伙食標準是:物價高的地方紋銀三錢,物價低的地方兩錢,連蠟燭、柴火等開支也在上述數目之內。

    這個伙食標準在大明是不可接受的。用大明朝的官員的話說,有損體面、有損斯文,簡直丟盡了讀書人的臉!

    喫喫喝喝一點算什麼東西?

    喫一頓飯,沒有吹拉彈唱、沒有歌舞,那還叫飯嗎?

    不能喝酒,怎麼吟詩作賦,這還是讀書人嗎?

    不能紅袖添香,還怎麼過日子,當官的怎麼能受這樣的苦?

    可是這標準放到後世,就有很多人能理解了。

    朱翊鈞想要改,也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只不過需要的時間還很長,要慢慢來、一步一步的來。眼前是肯定行不通的,還不是時候。

    喫過晚飯之後,朱翊鈞讓人把東西都撤了下去,帶着潘季馴到了一處地方坐下。

    茶水點心也送了上來,君臣二人準備說點話。

    “愛卿這些年一直都在和河打交道,”朱翊鈞問道:“在這淮安城裏也呆了很多年,不知愛卿對兩淮的鹽場瞭解多少?”

    聞言,潘季馴就是一愣,陛下怎麼會問這個問題?

    他雖然是漕運總督,還兼着江淮巡撫,可實際上他的實際權力並不在這個上面。

    漕運總督是實職,他的確能管事;江淮巡撫卻並不是那麼回事,很多事他也管不了,更像是爲了他做事方便而加的一個官職,畢竟兩淮這片地方是屬於南直隸。

    人家有什麼事都直接到南京去了,南京六部那邊會直接做主,根子也留在南京城裏,對他這個兩淮巡撫並不是很看得上眼。鹽場的事,跟他更沒有什麼關係了。

    因爲他們的直屬衙門是揚州轉運使衙門。揚州轉運使,位列三品,實職官員,那也是一個位高權重的位置。關鍵是獨立性很強,外人很難插手。

    人家有事也是直接找南京的戶部,而不會找潘繼馴。在這方面潘繼馴瞭解的不多,但也知道那裏面貓膩特別多。尤其是兩淮鹽場,簡直就是個大坑。

    潘季馴不知道皇帝要幹什麼,只能緩緩的說道:“回陛下,臣所知不多。這些年,臣走遍了淮水、走遍了黃河瞭解各地的氣候地形,實在是疏忽了地方政務。”

    說這話的時候,潘季馴一臉的慚愧,低着頭有些無奈。

    最後,他直接站起來躬身道:“請陛下治罪!”

    朱翊鈞擺了擺手。

    這個老傢伙顯然不想摻和地太深,而且他的說法也對,他這些年都在忙自個兒的事,對地方的事也並沒有那麼關注;就算關注了,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術業有專攻。

    點了點頭,朱翊鈞說道:“坐下吧,朕只是隨意的和你聊聊天。朕也不瞞你,在來這裏之前,朕去了鹽城,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事。”

    聞言,潘季馴瞳孔一縮,沉吟了片刻,緩緩的說道:“陛下還是要注意安全,不如讓臣調一些總督衙門的兵丁給陛下做護衛吧?”

    看了一眼潘季馴,朱翊鈞笑了。

    顯然,潘季馴也知道鹽城多亡命徒,纔會擔心自己這個皇帝的安危。

    擺了擺手,朱翊鈞說道:“朕已經安排好了,愛卿就不用擔心了。”

    事實上,朱翊鈞對自己的安全真的不太在意,自己是一個有足夠能力自保的男人。

    兩人又閒聊了一會兒,朱翊鈞讓潘季馴回去了。顯然,潘季馴對江淮鹽場的事並不是很瞭解,知道的也只是一些皮毛,他也不想摻和這種事。

    那也就無所謂了,自己沒必要非讓他摻合。術業有專攻,人家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第二天,朱翊鈞就和潘季馴研究起了修河的事。

    整整用了三天的時間,朱翊鈞才把潘季馴的計劃聽完了。

    看着自己面前掛着的龐大地圖,朱翊鈞臉色有些激動。

    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種情緒了!

    潘季馴真的是大手筆!

    大手筆啊!

    黃河、淮河如果讓他這麼幹的話,肯定能安穩很多年,甚至一舉解決很多問題,包括不限於水災、乾旱、洪澇等等。所有的佈置都非常合理,在哪裏修堤、在哪裏駐壩、在哪裏安排泄洪,如何束水攻沙、如何清理河道。

    看着身邊彎着腰的小老頭,朱翊鈞不禁感嘆,人才啊!

    原本朱翊鈞還沒有堅定要修整黃河,可是現在朱翊鈞決定了,自己實在是不想錯過這樣的人才!

    若是等到自己準備好了,二十年三十年以後,到哪去找這樣的人才?

    在這方面,如此專業的人才實在是太難得了!古今歷史上一共有幾個?

    朱翊鈞決定幹了!

    大不了在江南多弄點錢、多弄點人!

    事實上,潘季馴也考慮到了大明朝的實際,他所擁有的技術和所要乾的事都是符合實際的,這一點讓朱翊鈞很喜歡。

    潘繼馴在做預算的時候,都考慮到了朝廷的實際,能少花就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