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唐開局震驚李世民 >第1785章 天壤之別!
    至於聖旨和密信有什麼區別,這倒也好理解,都是簡單的人情世故。

    密信這東西,在一些情況下是親密、信任的表現。

    但在另一些情況下,這就是單純的保密文件,也就是說,是一封雖然因爲事關緊要不得不保密,不過等級並不那麼高的非正式文件。

    因爲是非正式文件,相比聖旨這種正式文件,其嚴肅鄭重程度自然要差了一截,換句話說,就是對收件人的態度要隨意許多。

    這當然,不是因爲李二對李盛這娃有什麼意見,其實李二自己也知道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但因爲一個心情不好,於是行事自然手段粗魯起來。

    然而這本來實際上也沒什麼影響的操作造成的影響就是,因爲只是密信而不是正式文件,書信就並非是宮中的內侍直接送出去的。

    等到密信寄送到李盛這裏,就不存在李盛必須以嚴肅禮節接旨的情況,而是因爲喝酒喝的一晚,最後就沒收到。

    然後到了第二日,柴紹心緒不寧自行回家宅起來閉關了,李盛沒了這個忘年友仔一起玩,自然就與幾個侍妾直接出海遊玩去也。

    於是。

    堂堂大唐皇帝陛下的信件就這麼直接被擱置了。

    如果是在數年前的大唐,這種事絕不可能發生,甚至即便是密信,但因爲是發自皇宮,因而也絕不可能被忘記接受。

    但這卻並不是數年前!

    時間到了這個階段,大唐終於開始有了一絲真正的工業社會的跡象。

    儘管工業產值相比農業產值,這個比例依舊很小,現在的大唐依舊遠遠稱不上是工業國——相比後世工業產值直接高出農業產值十倍以上的發達工業國簡直是天壤之別。

    再要相比後世“設計”類服務業產值還要遠遠高於傳統工業產值,更是遠遠高於農業產值的情況就更沒的說了。

    但是!

    工業社會成型,是成型在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不假,但工業社會的雛形則是更隱晦的東西,在於許多細節。

    這些細節無論具體是什麼,但最終就是一件事:適配工業生產的社會規則。

    這自然還有許多社會現象也在其中。

    在過去。

    書信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弄丟的——當然,是以現代人承平日久的思維習慣而言,但總的來說就是這樣,只要送信的路途不穿過戰亂地區,那就真的不會弄丟。

    因爲書信這東西,是註定了只有識字的人能寫,同時也只有識字的人能讀的。

    換句話說,寫信和收信的人都是經濟條件不錯的——而專門派人送信的情況自然也不少,而驛政更是古代政治秩序的關鍵環節,雖然生產力不發達,但管理還真不是一般嚴格。

    這種種因素之下古代書信反而是很少丟件的,但是到了後來那就不一樣了,因爲印刷術發展起來之後,書信通信越發流行,這東西一多。

    當然驛政管理還是非常嚴格,因此也沒有什麼這種那種的情況,但是到了工業時代就不同。

    因爲大量的貨物也需要四處轉運,這個驛政系統壓力自然逐步上升,雖然可以增加人手,但是,衆所周知的是,沒有良好妥善組織起來的人手往往效果不怎麼樣,對於一個整體來說不添亂已經是謝天謝地了。換言之,效率是相當堪憂的。

    總之,書信一類的東西隨着貨物四處轉運,自然就開始變得頻頻出現丟件之類的情況。

    這次李盛這裏雖然沒有丟件,不過也是類似的緣故。

    這處李盛搞出來的這座風景區要建設自然需要大量的物質資源,其中相當部分毫無疑問也沒法在瓊州島搞到,這勢必要從神州之內轉運過來,而這物資吞吐量當然就變得可想而知了。

    這信件一存起來,自然會歸檔,而由於是密信,府邸中負責這類事情的丹青甚至還看不到與皇帝有關的字眼。

    於是這書信竟是就這麼被束之高閣了。

    會出現這種情況,看似是很可笑,但實則卻是時代變遷之中的必然之事。

    就如同現在的神州人民依舊是束髮,但儘管李盛沒有對此提出什麼,甚至自己也是一身古風打扮,如同當年看過的俠士劇集一樣留着長髮。

    但實際上李盛卻心知肚明,隨着工業生產繼續進步,大家都開始理短髮肯定那就是肯定的,而皇帝既然身負天下之望,那肯定也得努力跟百姓畫風一致。

    古代的皇宮雖然披金羅紫,描龍畫鳳,然而衣着髮型之類卻是一直跟百姓保持一致的!

    因爲皇帝居然不知哪來這麼高的遊戲理解,居然在時代潮流明顯變化之前就已經想到了要改變皇宮的畫風。

    這個消息傳遞到瓊州島這邊,李盛聽了也挺震驚的,對大唐君臣團隊的水準評價又高了不少層級。

    這些東西對於眼下並不重要,但總之情況就是這樣,皇宮變化了審美風格,民間一定會有大量的不適應——這不是說,那羣靠着念儒經硬騙編制強行富貴、實則根本沒有運籌帷幄之能的飽學鴻儒們本能的反對新世界的降臨,而是說即便連普通人,也會有諸多不適應之處。

    於是總之這信件就這麼被擱置了。

    而遠在長安的李二。

    好在李二此時正忙着收拾海寇,軍事行動已經開始,自然也沒工夫來顧及這事。

    甚至。

    如果這軍事行動最後成功,那搞不好李二就真忘了這事了,可能再想起來都是半年往後去了,但是。

    衆所周知,凡事總有例外。

    或者毋寧說,對於只見樹不見森林的渺小者來說,考慮總會不周。李二雖然不是這樣的人,在戰略上素來穩定。

    還是那句話,這李二又不是真的神仙,於是時間一長,自然也開始失誤,

    甚至其實這一波也不能怪李二失誤,畢竟正如柴紹聽李盛講恐怖主義一樣,羅馬人這次搞的就是千古未有之事。

    但無論怪不怪誰失誤,這次軍事行動開啓半個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