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盛唐梟雄 >第72章 右相國的辦法!
    第72章右相國的辦法!

    李衝、李飛考場作弊,還誣陷好人,按律加倍懲罰:重打八十大板、在吏部司大門前戴枷示衆六天,而且終生不得出仕爲官。

    兩個胖子的前途算是徹底毀了,併成爲了衆人的笑柄。

    與此同時,藉着考生們口口相傳,很快滿長安人都知道了,宗室子弟中出了一個能夠七步成詩的少年奇才——李昭!

    ……

    另一邊,李適之和其他考官用了兩天時間、把九百多名考生的試卷都判了出來,並從中挑選出一百二十份上佳者,準備呈送御前。

    當然了,天子日理萬機,不可能把一百二十份試卷全都過目一遍,只看前十名就可以了。

    可還沒等李適之動身呢,興慶宮的小宦官就來了:‘聖上有旨,詔左相即刻進宮議事!’

    天子有詔,不敢怠慢!

    李適之立刻拿了試卷,和小宦官一起進了興慶宮,直奔勤政務本樓而去……

    “老臣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愛卿免禮平身,賜坐吧!”

    “謝萬歲!”

    勤政務本樓—大殿上,李隆基高踞龍榻,高力士侍立一旁,而在御階之下,還坐着三十幾位身穿朱紫色朝服的大官。

    右邊第一位,是一位年近花甲的男子,面如冠玉、美髯白皙,氣質儒雅非凡,看着就給人一種親切感!

    這位是誰呢?

    非是旁人,正是當朝右相—晉國公—李林甫,就是人稱‘口有蜜、腹有劍’的那一位!

    哈哈,震驚吧、想不到吧、下巴掉下來了吧……還是那句話:壞人中也有顏值高滴!

    餘者還有尚書右僕射—陳希烈!

    戶部尚書—楊播!

    工部尚書—韋見素!

    殿中侍御史—羅希奭!

    京兆尹—吉溫!

    ……

    共計三十餘人,皆是三、四品的朝廷重臣,其中李林甫一黨佔了十之六七!

    而今天,李隆基把重臣們召集在一起,是爲了商議一件大事——錢荒。

    如今的大唐帝國,社會穩定、百業興旺,商業也是蒸蒸日上,就以長安城爲例,從全國各地匯聚來的商旅不下萬人,東、西兩市天天沸沸揚揚的,成交的貨物不計其數。

    可隨着商業活動的繁榮,錢幣短缺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了,嚴重到了不得不解決的程度,可是如何解決呢?

    朝廷上也頒佈過一些政策,可是收效甚微。

    這讓李隆基很鬱悶,幾乎到了寢食難安的地步,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因此選拔人才的試卷上,纔會出現那道策論題目。

    當然了,李隆基並不指望那些毫無經驗的考生們,能想出什麼好辦法,要想解決這個難題,還得靠這一殿君臣羣策羣力纔行!

    “右相國,你是當朝第一重臣,關於錢荒之事,可有何高見啊?”

    會議開始,李隆基第一個問到了李林甫頭上,後者顯然早有準備,叉手行禮之後,不慌不忙的回答起來:“回稟陛下,錢幣不足,則工商不振、百姓難安、國家亦難以富強,爲此老臣憂心忡忡,日夜苦思之下,倒是略有一點心得。

    如今我大唐的錢幣以銅錢爲主,故而要解決錢荒問題,必須從銅錢入手的,多多鑄造纔是上策,可是我大唐境內的銅礦數量有限,又大都位於深山之中,開採極爲困難、開採成本又高,縱然大量的加派人手,短時間內也難以增加開採量。

    沒有更多的銅錠,也就無法鑄造更多的錢幣了,不過老臣以爲,銅錢的數量雖然不能增加,幣值卻是可以增加的;老臣懇請聖上下旨,在開元通寶之外,另行鑄造新幣,以解決民間錢幣不足的問題,亦可增加我大唐府庫收入,可謂一舉兩得!”

    說話之間,李林甫掏出一本奏摺、由高力士放在了龍書案上,上面詳細論述了鑄造新銅錢的方案,還花了幾個圖樣。

    如今流通的開元通寶,都是一枚一文錢,而新設計的銅錢、大小、份量基本上沒有變化,卻是一枚五文錢、一枚十文錢……甚至有一枚五十文、一枚一百文的。

    如此一來,以前的一枚銅錢,現在可以當成幾枚、甚至幾十枚來使用,也就不愁錢幣數量不足了。

    而且對國家也有好處,以前一年鑄造三十二萬貫錢,現在改鑄大額銅錢,就等於一年有幾百萬、上千萬貫錢了,無形中增加了國庫收入,有了錢、國家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右相國之策甚好,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李林甫增加幣值的建議,得到了一衆重臣們的支持,就連李隆基也微微點頭、認爲這是一個解決錢荒的辦法。

    不想這時候,左相—李適之站了起來:“臣反對,用增加幣值的辦法來解決錢荒,這無異於飲鴆止渴,雖然一時解決了麻煩,卻會傷害我大唐百年基業;難道諸位忘記了,三國時期,蜀、吳兩國鑄造大錢,以至於物價飛漲、民怨沸騰,最終導致亡國的教訓了嗎”

    李適之不僅反對,還列舉出了實例,原來這種鑄造大額錢幣的辦法、並不是李林甫的首創,歷史上早有人做過了。

    東漢未年、三國時期,劉備佔據益州之後,爲了籌集錢財,擴軍備戰,下令鑄造過‘直百錢’,也就是一枚一百文的銅錢,以取代之前的五銖錢!

    東吳的孫權更厲害,下令鑄造了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幾種貨幣,並在民間強行流通。

    相反的,北方的曹魏政權卻在努力恢復五銖錢、以穩定金融秩序,可惜不到一年就失敗了,五銖錢再次被罷。

    接下來,曹魏開用穀物、錦帛作爲交易的貨幣,寧可讓商業狀態倒退幾百年,也死活不肯鑄造大額貨幣,是曹魏君臣犯傻嗎,放着現成的辦法不用?

    非也,曹魏君臣一點不傻,相反他們更會算長遠的大賬!

    鑄造大錢,有一利、亦有一弊,而且從長遠來看,弊遠遠的大於利。

    舉個例子來說,朝廷從百姓手中買一頭牛,市場價格是十貫錢,也就是一萬枚銅錢。

    如果鑄造大泉五千那樣的貨幣,朝廷同樣買一頭牛,只付給百姓兩枚銅錢就可以了。

    問題是,兩枚銅錢的實際價值,能和一頭牛真正的等價嗎……這就是一種變相的經濟剝削,久而久之,必然導致物價飛漲、民怨沸騰,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這樣的政權又豈能長久呢?

    歷史上,吳、蜀兩國亡於北方的魏晉,失敗的貨幣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

    “左相國未免誇大其詞了吧,老夫提議新鑄的幾種錢幣,幣值並不算太大,只要謹慎一點,適量鑄造,對國家只會有益不會有害!”

    “哼,適量是多少,今日鑄一點,明日再鑄一點,數量只會越來越多,早晚會危機江山社稷,須知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左相國危言聳聽了,我大唐君聖臣賢,皆通治國之道,絕不會濫鑄錢幣、危害百姓的的。”

    “哼,君聖不假,臣賢則未必,再說誰又敢保證,後世之君個個如聖上一般英明呢?”

    ……

    大殿之上,李適之和李林甫爭吵了起來,一個堅決反對鑄造大額貨幣,另一個認爲適量的鑄造大額貨幣對國家不會有害,還能解決錢荒的問題。

    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龍榻之上,李隆基雙目微閉,一言不發,卻在心中權衡着左、右兩位宰相的意見,誰的更加可取一些?

    錢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不盡快解決是不行了,鑄造大額錢幣不失爲一個辦法,可是李適之的擔心也不是多餘的,難道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另一邊,眼看無法駁倒李適之,李林甫及其黨羽們改變戰術了。

    “左相國堅決反對鑄造新幣,莫非有更好辦法不成?”

    “沒錯,自己想不出辦法,又不肯接受別人的辦法,莫非就眼睜睜的看着錢荒越來越嚴重,危害我大唐江山不成?”

    ……

    “哼,老夫不才,卻有幾個辦法可以緩解錢荒!”

    “哦,左相國有何良策,朕洗耳恭聽!”

    聽說李適之有解決錢荒的辦法,李隆基立刻睜開了眼睛。

    “回稟陛下,解決錢荒,猶如治水,堵截實爲下策,疏導纔是上策,臣有四個疏導之法:

    其一,我大唐的金、銀、銅礦分散各地,有的由地方衙門負責,有的由私人挖掘,管理混亂,沒有法度,且盜挖盜採的事情非常猖獗;故而老臣建議,在工部之下設置礦監司衙門,專門負責全國礦產之事,並任命礦監若干人,分度各地、監督開採之事。

    老臣反覆計算過了,若是管理得法,同時加派人手,全國每年金、銀、銅的開採量,增加三成以上不是問題。”

    增加三成的礦產,也就意味着增加三成的錢幣鑄造量,看似不是很多,可放在全國而言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好、好,左相國這個辦法甚好,各地礦產的事情是該好好的管理一下了。”李隆基點了好頭,對李適之的第一個辦法很滿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