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盛唐梟雄 >第119章 草原上下大雪了!
    第119章草原上下大雪了!

    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朔方送來急報:河套地區、天降大雪,一連七八日不停,平地雪深五尺以上,而且天氣寒冷至極,數百里黃河水面盡皆冰封!

    十一月二十九,河西送來急報:漠北草原,天降大雪,一連半月未見停歇,平地雪深過丈,突厥各部落盡皆受災,氈廬爲大雪掩埋,凍死人畜不計其數。

    緊接着,又有十幾道急報送到了長安城中,皆是北方草原上發生大雪災的事情,而且彙報的災情一次比一次嚴重。

    一時間,朝野震動,人心惶恐不安!

    ……

    有人問了,北方草原下大雪,突厥人受了災,又不關大唐帝國的事,何至於人心不安呢?

    這就說來話長了,先介紹一下突厥人的歷史吧!

    《北史》記載:突厥者,蓋匈奴之別種也。

    也就是說,突厥人是匈奴人的後裔,或者說,是匈奴人的一個分支、屬於典型的遊牧民族。

    南北朝時期,突厥人發展壯大起來,並取代了柔然人,成爲了北方草原上的新霸主,還建立了強大的突厥汗國,其疆域東至遼海、西抵鹹海、北越貝加爾湖……擁有控弦之士數十萬,周圍的大小部族盡皆臣服。

    就連中原的北周、北齊兩國,都要向突厥人送貢品、送公主聯姻,以換取北方邊界上的和平。

    直到大隋帝國建立,憑着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高明的外交手段,這纔將突厥人的勢頭打壓下去,並迫使其分裂成了東、西兩部,即便如此,突厥人的實力仍不可小覷。

    隋施暴政,二世而亡,大唐帝國新建、國力尚且孱弱,趁此機會,突厥人不斷出兵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貞觀元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帶領二十萬鐵騎,一度打到了渭水河北岸,距長安城僅四十里,京師震動。

    太宗皇帝—李世民不顧個人安危,親率將士隔着渭水與頡利可汗對話,頡利見唐軍陣容嚴整,加之太宗皇帝許以金帛財物,乃領兵而退,是爲‘渭水之盟!’

    城下之盟,奇恥大辱,太宗—李世民英雄蓋世,自然不肯喫這個虧了,於是一邊勵精圖治、積蓄力量,一邊操練兵馬、等待時機。

    貞觀三年,北方草原上發生了大雪災,人畜凍死不計其數,東突厥汗國的實力一落千丈。

    趁此機會,太宗皇帝命李靖、李世績、柴紹……統領十萬大軍北伐,並在定襄大敗突厥軍主力,斬首十餘萬,生擒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懾於大唐天威,西北諸蕃,鹹請上太宗尊號爲天可汗!

    貞觀十四年,西突厥扣押大唐使者,並進攻伊州,唐軍隨即展開反擊,打的西突厥大軍一潰千里,內部隨之分崩離析,並在十幾年後徹底滅亡。

    東、西突厥滅亡之後,大唐在北方草原上設置了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以管轄突厥各部遺民,並採取懷柔政策,給予突厥人極高的自治權,讓他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沒想到,大唐帝國的一片仁心,換來的卻是突厥人的狼子野心。

    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逐漸恢復了力量的突厥人,在高宗—調露元年突然舉兵反叛,並擁立突厥王族後裔—阿史那泥熟匐爲可汗,重新建立了突厥汗國,並不斷出兵騷擾大唐帝國的北部邊界。

    尤其遇到天災的時候,突厥人爲了轉移內部矛盾,就會出兵攻入大唐境內,搶奪人口、糧食、布匹、鐵器……以彌補自己的損失。

    現如今,北方草原上發生了超大規模的雪災,凍死、餓死的牛羊牲畜不計其數,突厥人爲了活命,肯定會大舉南下劫掠的,面對這種情況,大唐臣民又豈能不慌呢?

    果不其然,十二月初十,突厥可汗-骨咄葉護派人送來了一份國書:希望和大唐聯姻,求取一位公主,並要求陪嫁一百萬石糧食、五十萬匹絲綢……鐵器、瓷器、精鹽若干。

    名爲聯姻,實則勒索!

    面對這種情況,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並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一部分人認爲:打仗肯定要死人的,死很多很多的人,因此能不打最好還是不要打。

    突厥人不就是想要財物嗎,直接給他們就是了,用一點財物換取和平,值了!

    另一部分人認爲:如今大唐國力強盛,根本不必畏懼突厥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跟他們打一仗就是了。

    再說了,經歷過大雪災的突厥人,正是最虛弱的時候,正好趁他病、要他命,一舉解決掉這條草原狼!

    兩種意見,爭論不休,誰也無法說服誰!

    與此同時,從皇宮中傳出了小道消息,對於突厥人即將入侵之事,當今天子是傾向於議和的,並召集文武重臣詳細商議。

    ……

    興慶宮—勤政務本樓中。

    四名小宦官合力,掛起了一幅一丈四尺長、八尺二寸高的巨型地圖,上面清楚繪製着大唐帝國的十五個道、三百二十八個州……以及四大都護府;高麗、新羅、百濟、奚、契丹、南詔、吐蕃、突厥、吐谷渾……大小數十個屬國,也都標記在地圖上。

    尤其是吐蕃、突厥兩國,特意用了深紅色做標記,以示它們是大唐帝國的心腹大患!

    大唐天子-李隆基站在地圖前,滿臉愁雲、低頭沉思,卻始終一言不發。

    高力士站在左邊,手中託着突厥人送來的國書。

    太子-李亨站在右邊,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一如既往的裝木頭人!

    右相—李林甫、左相—李適之,以及數十位文武重臣,站在稍遠一點的位置上,全都緊盯着李隆基的一舉一動,希望從中看出一點端倪來?

    面對突厥人的無理要求,大唐帝國是戰是和啊?

    ……

    另一邊,沉思許久之後,李隆基臉上的愁雲漸漸散開了,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顯然心中已經有了決策。

    不過做爲一名執政多年、成熟老練的君王,是不會把自己的決策輕易說出來的,先得試一試別人的態度。

    “太子,對突厥人之事,你有何看法?”

    “父皇英明神武、算無遺策,兒臣一切聽父皇的!”

    “朕現在想聽聽你的看法?”

    “兒臣……兒臣……不知道。”

    太子-李亨噗通一下跪在了地上,身體哆嗦個不停,連一句整話都說不出來。

    另一邊,看着如此懦弱無能的兒子,李隆基的心情很複雜,七分惱火、三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