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18世紀全面戰爭 >295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大夏天
    法蘭西帝國與西班牙王國之間的分歧讓停戰協議爭辯了數個月之久,這段時間讓法蘭西帝國完成了新獲得土地傀儡地方政府的建設,不等停戰協議簽署,就把所有佔領的中歐地盤和邦國併入到萊茵同盟之中。

    並且那些大中型邦國都被法蘭西帝國強行拆分成一個個城市自由邦,李維爲了加強對萊茵同盟的控制力,一直限制着萊茵同盟中出現大的邦國,拆的稀碎,原本的神聖羅馬帝國門下強大的巴伐利亞,早已不復存在……

    法蘭西帝國對萊茵同盟的拆分,一直秉承着一城一邦的原則,只不過這裏的城主要只大中型城市,畢竟那些小城市比起富裕一些的城鎮也強不到哪裏去,如果單獨設立一個自治邦國,實在是太過浪費政治資源。

    要知道,每一座萊茵同盟的城邦之主,都是需要接受李維行政點化的。

    如果拆分的邦國太多,哪怕一個邦國一個行政點化名額,對李維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隨着地盤的逐漸擴張,李維明顯感覺到行政點化名額的不足,尤其是對中歐地盤的擴張,因爲這些土地自治傾向比較嚴重,生產力在歐陸中還處於中上流水平,所以李維一直投入了不少行政點化名額。

    至於意大利王國,看似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包括內閣政府和地方軍政一把手在內,實際上都已經被行政點化。

    李維政府對附庸國的滲透始終在持續着,發展到今天,那些附庸國高層到巴黎‘進修’甚至已經成爲必備節目。

    這才使得這些附庸國在第三次反法戰爭中,堅定不移的站在法蘭西帝國一邊,砸鍋賣鐵供養軍隊幫着法軍維持後路,跟穿插進來的小股反法同盟軍鏖戰,損失並不比法軍輕。

    其實,附庸國內部早就因爲這場戰爭的損失,和法蘭西帝國的壓榨民怨沸騰了,只不過附庸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主政一把手,都被李維行政點化過,所以纔沒有爆發出大規模的民亂。

    如今,吞併了半個中歐的李維,明顯感覺到行政點化的名額開始變得不夠用,這也是李維想要停戰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李維希望通過政治手段獲取維也納這座城市,因爲在全面戰爭系統中,維也納也是一座標定首都,只要法蘭西帝國佔領並實際控制,李維就可以多出來第二個巴黎!

    只是,那麼做必然會讓奧地利共和國上下不滿,即便有艾雷恩這個一把手二五仔的配合,也很難控制。

    至少,法蘭西帝國一旦提出對維也納及其周邊地區的領土要求,奧地利共和國將再也不會站在法蘭西帝國一面,即便艾雷恩全力以赴,能讓奧地利共和國不與法蘭西帝國爲敵就很不容易了。

    畢竟眼前還有一個反法同盟,奧地利共和國上下不會太過畏懼法蘭西帝國,法蘭西帝國也無法調集主力對奧地利共和國威逼利誘。

    法蘭西帝國在談判的數個月內消化勝利果實,奧地利共和國的艾雷恩政府則在穩固自身的權力,隨着和平的曙光綻放,艾雷恩不再需要拉攏所有的力量用於戰爭。

    與匈牙利王國簽署了和平友好的停戰條約後,艾雷恩就一股腦扎入對自身權力的收攏中。

    艾雷恩的目地很簡單,要將奧地利共和國的所有大權集中到總統身上。

    艾雷恩首先利用自己暫時在共和國議會中取得的多數支持,通過了多項有利於總統集權的法案,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

    在艾雷恩的集權改制下,奧地利共和國與原本想要效仿的大不列顛政體越來越不像,反倒是漸漸朝着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過渡。

    好在,奧地利本就是一個保守而傳統的國度,奧地利基層民衆對於服從個人還是國家,沒有明顯的劃分概念,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君權神授的階段。

    若是這位君主沒有被上帝垂青,肯定就會被外人打敗,比如說已經病死的奧地利帝國首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一世。

    現如今的艾雷恩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奧地利人也分不太清楚總統和皇帝之間的差距,只知道總統似乎無法將位置傳承給自己的子嗣,君主可以繼承,總統只能選舉……

    至於總統和皇帝之間的權力高低,奧地利人還真的沒什麼概念。

    艾雷恩就是利用了奧地利人的這一認知誤區,將自己的總統大權完全跟君主權力劃上等號,改革完成後,不等慕尼黑停戰會議結束,艾雷恩就將自己的總統改成了終身制總統!

    距離皇帝只差一步之遙!

    如果艾雷恩有足夠的野心,自然會繼續朝着登基稱帝努力,不過艾雷恩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爲了配合自己效忠的對象——李維陛下。

    皇帝和現在的奧地利共和國終身制總統的權力已經沒多大區別,艾雷恩自然不會多此一舉。

    最關鍵的是,一旦艾雷恩登基稱帝,奧地利共和國中的革命分子會徹底寒心,他們謀求革命不就是爲了推翻帝制麼?

    艾雷恩止步於終身制總統,還保留了下一任總統同樣由議會選舉的權力,也算是對奧地利共和國議會中的革命分子領袖一種妥協。

    讓奧地利共和國不至於剛誕生就出現內亂。

    艾雷恩在奧地利共和國集權,反法同盟那面自然不會在這幾個月的口水戰裏閒着。

    普魯士王國和俄羅斯帝國仍然在努力訓練新兵,運送到前線,準備在停戰條約不成立的時候,可以抵禦住法蘭西帝國下一波攻勢。

    不錯,現在的反法同盟已經不指望反攻了,只要能保住本土地盤,扼制住法蘭西帝國的擴張趨勢,他們就已經很欣慰了……

    至於英國佬,那更是忙得不可開交,負責封鎖法國殖民地的艦隊抽調了一半,本土的紅衫軍開始成批成批的登船,朝着印度次大陸運輸。

    英國本土紅衫軍雖然只有數萬人,但只要把這數萬人的一半運送到印度次大陸,再加上英屬印度殖民地政府本身的軍隊,就足以踏平那個什麼馬拉塔聯盟了……

    現如今的印度次大陸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除了印度次大陸南部被歐洲殖民者逐步吞併,後來又被英國佬一鍋燴了之後,廣袤的印度中部的封建王朝們,感受到了滅國危機,早在18世紀初就開始組建鬆散的軍事同盟,被稱之爲馬拉塔聯盟。

    馬拉塔聯盟的建立並沒有對歐洲殖民者造成多少威脅(是真的打不過歐洲白佬),反倒是對腐朽的北部莫臥兒王朝造成了致命打擊,莫臥兒王朝的覆滅就是馬拉塔聯盟做下的。

    只不過後來馬拉塔同盟在北上的時候,被阿富汗人痛毆了一頓,元氣大傷,聯盟幾乎要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