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18世紀全面戰爭 >343 普魯士全民動員改革
    1806年,羅馬帝國西都維也納皇宮中。

    “不列顛人對遠東帝國發動的戰爭,是從何時開始的?”

    “回稟陛下,根據英倫三島與遠東帝國之間的快船速度,這份消息應該是大半年前送來的。

    消息的滯後性最短也有八個月,最長可達一年之久,所以,不列顛人應該是在1805年初對遠東帝國發動戰爭的。”

    “這份情報上顯示,不列顛遠征軍只用了兩個月作用的時間,就攻破了遠東帝國的行省首府廣東城,這份消息是真的麼?

    這還是在遠東帝國做好了東南沿海戰爭準確的前提下?

    而且,不列顛軍隊登陸的最多也就不到5000人,這還算上後勤人員,其中的戰兵大半都是印度士兵,真正的白人士兵不足一千。

    呵呵,哪怕是這不足一千的白人士兵,真正的英裔也不到半數。

    就是這些在歐陸連一場小規模決戰都打不了的垃圾軍隊,殲滅了上萬清軍,還拿下了沿途重要縣城據點和一座行省首府!

    這份情報真的不是不列顛間諜編給我們聽的‘故事’?”

    上輩子歷史就沒咋學好,又穿越過來快20年的李維,根本不清楚他上輩子那個世界歷史上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和經過。

    所以,歷史文盲李維完全是憑藉他搜刮來的,關於遠東帝國的信息進行對比。

    就算遠東那個滿清帝國再怎麼腐朽墮落,現在距離1840年還有幾十年呢!

    並且李維已經打聽過了,遠東地區的滿清帝國現在的皇帝還不是他上輩子被罵作昏君的道光皇帝。

    至少,和珅跌倒嘉慶喫飽的‘歇後語’李維還是聽過的。

    如果這個平行世界與他上輩子那個世界的偏差不是完全扭曲的話,即便很多名人換了個人,但歷史大勢擺在這裏,李維也命人查過遠東滿清帝國的皇帝和大臣名號。

    乾隆、和珅的人物是絕對能對上號的,並且和珅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滿清第一鉅貪,最後也確實是被嘉慶弄死的。

    按理說,哪怕乾隆帝在位期間,只知道花錢和粉飾太平,給滿清帝國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財政窟窿,嘉慶也從和珅那裏搜刮到了不少錢財,有錢應該不至於軍備廢弛到李維印象中那個清末雙槍老爺兵的地步啊!

    怎麼就打出瞭如此輝煌的戰績?

    如果算上消息傳遞滯後性的時間,現在滿清帝國不會已經被不列顛人打得簽署不平等條約了吧……

    而且看倫敦政府的架勢,完全是被四次反法戰爭逼急了眼,肯定不會止步於李維上輩子歷史上《南京條約》那點利益,絕對會不惜血本的加大掠奪力度。

    如今不列顛在全球的各大殖民地的擴張已經陷入瓶頸。

    這裏的瓶頸不是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充沛武德’被削弱,而是擴張和殖民成本不斷增大。

    畢竟不列顛的殖民政策,不是說推翻了當地土著政權就算勝利。

    要產出價值纔可以啊!

    那些被征服的土著骨頭再賤,也不會剛被毆打完後,就給侵略者不列顛人免費打工吧。

    而且組織土著地盤,光靠那些帶兵打仗的將軍也不行啊,行政官員總得需要吧。

    最重要的是,原本的土著王國落後的生產模式,讓不列顛殖民政府根本挖掘不到多少利益。

    搜刮土著們種植的農產品能賺幾個錢?

    靠販賣糧食在這個缺乏長途運輸保存手段的時代,就是普通的大宗貿易,還是近距離的!

    而想要那些土著乖乖種植有價值的經濟作物,或者進入工廠生產不列顛人需要的貨物,投入的管理成本可不是小數目!

    殖民政策依靠的還全都是武力,必須留有部分駐軍,或者從當地招募駐軍,到處都要花錢的。

    在大航海時代,從來不缺乏殖民虧本的國家!

    這也是爲何全世界沒有被徹底染成‘白色’的原因。

    不是歐洲殖民者武德不夠,而是很多地方沒有殖民利益,強行佔領年年虧錢,誰願意不斷往裏投資?

    當然,也可以長期發展,依靠移民和其他政策,搞種植園經濟,但這是耗時長收效低的殖民方式,不會大面積進行。

    這也是爲何殖民地是一點點擴張的緣故,真要是不計成本的搞遠征的話,這個時代哪個土著王國的首都也扛不住歐洲大炮的轟擊啊!

    甚至很多抵抗激烈的地區,即便產出利益很高,但由於鎮壓成本更高,而被殖民者放棄,採取扶持代理人傀儡政權,或者簽署不平等貿易條約的方式獲取利潤。

    這就出現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征服成本低的土著地盤,往往生產力十分落後,要一點點種田才能發展起來,比如說北美大陸的殖民地!

    而那些佔領下來就有豐厚產出和人口的地盤,往往征服成本很高,甚至會高到得不償失的地步。

    這時候,就需要殖民國家權衡利弊了。

    當然,也有那種征服成本不算太高,人口繁多有足夠利益榨取的土地,但現如今這種好的殖民地差不多都被佔領了。

    印度次大陸的沿海地區就屬於其中一類。

    再往裏的話,殖民成本就會不斷提升,倒不是說印度次大陸內陸的土邦王國戰鬥力更強,而是因爲歐洲軍隊距離海岸線越遠,戰爭後勤壓力越大,征服成本自然也是噌噌噌往上飆升。

    在李維上輩子歷史上,滿清帝國的首都數次被攻破,但列強軍隊卻很少深入內地,就是這個原因,只有領土跟滿清帝國瀕臨的沙皇俄國,纔會從內陸入侵滿清帝國。

    當然,住在隔壁的霓虹人,也十分喜歡入侵這片富饒的土地。

    現在不列顛人遇到的殖民瓶頸就是這樣,那種征服難度在可接受範圍內,產生利潤還多的地盤,都已經沒了。

    即便是印度次大陸的殖民運動,也因爲越發向內陸深入,導致征服成本變高而緩慢起來。

    這不是倫敦政府催促就能加快進度的,畢竟沒有太多利益的戰爭,執行者往往會變得十分懈怠。

    如今印度內陸的土邦國度,英屬印度殖民政府一般都採取分化拉攏的政策,即便出兵也只是重點照顧那種冥頑不顧,極端敵視英軍的土邦王國。

    以此來降低征服成本。

    這使得印度次大陸的種姓制度得到了極大完好的保留,即便是英軍直接控制的地盤,也充斥着大量的印度高種姓貴族幫着英國主子們控制民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