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176章:有難你們當、有福我獨享
    仁壽三年對大隋和周邊異族都是風雲變幻的一年,涼州之戰,對於大隋及至周邊各族來說,都是意料之外的變故。那場突如其來的大戰、以及出人意表的結果,讓大隋王朝少了三十多萬強敵,這場實實在在的戰爭和戰績,也令大隋威名和雄風更勝以往;而對於東西突厥來說,則是損失三十多萬有生之力,雙方都繼承不到步迦可汗“遺產”,實力自然也都遠比史上的東西突厥弱小。

    不過真正令吐谷渾、高句麗這些與大隋關係不好的異族擔憂的不是大隋完成了北方戰略,如果大隋此時窮兵黷武、積極備戰,吐谷渾和高句麗不會太擔心,過剛易折,若大隋繼續征戰,一來會引來四周異族聯手,二來對大隋內部也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如果大隋此刻繼續積極備戰,準備來年再打一場大戰,妄想征服四塞,擁有地利優勢的吐谷渾和高句麗都會很高興,因爲那樣不但是將自己擺在了四周各族的對立面,甚至從內部就能自己毀滅,如果大隋完了,那最大的得益者自然就是他們這些實力強大的國家,以高句麗的實力,完全可以輕易將遼東收入囊中,同理,吐谷渾也能以當前的實力佔據河西走廊。

    然而事與願違,大隋在打贏了步迦可汗以後,只是命楊集在邊境與吐谷渾對峙,這種上不下、下不下的局勢,令吐谷渾之十分惱火、被動。

    而涼州,在經過一年的動盪和波折,也慢慢歸於平靜,年關將過之際,除了瓜州總管麥鐵杖頻頻出擊鄯善之外;腹心之地,隨着隋軍佔據有利制高點,大隋和吐谷渾默契對峙在前沿陣地,並沒有發生什麼不友好的舉動。

    但災民、難民、失去百姓的大量涌入,卻使涼州享受不了什麼戰爭紅利,反而使窮得連柴刀、鐮刀都沒有的涼州變得更加嚴峻,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些災民對於涼州只是一時之憂,只要艱苦幾年時間,必將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

    更讓楊集興奮的是,在交州坐鎮的劉方應他要求,以高價從南方的林邑國買到十石占城稻稻種,前不久一併送到了甘州。

    占城稻又叫早禾或佔禾,屬於早秈稻,具有高產、早熟、耐旱的特點,不僅適應性極強、不擇地而生,而且生長週期短,在炎熱地區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在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糧食作物還沒有被發現之前,占城稻絕對是世上最高產的糧食作物,沒有之一。

    大隋要發展、軍隊要擴建、地盤要實控,要靠什麼?

    自然人口!

    而人口依靠什麼發展和養活?

    是糧食!

    所以歷朝歷代以來,人口是衡量國勢強弱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人口和糧食則是朝廷考覈政績的重中之重。

    現在還不具備跨越太平洋前往美洲的條件,所以占城稻就是提升糧食產量的唯一殺器。

    只要河湟地區、河西走廊、庭州等地都種上占城稻,楊集有信心讓涼州百姓在三年之內自給自足,並使衣食無憂的涼州之後出現人口猛漲的趨勢。等到東北、華北、黃淮、江淮、漢江、成都等等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的平原都開發出來,種上占城稻,大隋的糧食基本無憂。

    須知道此時的江南並未完全開發,尤其是兩湖、嶺南一帶更是煙瘴肆虐、野獸橫行的原始地帶。而云夢澤也在一年年縮小,湖水退去之後露出的土地異常肥沃。

    要是把江南、兩湖和嶺南再開發出來,只要不是太糟糕的年景,基本不會出現缺糧之憂。

    楊集這段時間又有些無所事事了,他見多識廣,而官員們受到思想上的束縛,眼界比較狹窄,他們認爲的難題到了楊集這裏,幾句話就能解決乾淨。他除了每天兩個時辰待在軍營,大多數時間就是新建的涼州大學和府中的的印書院跑。

    涼州大學是楊集和總管府屬官根據涼州實情,搞出來的學堂,本來在教育的設想之中,涼州將門興辦四門學、縣學、州學三學,但涼州大地不但師資力量不足,便是學子也不多,四門學和縣學還好說,但各州的州學如果開設了,恐怕每個州的學生恐怕沒有幾十個人,面對這等實情,如果每個州都開州學,純粹是對資源的浪費,於是經過大家商議,在第一批縣學學子尚未畢業之前,州學暫時不用辦,把具備入讀州學的學子統一到甘州的州學來讀,如此一來,涼州大學應運而生,而如今楊集執掌涼州大學的,便是名滿海內的大儒劉炫、劉焯。

    當然,最重要的不是這個,而是涼州大學開門當天,涼州總管府屬官代表推崇法治的人羣與代表儒學的劉炫、劉焯,就以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辯論。

    那是年後二月初二發生的事情,由於朝廷事先配合在大興城各坊公告牆張貼這場辯論的簡報,使不少名士、文士衝着二劉名頭,紛紛從關中奔赴甘州,參加了這場大辯論。

    以往楊堅雖然也召集天下大儒召開大辯論,不過辯論的內容都是儒家經典義疏,爲“萬法歸一”做準備,而這一次卻是上升到了法治、德治的層面,不僅與儒法兩派有關,而且與治國方針有關。故而這一場辯論舉世矚目,堪稱百年來最精彩的一場辯論。

    二劉這一方執德治主張,引入了董仲舒“獨尊儒家”的思想和觀點,並旁徵博引的將儒學對歷朝歷代的貢獻闡述了出來;而執法治的總管府屬官這一方,卻是以先秦之時商鞅變法爲例,說明了法治給秦國帶來的好處,同時又以推崇法治的大隋王朝爲例,闡述法治給盛世大隋帶來的好處。

    其實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之爭由來以久,誰也說服不了誰。學術界的大師其實都知道誰也離不離誰,但很多時候出於個人、家族、得利勢力考慮,往往爲了反對而反對,最終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認同誰。哪怕我辯不過你,可我就是不服你,你誰如何?

    但是涼州大學廣場上的辯論卻很理性,雖然誰也贏不了贏,可最終卻辯出了以德治心、以法治行的結果。

    大家認爲德治思路偏執於對個人道德的教育,使天下人變得自律,以勸導力、道德觀、個人榮辱觀、名利觀來影響和提高百姓的道德覺悟,以左鄰右里的輿論來約束百姓的行爲,增強道德責任感,使百姓意識到,自己如果不能履行道德義務、違反道德要求,就會受到輿論譴責和天下人批評唾棄。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行爲,改善風氣,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但是太過理想化,畢竟沒有那麼多道德聖人,如果沒有約束天下人的規則,如何得了?

    而法治是以行當的方式,給所有人樹立一條警戒線,讓人們知道什麼可爲、什麼不可爲,只要不過界,那麼律法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法治的前的提是有律可依,其次是要保證官員隊伍廉潔、保證監督機構公正,比起德治,法治投入驚人,但同樣,取得的成績也會同樣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