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236章:新使命
    作爲涼州統治中心,甘州張掖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走向西域的戰略重心,然而幾百年的戰亂,使之沒落了下去,時至大隋建國之際,這個重城已經淪落爲一個破舊的中縣。衛昭王楊爽當涼州大總管之時,固然是對張掖城加以修繕,但他那個涼州大總管主要是針對強大的突厥汗國,所以對張掖的修繕顯得比較“潦草”,重點修建是位於居延澤南部、弱水河邊的大同城、金塔城等戰軍事要塞。再加上大隋和突厥關係緊張,甘州時刻遭到戰爭的威脅,故而百姓紛紛撤向更加安全的東方,使張掖城的沒落局勢繼續持續下去。直到楊集打敗步迦可汗、迫使西突厥俯首稱臣之後,斷了幾百年的絲綢之路再無障礙。

    朝廷根據現實需要,一年多以前就同意了涼州總管府重建張掖的申請:將破敗的張掖舊城推倒,擴建成了與州治這個身份匹配的規模。

    全新的張掖城,規模和人口等方面雖然都遠遠不如大興城,但是比起號稱北京的太原城,卻是不遑多讓。而且相對於只需防範北方之敵的太原城,張掖城既可西進西域,也可南下吐谷渾、北上草原,這現實的情況,也使它將要承擔遠比太原城重要的戰略使命。

    曾經的老城區被總管府規劃成商業區,而且爲了“減輕”官府的財政壓力,把這片地皮統統賣給了衛王府,然後由王府的商業團隊來開發,王府投錢在大街兩旁修滿了三層高的房子,然後再以高價賣給東西方商人、涼州富人,使王府賺了一個盆滿鉢滿。

    隨着移民、商人的大量涌入,張掖城變得越來越繁華了,人口已經突破了二十萬。再加上涼州有劉炫、劉焯這兩大名儒坐鎮,而他們在儒林間的強大號召力和威望,又使許許多多名士、寒士慕名而來,這些人的到來,也使張掖的學術氛圍變得十分濃重。

    時至今日,城內的商業區已經成爲涼州大地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商鋪、酒肆、客棧、青樓、邸店足有近千家,大街兩旁旗幡飄飄,吆喝之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

    不管是來自天南地北的商人,還是求學的寒士,幾乎都彙集在商業區。

    其熱鬧的程度,彷彿讓人到了大興城東西二市一般。

    從洮州回到張掖的楊集,看着又繁華不少的張掖城,心中着實高興之極。遺憾的是,他來不及感受一下商業區的繁榮,就被官員們迎進了總管府官署。

    “參見大總管。”正堂之內羣英薈萃,除了遠在邊關的將官,以及韋雲起沒能到場之外,陰世師、楊善會、劉權、虞世南、蕭瑀、王琮、劉炫、劉焯、李大辯、宋正本、何妥、阿赤、楊師道等人幾乎盡數集中於此。

    “諸位免禮!都入座吧。”楊集哈哈一笑,坦然的接受了大家一拜之後,這才伸手虛扶。

    他這一次回京的目的是完婚,但是在回來的路上卻遇到許多事情,別的倒在其次,關鍵是解決了党項這個大麻煩。

    經此一事,楊集不但成功的破解了涼州內部之憂,而且還收穫了大量人口,更藉助與渭州之戰,爲日後與吐谷渾的決戰,打下一個十分安穩的內部環境,讓自己有時間發展民生的同時,朝廷的威名也因此深入到以前不予配合的各個羌人部落之中。促使那些實力有限但卻十分頑固的部落態度大變,他們在形勢的壓力下,紛紛向地方官府交出權力、還政於官府,主動請求官府對他們執行打散分居政策。

    這也使總管府能夠輕鬆在各州縣設立鄉、裏、保等行政單位。同時在設立鄉里的地區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徵收賦稅。

    各個部落原來都是國中之國,各部酋長原來是不用向朝廷和地方官府交稅的,每年只要意思意思的納貢即可,但他們在內部卻殘酷掠奪屬民所得的財富盡收於己。打散分居的政策執行之後,變成大隋子民的少數民族百姓不再受到酋長盤剝,他們都將按照朝廷的徵稅方式交稅,壓力爲之大減,而一些嚴重的部落百姓,甚至要少交九成以上的賦稅,當這些賦稅政策傳達到位,沒有酋長壓制的各個部落紛紛響應,抱以歡迎、配合的態度。

    現在固然還有一些不識時務的小部落在負隅頑抗,但是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這些小部落已經不成氣候了。

    要是等到涼州各地把“歸附”的各個部落整改完畢,而這些部落卻仍然頑固不化的話,騰出手來的楊集理所當然的進行武力鎮壓了。

    與部下寒暄完畢,便又說談起了接下來的治理,以及涼州未來的發展方向,許多東西也在商議中漸漸成形,比如說促進民生、建立學堂等等。但是涼州就算世家凋零、就算楊堅和楊廣全力支持涼州改革,可是有一些東西卻是急不來的。

    就拿將在各鄉、村、裏建立的四門學來說,楊集固然是很想一步到位,但真要想推廣卻不是那麼容易的,最大的阻力不是不存在的大世家、大門閥、地方豪強,而是書籍和老師。

    紙書雖然已經打開了局面,但涼州造出來的紙張、印製出來的書籍,要爲大隋王朝這盤大局服務,而不是偏向於涼州狹小一域,否則就是捨本求末了。

    但是以現在的生產力而言,涼州產出的紙張和書籍完全是杯水車薪,遠遠達不到整個大隋的需求,哪怕截留一些下來,但也是極少極少。

    另外一個難題就是涼州缺少教書的老師;世家子弟當初爲了抵制活字印刷術、書籍,抵制涼州重啓學堂,連涼州的官都不當,所以休想指望他們來這裏教書。

    至於寒士,他們求學的最終目的是當官,如果實在當不了官,一般都是以所學知識造福鄉梓、傳授給渴求知識的故鄉,而不是把美好時光浪費在陌生的窮鄉僻嶺之中。

    不過比起教育的推廣,更難的還是提升匠人地位;士農工商的社會排序貫穿了幾千的歷史,匠人的地位要是提升也可以,但是他們首先得拿出令世人認可的成績,否則楊集單方面想要提升匠人的地位也沒用,到時候別說讀書人不買賬,恐怕就連匠人本身都會牴觸。

    所以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不能搞***,否則的話,這個薄弱的基礎都會因此而敗光,而敗光的後果,是楊堅和楊廣強壓下去的聲音集中噴發,使一切努力回到原點而超過原點。

    楊集知道現階段是做出成績、默默地培養工匠,而不是傻乎乎的喊口號,所以他和衆人商議的時候,只是說以高待遇來激發工匠的工作熱情,而不是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

    除此之外,則是商業的事情了,涼州治下的十二個州多數是貧瘠之地,但緊鄰絲綢之路卻是得天獨厚的優勢,要是在西域建起完善的商業網絡,就能邁開粟特人中間商,將原屬於粟特人七八成利潤收歸大隋,有效的帶動涼州治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