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358章:成也親王、敗也親王
    楊集北伐大湖區,先滅“叛徒”慕容卑、再破突厥十萬精兵的捷報傳到涼州,再從涼州傳到關中大興城,朝廷覈實和確定這份捷報的真實性以後,立刻讓文采斐然的官員加以美化和裝飾,然後印刷無數份,張貼於大興城各坊告示牆。

    隨着文人、識字百姓的大力宣揚,不到一個時辰時間,楊集大捷的消息在大興城造成了轟動,成了全民墊底的熱點話題,各坊青樓酒肆,莫不在談論此項大事。

    楊集本來就是大隋王朝的風雲人物,關於他的話題很少中斷過,自武舉結束以後,他的名字稍微沉寂了一些,但是經此一役,又一次光彩奪目、光芒萬丈。

    尋常百姓在談論楊集這番戰績之時,對他殲滅“叛徒”慕容卑並沒有什麼太多觀感。在他們看來,楊集和他老子一樣,都是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打贏慕容卑這種微不足道的小角度是理所當然之事。但是再一次殲滅突厥十萬大軍,就讓人們不得不重視了。

    畢竟突厥自崛起以來,就年年南下劫掠,給北方百姓造成了慘重的災難,所以一直是北周/北齊、隋朝的首敵,而“突厥”二字大隋民間的“含金量”,遠遠勝過高句麗、吐谷渾之和。如今,楊集再一次以少勝多、輕易的將突厥十萬精銳殲滅,人們想不重視都難、想不熱議都難。

    只不過除了官方、有特殊關係的人以外,普通老百姓對於此戰的細節是不可能知道的,於是各種瞎想遐思層出不窮,結果越傳越誇張:有人說楊集能掐會算,將突厥軍的一切都算得精準無比;有人說楊集召來火神祝融,把突厥大軍燒得一乾二淨,總之是各種版本都有。

    儘管越傳越離譜,但百姓喜歡聽、就有人喜歡說。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既然有人褒獎楊集,自然就有人拼命的貶低和抹黑他,一些所謂的名士爲了顯示存在,他們在集結聚會之時大聲喧譁,對楊集的狠辣舉動橫加指責,說楊集殺戮太重,日後必然和他老子楊爽一樣,遭到天譴。百姓們也不知他們是誰家放出來的狗,但是卻對這種不在邊境、不知胡患的混蛋恨之入骨。

    經過正方反方的宣揚、辯論,令楊集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就火遍了整個大興城,再一次成爲大興城最靚的崽。

    但是緊跟而來的消息,卻如一盆屎扣在了楊集的頭上,屎盆之臭,足以令大興城臭氣熏天。

    就在捷報傳到大興城的第三日,楊集把俘虜沉入伊德爾湖的消息方纔姍姍來遲。

    這個消息經過名士們的誇大其詞,楊集只是把各部酋長親信將領沉湖的“小事”,變成了楊集溺殺數十萬大湖區無辜牧民。

    整個大興城再一次爆了。

    大快人心者,有之;不明就裏、橫加指責者,也大有之。

    尤其是身爲皇帝的楊廣,每一天都收到大量彈劾楊集的奏疏。說殺俘不祥者有之,說楊集所作所爲有損大隋國運……彈劾內容五花八門、數不勝數。

    實際上,楊廣對於楊集的關注從來就不曾少過,聽着市井上的那些荒謬言論,頂多只是一笑置之,至於這些五花八門彈劾奏疏也沒有放在心上。

    作爲一個殺伐果敢、平南陳徵突厥的‘馬上皇帝’,不但見過被突厥人摧毀的城鎮和鄉村、不但見過長城內外累累白骨,還親眼見識過突厥人的暴戾手段,既然他們這麼對待大隋百姓、將大隋百姓和士兵當牛羊一樣屠宰,大隋憑什麼不能血債血償?

    楊集爲了避免大湖區再出現一個慕容卑、爲了讓漠西都督府在治理過程中沒有阻力,纔將酋長親信將領沉湖。若是可以讓大湖區儘早漢化,休要說是酋長親信將領,便是真的把數十萬牧民沉湖,楊廣也不介意。

    所以楊集之所爲,正是男子漢大丈夫應有的氣魄,若是楊集變得和尋常將領一樣,做事畏手畏腳、怕這怕那,他楊廣還不樂意、還不欣賞了呢。

    但是各種彈劾也令楊廣煩不勝類,他爲了把彈劾風波壓下去,同時也是表彰楊集之功、讚賞楊廣之行爲,追贈衛昭王楊爽爲開國衛昭王。

    與蔡景王楊整、滕穆王楊瓚、道宣王楊嵩不同,楊爽的頭銜到了大業帝這裏,多出了“開國”二字。但是這兩個字卻‘含金量’十足,一下子與另外三個叔父拉開了距離。

    只因一般親王死後,加封一個類似“景”、“穆”、“宣”、“昭”的美諡就不錯了,像楊爽這樣的“開國衛昭王”,不能說是空前絕後,可是在目前的大隋王朝而言,絕對是絕無僅有的先例。

    更難得是,這個“開國”還是因爲兒子的功勞。

    滿朝文武聽到了這個獨一無二的殊榮,紛紛爲之側目之餘,也明白了楊廣的態度。

    彈劾風波也就弱了下去。

    但是一些政治敏感的重臣也意識到這個追贈,只是一個信號,隱藏在背後的,極可能是對楊集的重賞。

    對於楊爽這個殊榮,文武重臣其實不太在意,畢竟他是一個死了很多年的死人,即使獲得再高的榮譽,也沒什麼卵用;可是“楊集將會得到什麼重賞”卻成爲很多人在意之事,再且不止是一人在意、不止是一人關注和關心。

    這天黃昏,一輛不起眼的馬車停在元府的側門之前,一名高大魁梧、濃眉大眼的英武青年從馬車上下來。這名青年是李淵的堂弟李神通,此番奉堂兄之合拜會元壽。

    李神通自少年時期起,便有任俠仗義、勇武多謀之名,在關中游俠圈子裏闖出“輕財尚義”之美譽。

    門前臺階,元壽之子元敏已經久候多時,他見李神通下車,連忙迎了上來,兩人年紀相差不大,但李神通高了一輩,所以元敏執晚輩禮:“世叔,家父己在書房恭候大駕。”

    因爲爭武川盟盟主之位,元、李兩家曾經有一段不太愉快,但獨孤氏、竇氏的讓步,終於使盟主落入元氏囊中,元家家主元胄如願以償以後,考慮到日後還需要兩派的鼎力相助,便在獨孤家新主獨孤整、竇氏家主竇威的大力調解之下,在半個月前終於見了偷偷潛回京城的李淵一面,儘管這一面見得比較勉強,也沒有達成什麼友好的協議,可也算是開了個好頭。

    李淵是管州刺史,他沒有得到命令而擅自回京,本身就是一件大不韙之事,真要追究起來,輕則是罷官了事、重則是死罪,所以他不敢在京城逗留,便將下一步的溝通事宜交給了堂弟李神通。

    李神通雖然精明能幹,可是他年紀小、地位卑微,自然沒有資格與元胄對話,但是輩分又擺在那兒,於是當元胄和李淵達成進一步發展的默契之後,元家這邊就由元壽來負責與李神通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