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780章:望之不似人君
    高句麗建國之初,國號叫卒本扶余,王莽的新朝時期,卒本扶余佔領了玄菟郡高句麗縣,由此改稱“高句麗”,東漢建立後,高句麗不斷兼併周圍邊疆政權,逐漸強大起來。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原地區長期戰亂,使高句麗得以更加發展,及至高句麗好太王高安執政之時,向外擴張勢頭越來越勐,除了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和夫夫外,還佔領了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的土納入高句麗的版圖,高句麗國的領域空前擴大了。

    可以說,高句麗九成以上的國土都屬於中原的,他們對於中原這個真正的主人素來抱有一種欺主家奴般的心態,既想把主人的一切都據爲己有,又懷着畏懼之心。大隋王朝強勢崛起後,他們家奴般的不安日漸提升,雖然楊堅當年遠征高句麗之戰得不償失,可是高句麗卻也見識到了大隋的強勢的態度,尤其是楊集收復遼東平原北部以後,他們不可避免的陷入恐慌。

    高句麗上下知道連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國都敗了,他們根本不是大隋的對手,要是大隋強勢發難,失去遼東平原北部的高句麗必敗無疑。

    爲了自保,他們不惜派出乙支文德出使東/突厥,希望突厥能與他們結爲攻守同盟,只要突厥牽制住隋軍,他們稱臣都無所謂,但不料乙支文德被“北方叛徒”出賣,死於隋軍之手。

    就在高句麗上下極爲驚恐之時,準備不足的楊集卻忽然退兵了,緊接着,隋朝又派出使臣與他們講和,自此,兩國再次恢復和平。

    過不了多久,隋朝卻出了問題,據細作送來的軍情說,楊集已經回涼州與西方強國吐谷渾作戰去了,但皇帝對他猜忌有加,所以僅僅只是讓涼州軍去打吐谷渾,楊集的勝算根本就不大,一旦他以失敗告終,隋朝必將發重兵去報復吐谷渾;而在楊集這期間,隋朝的軍改又惹來了軍隊的造反。

    消息傳來,高句麗舉國歡騰,他們覺得自己又行了,紛紛叫囂着收復漠州,攻佔遼東、燕郡、柳城、北平、安樂……甚至還有人建議和吐谷渾、東/突厥、隋軍軍隊結盟,一起葬送楊家王朝。

    在聲勢浩大的要求和建議聲中,高元和淵子游等等高層充分發揚了小國的冒險精神,他們不但向遼東集結大軍、物資,而且學習了楊集利用粟末靺鞨奪取遼東平原的方式,派大量軍隊以“賊寇”之名,氣焰萬丈的入侵漠州。

    隋朝這期間所採取的守勢,又進一步滋長高句麗的野心、自信,而高元便是在這種大勢之下,提出了楊廣會盟遼東的建議。不過他提是提了,可是他的心態卻如同自立爲王的家奴一般,既感到忐忑不安,又想在舊主面前秀一秀肌肉,希望舊主認可他的實力之餘,更想看看對方氣急敗壞的樣子。

    正是因爲整個國度都有這種名爲自信自尊、實爲自卑的心態,纔有了現在陳兵數十萬於邊境的舉動。

    然而不料、然而不料他們等不到楊廣,楊集那個殺神卻又帶兵來了,這一次的楊集兵多將廣,而且還是打贏了吐谷渾之後,其威名、戰績、作戰經驗更勝以往。

    於是乎,高句麗覺得自己又不行了,又開始恐慌了。

    他們這種心態,其實與後世的棒子無異,面對中原王朝輝煌的文明之時,都是又羨慕又自卑,由此誕生的,便是將中原的一切據爲己有,以此來彌補他們卑微的自傲。不同的是,高句麗所面對的對象乃是不服就幹、幹完就佔的煌煌大隋。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高句麗的心態雖然時好時壞,可是高句麗的軍事實力不但不差,反而是相當的強悍。

    高句麗軍隊最初是由五部高句麗人組成,隨着國土擴張,軍隊之中也出現了鮮卑、馬韓、穢貊、靺鞨、扶余、漢人士兵,發展到現在,其軍隊主要由高句麗人、靺鞨人、扶余人、胡化漢人組成。而在武器裝備方面,人馬俱裝的突擊騎兵是高句麗軍隊的主力。這種重騎兵人馬披掛,並有高高的鐵護領保護脖子和臉頰,通過沖鋒和白刃戰的方式作戰。得益於高句麗境內豐富的鐵礦資源,使高句麗的重騎兵保有量和大隋王朝不相上下。

    此外,重步兵也是高句麗重要兵種之一,較常見的是身着兜鍪和甲、手持長槍和方盾的士兵;其次是一種頭戴冠冕,身披甲肩挑重劍和盾牌的士兵。

    他們武器裝備的種類也非常齊全、非常多,長兵器有鐵矛、鐵長刀、鐵陌刀,短兵器有鐵刀和環手刀、三棱形鐵刺、三鉤器等等。【詳見《中國高句麗史》、《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

    面對有這樣齊全充足武器裝備、且有數十萬訓練有素精兵高句麗,隋朝敢不重視?敢不將之視爲心腹之患?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高元空有如此強悍的軍隊,卻沒有身爲大國之君應有的強者心態;與此同時,他既沒有意識到大隋也在怕他,也沒有意識到“列強”就是他自己。所謂的德不配位,或許便是如此了。

    傍晚時分,在遼東城金碧輝煌的行宮之中,一身華貴王袍的高元坐在王座之上大生悶氣。

    誰能想到,自己耀兵的舉動居然引來大隋如此犀利的反擊,這還只是楊集爲首的東路軍啊,若是隋帝親率大軍到來,又將是對何等的雄兵?來日,又將面對怎麼艱苦的戰爭?

    高元呷了一口茶水,只覺心中鬱悶難當、怒氣鬱結。

    他此刻有些後悔了,開始的時候就應當採取淵子游的意見——淵子游勸他休要當宇文述、李子雄的守勢視爲軟弱,一旦隋軍緩過勁來,定然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弄不好的話,連向大隋稱臣的東/突厥、南室韋、北室韋、霫族也會參戰,當初征伐契丹之時,東/突厥不也參戰了嗎?所以凡事適可而止、見好就收,給高句麗留下一個和談餘地。

    當然這事兒也只是想想而已,不可能當真成行。只因奪回遼東平原北部地區乃是高句麗上下共同的心聲,同時也是南方派的利益所在以及進軍北方的野望。他要是適可而止、見好就收,南方派豈非大失所望?他們在北方派的揶揄嘲諷之下,忠誠力必將大跌。

    這種情況非是杞人憂天,而是實實在在有可能發生。爲何?首先是南方派乙支文德死後,南方派多數人都認爲是淵氏所爲,加上檀允作證,包括高元自己都深信不疑,但是當南方派要求他徹查此事時,他出於南北微妙的關係考慮,強行壓下了此事,這使南方派對他的“軟弱”十分失望。其次是淵子游和淵子澄功勞大、威望高、名聲好,在朝野之間有着非同凡響的影響力。

    此次要是再讓南方派失望,他們在淵氏拉攏之下,極可能向投靠淵子游,因爲在他這兒,大家看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