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877章:一片汪洋
    平壤城作爲高句麗國的都城,外城城周只有四十里,可是高句麗畢竟立國了近一千年,而平壤城也修了超過兩百多年時間,它在高句麗苦心經營之下,城內恢弘的建築比比皆是。而且平壤城內的建築風格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王宮和權貴人家府邸的飛檐斗拱、亭臺樓閣多不數勝。

    高句麗先祖選址建城之時,也考慮過號稱“眼淚的江”、“怨恨的江”的普通江,他們在建城之時,專門夯土爲地基,使城池地面高於浿水平原的史上水位,而“回”字形的城池之中,內城又比甕城高出一尺。但是自從隋軍壘土爲堤、堵普通江以來,水流透過城磚、城門、水門、排水道灌入城中,使這座堅城甕城變成一片汪洋,城中積水已經超過一尺深,而且仍在緩緩上升。

    包括王宮在內的內城裏的景觀池早都注滿了水,蔓延到宮殿地基之前;雖然內城城牆和宮牆門口也壘堆了沙袋,可是外面的水還是從內城和王宮的排水系統灌了進來,而內城的積水也漫過腳掌。

    留守平壤的文武百官聽說遼東城陷落、高元落入隋軍、隋朝立高建武爲高麗王的消息以後,他們秉承國不可一日無君、軍不可一日無帥思想,草草擁立高大陽之子高藏爲高句麗王,並且稱之爲寶藏王。

    只不過高藏是個不到十歲的小孩子,他哪裏懂得什麼軍國大事啊?所以他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存在,而軍政大權皆在淵子澄和高天成、檀允、高嶽等重臣手中。

    在這些人當中,毫無疑問分爲堅定的主戰派、悲觀的投降派,雙方的矛盾焦點不在隋朝這一邊,而是在於自身利益。

    主戰派還是以淵子澄等北方係爲主,北方派的實力多數折損在北方了,可是他們在平壤城內還有軍隊,而水師更是北方敵派一手打造,至今不比南方派差,他們生恐投降隋朝、投降高建武的高麗國以後,慘遭隋朝與南方派清算,正是出於這個考慮,他們死都不願意投降。

    在辯論時,淵子澄等人所執觀點便是天氣,他們認爲現在暴雨不斷,再過不了多久,又進入漫長的冬天,只要堅守兵力衆多、武器裝備和糧草充足的平壤城,最終一定可以把隋軍拖成強弩之末,到時候收復薩水以南地區,根本就不在話下。

    悲觀的投降派以高天成和檀允爲代表,他們認爲高句麗軍隊和國土損失巨大,根本無力抵抗氣勢如虹的隋軍,更況且南方的百濟和新羅蠢蠢欲動,所以負隅頑抗的結果一定是城破國亡。而高建武高麗國更是讓他們喪失了最後的一絲反抗鬥志,高麗雖然與現在的高句現不同,可好歹也是一脈相承,只要他們降了隋朝、降了高建武的高麗,實際上與以前並沒有多少區別,這又何必生路不走、非要走死路?

    雙方雖然相持不下,但是在一件事上的意見卻是高度統一,那就是對浿水的防禦以及水師的安全。

    浿水既是平壤城的後門,同時也是他們退往南方的天塹,一旦隋軍殲滅高句麗的水師、掌控了浿水,平壤將會徹底淪爲孤城,屆時無論是主戰派也好,還是是投降派也罷,都將失去與大隋對壘、談條件的資格。而隋軍甚至卻是可以平壤城圍而不攻,先行聯合百濟、新羅攻佔浿水的國土,最後再回來攻打平壤城。

    然而城中積水的上漲,卻是令北方派將領也開始悲觀起來了,如今生活在甕城裏的百姓、士兵無法生火,他們連一頓熱飯都喫不上了,哪裏還有作戰的意志?而且照目前的情況來看,積水還在上漲,內城的物資用不了多久也被浸泡和淹沒。

    當然更要命的是從普通江上游衝撞而上的圓木,每當一根根圓木在洪水的夾裹之下撞到外城城牆,城牆都會發生巨大的震顫,長此以往,堅固高大的外城城牆必將坍塌。但是這些天也因爲城內外積水嚴重、不宜作戰的緣故,使得城中軍民有了喘息之機。

    今天上午,由浿水烽火臺傳來的警報早已傳到平壤,三柱烽煙表示有大軍來襲,烽煙來自城之西方,毫無疑問是隋軍水師逆流而上了。

    儘管平壤守軍不知前方戰事如何,但這並不能阻止城內的恐慌,將士們在烽煙傳來之初,便紛紛奔上城頭,準備應戰。

    及至下午早、酉之交,雙方水師水戰的最爲精準的戰果出來了,同時也打消了城中軍民最後一絲僥倖。

    。

    。

    。

    平壤城城東南的浿水之上,隋軍水師挾大勝之勢而來,高句麗的民船、商船、漁船盡皆被隋軍水師強行收繳。

    隋軍的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完全摧毀高句麗的水上力量,確保整條浿水處於大隋的掌控之中。這便導致江面之上,到處可以看見隋軍艨舯戰船沿江巡邏,努力搜尋藏匿起來的船隻。

    儘管大隋水師忙得不可開交,但是當高句麗水師被殲滅乾淨,戰爭的主角發生了改變,水師將士已然淪爲攻堅城的配角,接下來的戰爭主要還得看陸上軍隊。

    其原因是浿水距離平壤城足有六七里路,架設在五牙戰艦、黃龍戰艦上的投石車根本就打不到平壤城,而艨舯靈活的戰船雖是可以繼續逆流而上,從普通江的圍堰進入平壤城區域,但是船隻太小,裝不了大中型投石車,要是強行利用船上的小型投石車靠近城池攻打,完全就是城上投石車的活靶子。至於喫水深的五牙戰艦、黃龍戰艦根本就進不了普通江。

    楊集從五牙戰艦一側看向北方,只見煙雨濛濛的遠方,呈現出一座巨大雄池的輪廓。

    目光前移,只見城與江之間的地帶成了一片澤國,讓人分不清是江面還是泛洪區。這片區域之中,隱約可見一片片高低起伏的森林,猶如鑲嵌在洪流中的綠色寶石一般。

    對這裏,楊集多少有一些瞭解,心知這是一片間雜山丘的平原,之所以變成一片汪洋,主要還是郝瑗、楊義臣搞出來的結果,他們雖是達到了水淹平壤城的目的,但是也讓水師士兵、驍果軍上不了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