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郅玄 >第 157 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
    分別總是來得突然,難免會依依不捨。

    郅玄做好動身的準備,卻沒想,趙顥接北安侯旨意,需要比他更早出發。

    “庸侯被逐。”

    旨意來得突然,騎士從北都城飛馳來,途中跑廢三匹戰馬,可見事情緊急。

    庸國地處邊陲,國土面積不,戰略位置卻極其要,實爲四戰之地。

    人王分封時,庸國十分強盛,國土面積是今日的五倍。然時移世易,隨着周圍國家逐漸崛起,庸國國君不進取,氏族只知享樂,民怨聲載道,國力日漸衰落。淪落今日,別說昔日比肩的國,連對漠國都拍馬不及。

    漠國地狹民寡,至少有錢。

    漠侯慣會嚶嚶嚶,國內氏族擅長審時度勢,會抱腿,即使身處北安國東梁國之,日子也算過得不錯。

    庸國是徹底的反例。

    國君氏族沒見聰明人,卻一個比一個會作。雖然不是『奸』惡,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照樣令人髮指。

    這樣的諸侯國本無法存續太久,不被國所滅也會被小國擠兌,早就該落山窮水盡的地步。

    怎奈初代庸侯是人王的兄弟,其有三位國君都同王室聯姻,就算子孫不肖,國力日漸衰退,看在血脈的份上,人王也不會坐視庸國被滅。

    簡言之,欺負可,揍死不行。

    即使人王也看庸侯不順眼,時常恨鐵不成鋼,庸國真遇麻煩,也要捏着鼻子出面調停。無論如何不能讓這個有王室血脈的諸侯國徹底消失。

    當初分封庸國,人王既是對兄弟的厚待,也有牽制周圍諸侯國的打算。怎奈兄弟的代不爭氣,別說爲他排憂解難,連國家都差點沒保住。

    百年前,概是祖先開光,庸國總算出一個不是太廢的君主。不能說英明神武,好歹不是作死小能手,不只放下姿態和周邊國家修復關係,還靈光一閃抱上北安國腿。

    做附庸國沒面子,好在不用擔驚受怕。不用連覺都睡不安穩,唯恐躺下沒多久就被兵臨城下。

    可惜先輩捅出的簍子實在太多,庸侯拼命修補,日日殫精竭慮熬油費火,也無法徹底扭轉局面。壓之下,登位五年就病在榻上,身體徹底垮下去。

    庸侯膝下沒有兒子,僅有的一個女兒也體弱多病,父親去世沒多久也染病去世。

    氏族們商量之,公推其弟登上君位。

    新君遠不如兄長英明,加上好喜功剛愎自用,短短几年時就修補好的局面打得粉碎。好在氏族們還有聰明人,不管君上怎麼作死,堅持抱緊北安國腿,年年進獻珍寶,沒先君餘蔭部廢掉。

    自那,庸國沒出過英明的國君,反倒作死能力不斷增強。

    時至今日,沒等別國殺進國都,國人先一步暴-動,帶領庶人衝入國君府,醉在榻上的國君趕出都城。一同被驅逐的還有多名卿夫,都是衣衫不整,個別走出城門時連鞋襪都沒穿,樣子狼狽之極。

    慶幸氏族家臣忠,駕着馬車及時趕,爲衆人準備衣物,纔沒讓堂堂國君出盡洋相。

    只是事情瞞不住,隔日就傳出去。一傳十十傳百,等庸侯和卿夫們趕北都城求助,消息已經傳遍鄰國。

    氏族們喫瓜之餘,一點都不感意外。庸侯和庸國氏族的作風,國人-暴-『亂』是遲早的事情。這次被逐更是自找,爲自己享樂竟要加稅,加的還是人頭稅,呱呱落地的孩子都要徵稅!

    國君們都感不可議。

    這是腦袋進多少水,還是被天降神石砸,竟然想出這樣的主意。

    庸侯攜羣臣逃入北安國,身爲宗主國,北安侯不能避不見。

    等雙見面,聽完庸侯哭訴,北安侯都不知該說什麼。見過作死的,沒見作死這般地步的。

    現在撕毀盟約還來不來得及?

    庇護這樣一羣玩意簡直鬧!

    無奈國信立,北安侯不想管也不能置之不理。但國人-暴-動非同小可,他也不能無理出兵。左右想,北安侯採納朝中建議,給人王上書,請示中都城該怎麼辦。

    北安國是宗主國不假,庸侯可是王室血脈,稀薄也不能當不存在。

    事情鬧今日地步,北安侯想管也無從着手,只能踢皮球,讓中都城拿出態度,他照做就是。

    彼時,人王收郅玄三份奏疏,朝堂上正爲西原侯告狀扯皮,城內也是流言四起,鬧得沸沸揚揚。

    北安侯奏疏送,無疑是火上澆油。

    事情都碰在一起。卿夫們還好說,人王得知庸侯竟被國人趕出都城,登時眼前一黑,火冒三丈,起滿嘴燎泡。

    不能幫忙好歹別添『亂』,祖宗留下的好牌,翻開竟然連個花『色』都沒有,廢得徹徹底底。

    人王氣不順,對庸侯無比失望。可失望也不能不管。

    正如北安侯之言,庸侯是王室血脈,稀薄也不能否認。如今落得如此下場,稍不留神就會滅國,人王不能不理。

    慎量之,人王給北安侯下旨,暫庸侯一行留下,嚴令其反省。他會盡快派人前往庸國,儘可能安撫國人情緒,使其願意迎回國君。

    人王旨意來得及時,處置辦法也是無可厚非。歷史上遇諸侯國國人-暴-『亂』,基本都是採用此法。

    北安侯接旨意,中略定,爲中都城願意派人,自己庸侯一行安頓好即可。

    萬萬沒想事情又出波折。

    在衆人爲事情差不多能妥善解決時,庸國國人竟要自行滅國,堅持要投奔公子顥,自己劃歸趙地屬民。

    留在城內的氏族代爲執筆,投誠書寫好之就廣爲散播。生怕消息被壓制,還特地組織隊伍前往北都城,口口聲聲不願做庸人,要做趙人,不答應他們就繼續鬧。

    “反正日子過不下去,如要迎回昏君,吾等寧死!”

    遞送投誠書的是庸國氏族,祖輩曾跟隨初代庸侯作戰,歷代子孫堅守組訓,縱然無才也不和其他氏族同流合污。

    庸侯和多數卿夫被驅逐,這一家留在城內,還爲國人執筆,稱得上是一股清流。

    庸國人堅持要歸入趙地,實是無奈之舉。他們既國君逐走,就不可能迎回去,否則家族不得保。若要新立國君,也沒有太好的人選。撥拉撥拉庸侯血脈,都一個德行,想矮子裏面拔高個都不可能。

    換氏族登位,想都不要想。庸國能存續至今,的仰仗就是庸侯有王室血緣。換一家登位,不說不合規矩,人王第一個不會放過。

    氏族和國人們一同商量,終做出決定,既然選不出國君,乾脆不選。

    “吾等投奔公子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