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腦域科技樹 >第15章、教育體制
    馬由放下隨身揹包,藉口去買生活用品,出了宿舍。

    再度進入東大校門,步行在優美環境,隨意觀賞着這座百年校園極具藝術性的建築和整體規劃。

    這裏是原國立中央大學原址所在,作爲華國最早興辦的近代高等學校之一,其校園建築大多是在1921年後建造的。當時校長郭秉文聘請建築師韋爾遜擬訂通盤規劃。校舍呈對稱佈局,從南大門至大禮堂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的建築物依次排列兩側,形成排列有序、錯落有致的建築羣。

    這所由華國人創辦的大學,明顯受到西方建築史上覆古思潮的影響,用西洋古典建築式樣的建築外殼,去包裝具有現代特點的使用空間。

    這些建築和規劃,歷經70多年風雨,基本完整保留下來。再過20多年,這座校園成爲了華國最火的景點之一,也兼職成了“東南影視基地”,《致終將逝去的青春》、《七月與安生》、《建國大zhi業》、《少年班》、《人民的名義》……等許多電影電視都在這裏取景,校園還入選了“首批華國20世紀建築遺產”。

    他邊遊覽,邊回顧起東大這些資料。再次回到大禮堂前,這時接待新生的區域已安靜許多,馬由是最後時間來報到的,估計這個時候,所有新生都入學了。

    他獨自站在銘刻了東南大學的校訓的大理石前,仔細品位着校訓的內涵和精神。

    “止於至善”,典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裏的“大學”,是針對“小學”而言。“小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爲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

    道和藝,一爲形而上,爲體,爲性,一爲形而下,爲用,爲相。朱熹稱“大學”爲“大人之學”(《四書集註·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對“止於至善”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止於至善”本身的意義,第二要結合三綱來理解,第三要結合八目來理解。也就是說,要結合整個《大學》來理解,這才能完整反映此訓的原初意義,才能在此意義上開出時代性的新釋。

    簡要地總結“止於至善”的時代要求,這就是:完善自我,關愛他者,追求至善,保持卓越。

    因研究古典科技,馬由還是關注過誕生於華族母星這所古老的大學,不僅是華國曆史最悠久,也是華國教育部直屬17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也是5年後“985工程”、和兩年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更是全國學風最好大學之一。

    尤其是剛恢復高考後那10多年,老師們大多都剛從“牛棚”出來,非常珍惜來自不易的安寧環境,拼命想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們。而千軍萬馬殺出一條血路的“天之驕子”們,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學習十分用功。

    前有世界著名的楊廷寶、童寯、劉樹勳、齊康、鍾訓正等衆多建築大師,後有首創生物醫學工程的留德歸國博士韋鈺院士,以及馮純伯、呂志濤、孫忠良、孫偉、張耀明、黃衛、劉盛綱、泰寧等院士。以及結構大師丁大鈞、杜訓等。可謂人才濟濟,大師雲集。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與其科學健全的教育體系密不可分。他們的小學生基本上是玩樂中學習,而且學校的課程也只有半天時間,下午社區、體育等自由活動,所以這段時光充滿了快樂。

    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有好處,畢竟兒童階段主要任務是身體的健康成長。初高中也是相對而言粗淺的基礎教育爲主,沒有家庭作業、沒有統一的考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自由選擇提前一年或兩三年參加語言類基礎考試,然後再完成綜合性考試。

    這些考試都是由專門的考試機構來組織,遍佈世界各地許多城市的考試機構時間不一致,所以基本上每個月都有考試的機會,這樣學生什麼時候有把握,或者有興趣都可以去考試。並且不限制考試次數,在規定的2—3年內成績有效,學生拿着這些成績單,優選多次考試中最佳成績再去申請大學。

    所以在這種非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學生幾乎沒有心理負擔。這些國家的大學入學普遍門檻較低,這樣的輕鬆氛圍傳遞到高中、初中就沒有應付考試那種一錘定音的緊張感。

    普遍而言國外的高中以下學業都是淺顯的基礎教育,更多培養的是學習方法和習慣,特別是挖掘學生天性方面做得非常好。

    結果就是形成了培養創造性思維良好氛圍。

    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德國教育體系更有特色,他們實行的“雙軌”教育體制,旨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生的興趣和未來發展方向。

    他們完成4年的基礎教育後(貝爾林、勃蘭登貝克除外,是6年制),進入第二級初階:

    在結束小學階段後進入這個階段,主要分三個類別:

    1.職業預校

    以職業教育爲主,並強調實務性與方法操作的面向。雖然原先強調的是在職業上的實用價值,然而卻產生許多問題與批評,例如:在職業預校中只有少部的學生有實際上學,但他們絕大部分都有着較弱勢的社會背景,或是德語並非其母語等嚴重的問題。

    2.實科中學

    實科中學是仿效普魯士的中學而立,因應較高等的職業教育需求而生,而且實科中學也一直是德國教育體系中的典範,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其學生的來源背景主要是社會的中產階級,其成功因素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實科中學的教學內容重視德國轉形成第三級產業的社會背景;另一方面由此畢業的學生可獲得中級文憑,並具有許多選擇發展的可能:可以選擇較高等的職業發展;也可以繼續升學,例如進入職業導向的文理中學,因而往高等教育體制邁進。所以實科中學在德國爲教育體制中發展較成功的學校類型。

    3.文理中學

    這是一條最容易獲得高中畢業考Abitur通過文憑的路,並且可以直接進入所有高等教育學校類型,不論是職業教育體系、技術學院或是大學。

    第二級進階

    銜接文理中學第二級初階的學生以及職業教育再深化的教學內容。

    職業學校

    大部分德國學生就讀於職業專科學校,學制1-3年,之後升入職業高級中學,獲得畢業文憑後既可以申請應用技術大學,也可以再學一年申請綜合大學,比如工業大學。

    職業學校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而且很貼合社會對於技術性人才的需求,涉及機電、IT、會計、看護、美容美髮等方方面面。

    文理中學高年級階段:

    文理中學的高年級現在一般始於十年級,學制爲3年。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模塊,爲日後進入大學打好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

    簡單說,德國的初中生,可以直接上職業學校,畢業後成爲藍領或者技術員。另外的可以走精英教育這條路。但這兩條路都是中途可以互相轉換,而且都是以平時成績說話,沒有形式上的高考。所以學生們壓力較小,喜歡什麼職業自己選擇。

    而這種教育體制,讓德國一戰戰敗,因工業基礎的雄厚很快再度強大,二戰戰敗,不久後再度站立起來,成爲爲數不多保持百年不斷正增長的國家,其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國家有豐厚的產業工人隊伍。以及合理的人才架構。

    想到這裏,馬由不由得下決心,自己創業後,一定按自己的想法建立一所或多所大學,完全以自己的願望,來建立高效率培養人才機制。

    一個國家沒有充沛的人才,什麼理想都是空想。

    馬由心中瞬間想了這麼多的問題,聯想到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以及修煉需要的時間和場地及空間,最後得出結論,學校的集體宿舍環境不適合自己。

    其實,他已掌握了大學的基礎知識。來這裏,是衝着這個大學龐大的圖書館藏,以及有向教授、專家們請教的機會。他總有一種緊迫感,沒有時間也決不能浪費一分一秒的學習機會。

    必須外出自己找尋一個宿舍,他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