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腦域科技樹 >第258章 德國相機(1)
    去歐洲之前,他在京城呆了三天,處理一些公務後,鑽進私人實驗室,將智能生產線事先加工好的一款135單反相機樣機,和3款鏡頭,全部組裝完畢並進行了測試和調校。這些“樣鏡、樣機”將作爲與固執的德國人談判的籌碼之一,只有技術上壓制他們,才能讓他們低下驕傲的頭。或許纔可能低價獲得併購。

    他對這次到德國收購相機企業很重視。有兩重意義,其一是狙擊倭國不久後這個產業裏絕對壟斷地位(佔全球出貨量99%以上,銷售額近300億米元,其他國家的數碼相機產量幾乎忽略不計)。其二是通過一段時間,樹立和鞏固專業攝影品牌,一旦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就擁有一個世界級的功能,作爲手機的賣點之一。還有一個隱形的可能,萬一最後將蔡司公司的光學部門控制了呢?就有可能把控住阿斯麥的光刻機前景。雖然收購蔡司的可能性不大,但不去嘗試就一點希望沒有。

    當然,現在介入相機市場,時機略有尷尬。傳統膠片相機只有4-6年的黃金期,就會被數碼相機逐漸取代。最理想的方式是直接進入數碼相機領域,做數碼時代的先導者。但相機消費者中,除記者等少數客羣外,其他專業攝影、發饒友亦或普通攝影愛好者,對數碼相機的認同都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只有當膠片生產廠利潤微薄、甚至虧損,不願意再撐下去的時候,纔可能加速膠片相機向數碼相機的轉換速度。

    前世2006年柯尼卡膠捲首先宣佈停產,膠片“帝王”柯達同期也宣佈停產部分膠片業務,後來又多次停產另一些膠捲型號,最終2012年宣佈破產。剩下富士膠捲這顆獨苗,但也多次宣佈部分膠捲的停產。市場上膠捲大漲、原來各個城市大街小巷都有的彩擴店,幾乎全部倒閉。這才讓膠片時代真正終結。

    要加快數碼相機問世速度,就只有加快讓膠片企業虧損。膠片企業最大的軟肋或者說最大的客戶和利潤所在,不是民用膠捲的銷量,而是電影產業的巨大耗量。而馬由今年就要在影視行業率先推廣數字電影。這種畫質、音效等都不亞於膠片,但成本卻遠遠低於膠片拍攝和拷貝的新穎電影拍攝和製作模式,讓影視行業的資本家們,爲了利潤會很快拋棄膠片。

    只要影視企業不用膠片,那麼膠片企業將立刻陷入虧損,繼而停產。所以馬由估計今生淘汰膠片相機的時間,至少要比前世提前4-5年時間。

    其實數碼相機的生命週期同樣也不長,前世數碼相機用了10年時間,在2010年以1.21億臺的出貨量達到頂峯。然後用了6年時間,即2016年下降到1300萬臺,僅有2010年的10.7%。不到10年時間,就消失了90%的用戶。這些用戶都是被智能手機搶奪過去了。只剩下對攝影品質要求較高的行業或發饒友,還在固守相對高端的單反、微單等相機。

    根據這些信息,知曉膠片、數碼相機以及智能手機的發展軌跡。馬由針對性制定了膠片和數碼同步進入的方式。用高端膠片相機入市樹立品牌,主攻專業和發燒友客羣作爲過渡。但更多精力打造數碼相機品牌,搶佔記者、影樓等行業先機。具體做法就是用併購的相機和鏡頭品牌打造高端膠片機市場,打開市場知名度,順勢推出自有品牌的數碼相機,並利用搭載的德國品牌鏡頭,增加消費者的認同度。

    攝影愛好者往往對鏡頭的品質更加情有獨鍾,選擇購買時,鏡頭的吸引度,佔購買原因權重超過了相機本身。全球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徠卡,但徠卡品牌的價值其實也來自鏡頭的優異。

    馬由的專機直接降落到德國法蘭克福機場。他將在這裏和德國幾家相機企業進行會談。

    文勇和SMS公司已先來到了法蘭克福等候。在機場接到馬由後,文勇便波不急待,彙報了幾家交易對象的資料。

    “馬董,我不是攝影愛好者,以前只聽說過德國的光學鏡頭和相機不錯,通過這次獲得的資料,才發現這裏簡直是世界光學和攝影界的聖地呀。優秀的的鏡頭和相機品牌太多了。”

    “嗯,不過拋開民族情緒不論,倭國的相機發展道路,纔是市場之王。”馬由有些感嘆地說到。

    “不會吧,我看稍微喜歡攝影的人,都夢想擁有德國的相機呢?”

    “那是之前,用不了幾年,相機市場就會被倭國相機全面佔領。其實你現在看一下銷售量、分析一下用戶羣體,或簡單看電視轉播的畫面,所有體育賽場記者用的相機,哪裏還有德國相機的身影了,清一色的倭國品牌。而且這個趨勢會加速。好了,介紹一下幾家收購目標的資料吧。”

    “好的,第一個目標,是馬董你交待過的福倫達相機。這個品牌至今在勉強維持中,幾乎沒有什麼起死回生的希望,收購難度不大。福倫達可謂是一代傳奇,從事光學事業最早可追溯到1756年,至今擁有240年曆史,1840年第一款相機面世也有156年。期間從福倫達出來的兩位高管,創建了着名的祿來相機品牌,也成爲一代經典。可見其實力和底蘊。1956年,無奈被蔡司伊康公司收購,但他們在光學鏡頭巨頭蔡司裏面非常尷尬,直到70年代初準備復出,結果72年蔡司宣佈放棄相機生產。”

    “於是沉淪已久的福倫達商標及生產設備等,回到了原福倫達出來的員工企業佛蘭克海德克(羅蘭)公司手中。但祿來相機日子也不好過,1981年,羅蘭倒閉。福倫達再一次轉讓給徳國流通企業家布魯斯福特,但風光不再,復興無望。布魯斯福特也願意轉讓,條件也不太高。”說完,文勇遞過來一份對方的報價表。對方期望值的確不高,只有1000萬米元。馬由未置可否,示意文勇繼續介紹。

    “我覺得收購福倫達,還是很有價值的,他們創造了很多着名的鏡頭,例如Collinear、Heliar、Skopar、Apo-Lanthar等,其中Skopar與蔡司的“鷹眼”天塞(Tessar)鏡頭相媲美。Apo-Lanthar更被成爲神鏡。市場一旦出現便會被搶購,被收藏家們雪藏,普通人幾乎無法見其蹤跡。福倫達還首創單反相機的36-82mmF2.8變焦鏡頭。讓變焦鏡頭成爲主流。”

    “除擁有製造優異鏡頭的口碑外,福倫達還創造無數款相機,如小巧玲瓏、外觀典雅的Perkeo相機,是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傑作之一。120膠捲6*9畫幅的Prominent(至尊)豪華版相機。豪華型雙鏡頭反光式相機SuperB、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20膠捲相機BessaII型,開創了使用卷式膠片的時代。煥然一新的135相機Vitessa和Prominent。內置測光表的135單反相機Bessematic、採用快門優先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方式的Ulramatic相機、Vito系列、Vitomatic、Icarex35s以及Vetessa500等系列。可謂是非常有創新精神的一家企業,在保守的德國企業中,如此衆多的子品牌或款型,實爲罕見。”

    馬由點點頭,他看中福倫達,也是基於這個品牌有衆多的鏡頭專利和衆多的相機品牌。以後或許還能運用主副品牌、覆蓋不同客羣的策略。

    “第二個方案,就是蔡司已經停產的蔡司依康,但我覺得這個品牌若去除了蔡司,就沒有多大價值了,因爲他們使用的鏡頭就是蔡司的。我們買過來後,對蔡司鏡頭棄之可惜,用則雞肋,相當於給蔡司公司打工。”文勇雖然不知道相機後來的發展規律,但對品牌運營還是有些經驗,心有不甘。

    馬由心裏卻在想,這哪裏是打工呀,簡直是給蔡司續命。前世德國的相機品牌碩果僅存只有徠卡,而蔡司靠品牌授權給倭國幾家相機企業生產“僞蔡司”,日子居然還能維繫。自己若提前實施這樣的模式,相當於強化了對手。

    “第三個方案,就是收購蔡司公司正在和倭國京瓷合作開發的康泰克斯。這個品牌和蔡司依康類似,也打的蔡司鏡頭這張王牌,但康泰克斯相機品牌還是很有號召力。若我們收購過來,不用蔡司鏡頭也影響不大。缺點就是他們正和京瓷緊密合作中,我們若要收購,可能代價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