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腦域科技樹 >第591章、《黎曼猜想》專題研討會
    《千禧7大難題》關注者衆多,在多名數學權威在審閱馬由的論文時,全世界已有多所大學按捺不住,紛紛發出邀請,請馬由前去舉辦講座。其中不乏巴黎第六大學、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劍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數學專業擅長的大學。

    這些邀請函傳真到藍星大學後,王亞洲校長急了,再度找上門來。

    “馬董,不,馬教授。藍星大學可是你的旗下學校,《黎曼猜想》學術研討會應該在我們學校召開。以後你再到其他大學演講,可以嗎?對了,華科院數學所、京城、華清、旦復等大學,也有參與進來,聯合舉辦這個盛會的建議。你看怎麼答覆他們呢?”

    “不怕萬一我的論文得不到數學界廣泛認同,而影響到他們的聲譽嗎?”馬由很平靜地看着激動的王亞洲問到。

    “自然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你在投稿時,不是同步給國內那些著名數學家發過論文副本嗎。他們看過後,結合國外一些數學家的意見,初步認定你的論文沒有問題。何況,你在數學界的天才之名,大家還記憶猶新。”

    “不過,你怎麼不在我們自己的《仰望》期刊上發表呢?”王亞洲故意這麼一問,其實是旁敲側擊,主要還是想說服馬由,先在藍星大學舉辦《黎曼猜想》專題研討會,從而提升學校的聲譽。

    馬由看了王亞洲一眼,知道他的心思,但他還是解釋道:

    “《仰望》創刊時,定位就偏向運用科學領域。我們並不排斥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的研究。但短時間裏,作爲一家企業及私立大學旗下的期刊,沒有必要搞得那麼大而全,將所有學科的論文都收集起來。和國際上那些著名專業週刊暫時共存,也是一種方式。”

    當然,和馬由這段時間改變觀念,準備在國際上拋頭露面的策略,也有一點關係。不過,他計劃再過段時間,把其他幾道難題解析,放在《仰望》期刊上發表。自家的期刊,不能冷落了。

    5年後再度返回到數學界,第一篇論文,投稿於更專業、影響力更大的《數學年刊》,算是一個敲門磚吧。篳趣閣

    不過王亞洲剛纔的問題,還提醒了他,前世全球那些著名學術期刊,後來都紛紛建立了數字化的論文網站,投稿人可選擇不正式發表,只發布到這些網站上,與同行交流。也有些學者在投稿的同時,將電子版的論文發佈在這些網站上。當然,最終要在學術期刊上刊登,纔算得以專業認同。

    藍星集團旗下的《知網》創辦有近4年了,公開版面是藍星集團、藍星大學等內部使用的數字圖書館的簡化版。主要內容是一些全球科技資訊,以及《仰望》期刊的數字版。

    而前世華清大學、華清同方在1999年6月創辦的《知網》,是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爲目標的信息化建設項目,並以此爲平臺,建設《華國知識資源總庫》及CNKI網格資源共享平臺,通過產業化運作,爲全社會知識資源高效共享,提供最豐富的知識信息資源,和最有效的知識傳播與數字化學習平臺。

    但這一世,藍星集團提前多年創辦了免費爲所有人閱覽的數字圖書館性質的《知網》。且本就旨在提升華國學術和科技界信息暢通,站內的檢索十分便捷,有效預防耗費資金和時間後,才發現國外已有相同課題的成果之類的事情發生。

    因爲藍星集團的《知網》不僅免費,而且信息量巨大,所以其他機構或大學,要創辦類似性質的網站時,顧忌到投資回報無望,並未在這一世面世。

    現在看來,可以專門開闢一個爲在其他學術期刊發表過的論文版面。讓學者們通過這樣的形式,檢驗自己論文的質量。而《知網》的人工智能後臺,給予這些論文全方位學術價值評定,並在論文正文前,加以標註。從而提示和區別每一篇論文的成熟度。

    久而久之,或許能成爲一個論文評價體系的權威平臺。畢竟華國的大學和科研人員,可是越來越多。僅僅是大學裏每年的畢業論文,就是一個龐大的數據。

    雖馬由分出一份心思在思考這些問題,但他正常的思維還在,回答道:

    “好吧,你和華科院數學所聯繫一下,同意他們也加入進來,聯合舉辦這場專題研討會吧。國內其他大學就暫時不用作爲協辦方了,我們不去助長浮誇之風。國內的科研院校,總有些人愛走捷徑,心思並不在研究上,熱衷於做一些樹碑立傳的表面工程。”

    “明白了。時間就在一週後,嗯2月4、5、6號三天,正好是週末,不影響我們學校的正常教學。你看可以嗎?”王亞洲打開手機查詢了一下,建議到。雖說智能手機還沒有正式發佈,但前年開始,就有觸摸屏多功能手機出現。日曆、備忘等已是基本配置。只不過是黑白觸摸屏。

    “時間沒問題,你去安排好就行。”

    ……

    時間在馬由埋頭於實驗室裏繼續攻關基因修復工程中,一晃而過。

    2月4日,藍星大學2號報告廳,迎來了全球許多國家的數學家們。可容納5000人階梯型大廳,幾乎座無虛席。國外參會的人數居然達到了2000餘人,國內也有2000餘人,其中包括藍星大學的老師和部分報名的學生。

    僅就人數而言,超過了98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23屆國際數學家大會”3348人,作爲一個尚未經過全世界權威認證的專題,而召開的非官方組織的研討會,算是罕見的盛會。

    第一天上午,馬由闡述對《黎曼猜想》的論證全部過程。

    他深入淺出,邏輯清晰、嚴謹地講述了各個證明的步驟,盡顯數學功底深厚紮實。開始絕大多數參會者還能跟進馬由的思維,不過,到了中後期,儘管馬由有意識將語速放緩,儘量詳盡,但漸漸地大多數人已跟不上他的思維。再以後,大多數數學家也深感喫力,只能囫圇吞棗,先記下來,以後再消化。再最後,整個會場只有聊聊十數位數學大拿,勉強能夠領會馬由的闡述了。

    不過,到了這個階段,衆人對馬由已完成解題,已沒有多少疑問了。

    諸多數學家們,這時基本上確認,那超過一千條的以黎曼猜想或其推廣形式的成立爲前提而做出的數學命題,剛剛公佈爲千禧7大難題之一,在衆人還在熱議時,已被馬由這個5年前的數學天才,光速破解。

    就今天上午的闡述內容,實在找不到明顯的瑕疵,馬由的論證結論,是黎曼教授的猜想是成立。若這個論證得到數學界廣泛認同,將榮升爲定理。

    這將是數學界極具震撼、革命性的成果。

    如果黎曼猜想成立的話,大於7的奇數可以表示成三個素數之和這一推論就能直接成立,而對數論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其實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弱形式。

    而前世直到2013年,這一弱形式才被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研究員哈洛德·赫爾夫戈特教授用對圓周上的函數進行傅里葉分析的方法完成了證明,分兩篇論文發表在了四大頂刊之一《數學發明》上。

    而這僅僅只是黎曼猜想的威力之一。

    整個二十世紀幾乎二分之一的解析數論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同時建立在黎曼猜想成立和黎曼猜想不成立這兩個假設上的。

    包括數論領域的核心理論素數定理,如果黎曼猜想成立的話,π(x)=Li(x)+O(xe{-1/15√lnx})這條公式將可以被推廣成π(x)=Li(x)+O(√xlnx)這種簡潔明瞭、且更加的精確。

    而這一成果,是科赫於1901年,在基於黎曼猜想成立的樂觀情況下做出來的,並且也僅僅只是黎曼猜想的豐碩戰果之一。

    類似的東西,還有很多……。

    由此可見,在黎曼zeta函數恐怖的延拓性面前,哪怕僅僅是一個“猜想正確”的肯定回答,對於整個數學界的影響都是核彈級的。

    甚至於,哪怕拋開那上千條因爲黎曼猜想而榮升爲數學定理的命題,這句話同樣成立。原因無他,黎曼猜想就像一座索道,在它的兩側分別是代數與幾何這兩座大山。

    證明了它,就有希望將這兩座大山連接在一起,而統一代數與幾何。

    這幾乎是數學這門學科誕生以來,最接近核心的一個終極命題,就好像物理的大統一理論一樣。

    雖然數學的發展是多元化的,到今天爲止數學的分支也越來越多,但數十個世紀以來的學者們卻從來沒有真正放棄過對那些古老命題的研究。

    研討會主辦方給參會數學家們預留了會議第一天下午、晚上和第二天上午自主研討、思考及消化時間。

    下午、晚上及第二天上午,來自全世界的數學家們,有些自由組合,討論各自見解、相互促進消化。極少數的大拿則是在賓館房間裏,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