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五百七十一章礦源的品質
    “是不是很誘人?這就是突破四級的好處,我希望你們都能突破四級,而這是一道分水嶺,也是個門檻,原則上來說,能夠爲工廠產生利益的,也只有四級以上工匠。”

    看到所有人都一臉沉思,陳星辰感覺還可以。

    “那麼現在我們說一下,怎麼能夠儘快給工廠盈利?你們短時間內,可能是達不到四級工藝水平,但是,我們合作起來,應該可以做出四級作品!”

    “還是剛纔那句話,發揮各自的優點,你有什麼特長?和泥沒有耐心,打泥條呢?圍身筒呢?對了,我們都是專業人士,那就說點專業的,圍身筒其實就是豎接工藝,接壺底,就是橫接工藝,有沒有對接胎工藝擅長的?”

    “我,我善於接胎!”

    “嗯?接胎?說全面一點吧,這樣容易讓人產生誤會。”

    “哈哈......”

    本來嚴肅的場面,被陳星辰又弄得活躍了起來。

    看到這樣的陳星辰,陳文哲還真是對他有點刮目相看。

    “好,有人善於接胎,應該說接胎工藝,不管是橫接還是豎接,看來都十分擅長,這就有一道重要工序,可以做到最好,還有沒有擅長其中一項工序的?”

    “我最擅長和泥!”就在這個時候,陳青虎有點不好意思的舉手道。

    沒辦法,剛開始在家鄉的時候,陳文哲最先教的他和泥,而且是從選泥、濾泥、揉泥,一步一步練習過來的。

    剛開始的時候,他最先做的就是這些,等這些做好了,纔有機會跟着陳文哲學習製作茶壺。

    最近這大半年,他在家沒少練習制壺,而做的最多的事情,還是和泥。

    因爲他製作不成功的茶壺,都被揉成團,再次和一遍,接着再做成茶壺。

    就這麼翻來覆去的,他的和泥,或者說是練泥水平,已經算是可以。

    “哈哈,又有一道重要工序將要過關,還有沒有?打泥條這個很難?切泥條也不容易?其實製作壺底和壺蓋,應該算是比較難的工序了吧?”

    “師兄,我來做壺底吧!切泥條、做壺底,其實工藝差不多,我對於切割有點心得。”

    “我來做壺把,這可是最簡單的塑形,我也有點心得。”

    “那我就做壺嘴吧!我的雕刻技術還是可以的。”

    “還有壺蓋呢?也就多了個壺鈕,有什麼難的?”

    “師兄,這個可不簡單,不如你來做吧?涉及到接胎、塑形、切割、粘合等工藝呢!”

    “行吧,你們這些小子,就是想要偷懶,是不是壺身最後的修整、塑形,也要我來完成?”

    “不用,陳師兄,我感覺自己的接胎工藝還行,最後的粘合我可以幫忙,初步塑形也行,最後修整就只能你來,或者老闆來?”

    “還將我的軍?我們先做一件試試水,讓老闆也看看我們的手藝,看看是不是達到了一念堂的出售標準!”

    說完就做,陳星辰從來都是行動派,特別是執行能力,他是很強的。

    要知道,之前陶教授的工作室,後勤什麼的就全是有他負責。

    再一次開始製作紫砂壺,這一次就有條不紊的多。

    從開始的練泥,速度就很快。

    集團作業,可不是單打獨鬥。

    就算其他人對於練泥,沒有太多的自信,但是該會的還是會。

    所以在一些同學的幫助之下,陳青虎的和泥速度還是很快的。

    紫砂泥也是有好壞的,甚至有真假之分。

    紫砂泥料的好壞,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取決於礦源的品質。

    其次,加工、配方、練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更細一點考慮,製作作品的工藝,施工的功力及燒成的條件等,也都會影響到材料的最終表現結果。

    有關礦源及配製的大概過程,陳文哲早就教過陳青虎,對於這一點,陳青虎十分自信。

    陳文哲的厲害,他已經見識過太多。

    至於現在陳青虎選泥、練泥水平的高低,其實可以用一個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比較。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想要知道水平高低,可以把幾種相似的作品,從色澤的自然性、顆粒的豐富性、質感的柔和性、結構的緻密性等方面進行對比。

    之前和之後進行對比,效果一目瞭然。

    當然,這裏的都算是專業人士,泥好不好,用手一揉就知道。

    總之,鑑別真假好壞的最根本要點,還是在於其可欣賞範圍的內涵和機理質感。

    這些要製作成壺,才能看到。

    其實先前他們製作的那一批,就算還沒有燒製,陳文哲也能感覺出其紫砂泥的品質。

    他知道,這很可能不是純正的紫砂,真要說起來,也可以說是假紫砂,但是,這種品質的紫砂,也已經很不錯了。

    因爲按礦物學結構的角度來看,紫砂泥和其他許多陶土一樣,主要是含硅、鋁、鈦、鐵及一些顆粒不等的鹽類物質,只存在組合比例和顆粒構成上的一些區別。

    因此,只要黏土和礦粒級比合適,可塑性大致在可製作的範圍之內的泥料,都是可以用傳統紫砂工藝來製成杯、壺、盆、罐等器皿的。

    因此市場上有許多紫砂產品,所用的泥土,都是採用了當地黃龍山以外的礦料。

    當然,其品質是難以達到本山礦的質量指標,不過,也有一些泥質是比較接近的,這讓沒有深度專業瞭解的人來辨別,恐怕是很難。

    但既然礦質指標都是相接近的原料,那麼真與假又怎麼能有絕對的標準呢?

    任何東西的造假,都是由於市場需求量過大,以及部分商人逐利胃口的膨脹所致。

    丁山黃龍山底下,上世紀七十年代勘測,其總含泥量爲二百萬噸左右。

    且這裏面,還有許多不能製作茶壺的夾層料。

    在臺島掀起的那股,持續了近十年的紫砂第一春(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還是能夠富足供應的。

    而今天大陸市場的需求量,已遠遠超過當年。

    就目前整個紫砂陶產區的泥料需求量來估計,光茶壺大約每天要消耗三十噸以上。

    而杯、盆、罐以及雜件的用泥量,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