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稀世名筆,千古絕跡
    有專家考證,韓滉的《五牛圖》滲透着濃厚的個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

    他們以任重、勤勞、溫順的牛的品性,表達愛同忠君的真情實感。

    而史書中記載,韓滉就任宰相期間,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他以牛爲畫題,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勵農耕之意。

    《五牛圖》中所繪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

    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爲表現對象。

    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

    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

    特別是牛口鼻處的絨毛,細緻入微。

    還有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

    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着非常的含義。

    畫中的五頭牛,從右至左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

    一荊棵蹭癢,一翹首前仰,一縱峙而鳴,一回首舐舌,一絡首而立。

    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沒有其他的背景,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在技巧的運用上,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牛的輪廓,表現出牛的強健、沉穩和行動遲緩。

    尤其是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着意渲染,更凸顯出牛有力勁健的筋骨和質感真實的皮毛。

    畫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點,深褐色、黃色、黑白,代表着最典型的牛的毛色。

    【推薦下,野果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裏下載.yeguoyuedu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技法“點睛”,這是牽動全局的關鍵。

    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着意刻畫,使五牛童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畫者着重刻畫牛的眼睛,及其周圍的皺紋。

    他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

    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

    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的五牛。

    此圖作爲手卷式組畫,以牛爲表現對象。

    由於沒有背景襯托,在構圖型的安排上確實很費斟酌,要表現得非常具有特色,很不容易。

    畫家在構圖處理上通過左右對稱的形式,則較爲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

    他將中間一青牛畫成正面形象,使青牛直接對向觀衆,視角獨特,形成畫面的中心。

    兩面各安排兩牛,呈對稱形狀向左右兩方延伸。

    五頭牛也可以相互緊密聯繫起來,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着緊密的聯繫。

    最後,由之構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統一整體。

    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通過它們的昂首、低頭、回眸左右顧盼的動態特徵,使畫面不顯得呆板。

    它們於彼此呼應聯絡中,而見構圖的微妙變化。

    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構圖呆板的問題,創構出了極爲很好的手卷式,畜牛組畫的構圖樣式。

    《五牛圖》打破了漢代只畫牛側面和平面的裝飾性格局,生動地表現了牛的各種動態。

    尤其是中間一頭牛,正對觀畫者,角度獨特。

    由於畫家準確畫出了牛的透視關係,立體感強,因此也是形神畢具。

    形神畢具、形象鮮明,只是能做到這些,就可以成爲大師級作品,更何況還有其他種種?

    所以,這絕對是一件大宗師級的作品,這也就怪不得它能夠成爲國內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這樣的一幅名畫,自然是很出名的,所以歷代以來很多名人,都對它有着高度讚揚。

    像是元代畫家趙孟頫:“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中也有詳細記載。

    “《五牛圖》雖着色取相,而骨骼轉折筋肉纏裹處,皆以粗筆辣手取之,如吳道子佛像衣紋,無一弱筆求工之意,然久對之,神氣溢出如生,所以爲千古絕跡也。”

    稀世名筆,千古絕跡,這就是對於書畫的最高讚揚。

    而這一幅名畫的傳承,也十分有意思。

    韓滉《五牛圖》的流傳沿革,根據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內府。

    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

    明代之時,項元汴等收藏過。

    入清,曾藏於江浙桐鄉汪氏求是齋。

    金農曾兩度觀賞《五牛圖》,最後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

    此後,《五牛圖》流入清宮。

    清朝末年,畫作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

    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五牛圖》幾經輾轉,最後被香江企業家吳蘅孫買下。

    20世紀50年代初,吳氏企業瀕臨破產。

    吳蘅孫自知無法再完好地保存這幅名畫,便忍痛決定出售《五牛圖》。

    消息傳出後,當時國內領導收到一位愛國人士的來信。

    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江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

    他自己無力購買,希望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

    國內立即下達指示,鑑定真僞,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

    接到指示後,國內立即組織專家赴港。

    最後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

    名畫雖然迴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表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

    經過淋洗髒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託心等步驟。

    接着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表成卷。

    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一幅五牛圖到此修復結束,而且修復的十分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