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八百七十章少能載船,多不淹禾
    據記載,紫禁城在明朝一共遭受了13次雷擊,七中六次都擊中了螭吻,建築沒有受損,螭吻功不可沒啊。

    這些隱藏的不像龍的龍形紋石刻石雕,在故宮之中還有不少。

    比如故宮建築屋脊上,還藏着的另一個龍子是狻猊。

    它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故宮太和殿爲等級最高的古建築,角脊之上排列着10個小獸,。

    其順序爲:“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

    這些神獸象徵着皇權的至高無上,所以出現在再多在這裏也算正常。

    像是這樣的龍還有一些,比如螭龍。

    在故宮之中有一隻螭首,是謂古橋的守護神。

    近段時間來,傳出故宮博物院館藏有清代御製《獸譜》。

    《獸譜》始繪於乾隆十五年,乾隆帝對它極爲重視,先後委任傅恆、劉統勳等8位軍機大臣參與校勘。

    它由宮廷畫師餘省和張爲邦執筆,於乾隆二十六年完稿。

    這本動物圖志總計繪製180幅不同的瑞獸、異獸、神獸以及普通動物畫像,在學術和藝術兩方面,都極具價值。

    其實,各種各樣的神獸不只是存在於圖譜上,它們還藏在今天故宮的角落裏。

    不是每一種動物,都能在故宮裏謀得一席之地的。

    那些坐鎮在故宮建築不同方位裏的神獸,背後通常有着某種特殊的意義。

    螭,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

    傳說它是龍最喜歡的兒子,其傍水而居,好險,勇猛,是古橋的守護神。

    而螭首的頭部雖然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更接近於獸類。

    它有點獅子相,頭頂有一對犄角。

    之所以有角,是與封建皇權脫不開關係,是權力的催生品。

    現實中,在故宮、天壇等我國古代經典的皇家建築羣裏,經常可以看到螭首的身影。

    如果記不住螭首這個名字,它還有另外一個很好記的名字,叫作避水獸。

    《西遊記》裏牛魔王的坐騎叫避水金晶獸,雖然《西遊記》裏沒有明確地說,但是長得就很像此物。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螭的祖先因爲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1000年。

    因其性善好水,會調節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載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備受百姓崇敬。

    千年後,螭的祖先終於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

    後世的人爲了紀念、表彰其家族護河有功,以此靈異之物頭的模樣,雕成石像放於河邊的石礅上。

    這樣做古人認爲可以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寓意四方平安。

    螭首在古代的青銅紋飾、碑額、印紐中時常顯身。

    漢朝是螭紋最鼎盛期,數量之多,在許多玉器上都能見到。

    在古建築中,何時開始引入螭首尚不確知。

    它一般是皇家建築上的專用構件,是中華龍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故宮當中數量最多的石雕,就是漢白玉的螭首。

    螭首在建築上的使用歷史,已有1500多年。

    經過歷史的滄桑演變,螭首的形態和功能意義都有了些許不同。

    現存最早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石螭首,扁平而長,整個螭頭沒有太多的裝飾性花紋,顯得簡潔大方。

    唐朝時的螭首,則面目凶煞,神情威猛,被賦予驅鬼辟邪的功能。

    元朝的螭首更加敦實、渾厚。

    而到了明清時期,螭首則成了封建帝王個人絕對權威的標記。

    目前的故宮螭首,就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

    在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須彌座臺基四周,都有漢白玉欄杆圍護。

    龍鳳雲紋的望柱下,伸出一個石雕龍頭,這就是螭首。

    在衆多的螭首中,位於高臺各轉角處的螭首較大,其他的則較小。

    其中大螭首被雕刻有前臂,顯示出威猛不可戰勝的神態,像是一個轉角部的柱底石。

    它在一個方形基座的一角,雕出前臂和龍頭。

    前臂肌肉健碩,龍爪筋絡突起。

    腳尖嵌入石座,雙肘半曲,蓄勢待發,大有一躍騰空而起之勢;

    而龍頭部分雕刻得更加細膩,齜牙翹顎,威猛兇悍,彷彿一旦橫空出世,就能氣吞山河,充分表現出了皇家的雄渾氣魄。

    小螭首的雕刻工藝也不輸於大螭首,螭頭微昂,龍角抵柱,圓睛卷鼻,嘴中有一小洞,起排水作用。

    都說螭無角,可仔細觀察卻會發現,它們在故宮的模樣卻是頭上長角的。

    這些均爲雙角龍形,微張口,露齒,並不兇悍。

    這是因爲在明清時期,螭首同麒麟、正吻一樣都被看作龍子,而龍又是皇權的象徵,是有角的,所以它們就被賦予了新的造型。

    故宮三大殿上的龍頭,一共有1142個。

    除每層臺基折角的角頂伸出的龍頭外,其他龍頭的牙齒中間都有一個小孔,其後方孔洞較大,因此形成壓強。

    在下大雨時,數千個龍口一起排水,氣勢恢宏,形成“千龍吐水”的壯美場面。

    不僅如此,冬季寒風,有雪覆蓋其上,從神獸嘴中的小孔流出細小水流,結成冰晶,被趣稱爲“龍涎”。

    一年四季它都有不同景色,這樣設計不僅將水排了出去,而且凸顯了皇家的大氣磅礴。

    除了故宮,天壇祈年殿也有三層月臺,第一層月臺上的排水構件是雲頭,第二層的是鳳頭,第三層就是螭首。

    它粗眉、圓睛、寬鼻、大嘴、齜牙,形象神武有力。

    故宮裏另一個著名的藏龍地點,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龍壁。

    九龍壁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也就是故宮現在的珍寶館。

    壁長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

    這面九龍壁爲乾隆三十七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

    “九五”之制,爲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

    也有一種說法,九龍壁的九條龍代表了龍的九子。

    在古代我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