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宋皇家發行商 >第185章:布匹推銷員
    簡單設計好糧票之後,明日趙昕便將草案下發至太平院,由太平院師生幫助自己完善這個想法。

    憑票取糧食,這個時代紙幣也僅僅是在四川一帶得到初步推廣而已,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甚至可以說是所有人,糧票這種東西就是多此一舉。

    直接發糧食不是一樣的嗎?何必要再去印發這種東西來,豈不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趙昕的想法沒有得到支持,韓絳等人的回覆讓趙昕很不滿意。

    好在趙昕有權有錢,也不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持,可以憑藉自己一己之意推動下去。最多不過是浪費一些油墨紙張而已,又算得了什麼。

    糧票的造型,務求繁複,以增加僞造的成本。整個過程很快,三日之後趙昕就看見了第一批糧票,以斤爲單位,幣值最大的爲一石,即一百二十斤,最小的則是十二斤,即十分之一石。

    趙昕內心中其實是有想法以糧票爲雛形,發行紙幣的,若是真的作爲貨幣交易的話,未免過大了一些,趙昕又讓他們印發一批幣值六斤和六十斤的糧票來,就這樣,一共有了四種面值的糧票。

    趙昕統計了一下自己倉庫剩餘的糧食,目前還剩十萬石,當初和趙禎借了十五萬貫來,基本上拿來買糧食,買了十七萬石。這還是用了權勢的結果,壓了價格,若是普通人去買,一石的價錢絕對在一貫以上。

    各種各樣的工程營建可是沉重的體力活,喫不飽可幹不了活,吃了幾個月後,已經快吃了一半了。

    而目前災民聚集地的百姓還有六到七萬,但凡能夠打發出去的,趙昕都打發出去讓他們開挖河道挖煤運煤了。留在這裏的,要麼是年老失去勞動能力,要麼是小孩子年紀過小母親不得不陪伴在身邊,沒有一個青壯年留在這裏。

    趙昕來到太平院,召集衆人召開會議,商議究竟該如何確定糧食發放,每人每月給多少斤合適。

    理論上,一個成年人每月大概是喫二十斤到三十斤糧食,小孩子可以減半,如果有肉蛋奶一類的補充,還可以進一步的縮減。

    但是趙昕根本不可能發到二十斤糧食,簡單統計過後,若是要維繫石炭公司的運營,提供給聚集地的糧食,不能夠超過五萬石,即六百萬斤。

    假設聚集地裏面就只有六萬人,如今已經接近十一月,冬小麥到明年五月底六月初才能夠成熟,趙昕一共要準備近七個月的糧食。也就是說,六萬人在七個月的時間裏,只有六百萬斤糧食。

    摺合下來,每人每月只能夠分到十四斤多一些,連十五斤都沒有。

    “災民中多有幼童,用不了太多,且如今澇災,百姓又有幾人能夠喫飽飯。”有講師如是道。

    言下之意,若是讓災民喫得比普通百姓好,未必是一件好事。

    趙昕很想臭罵一通,可是在冰冷的現實面前,還是同意了這個決議,但是趙昕稍稍提高了一些標準,即平均每個成人分十五斤糧食,幼童以十斤論,若是懷有身孕的女子,可多領三斤。

    別看就這麼半斤兩斤的,龐大的數字累加上去,明年大概率還要和趙禎再借一筆錢纔行,否則青黃不接,怕是連樹皮都沒得啃。

    決議通過之後,便照此實行,一方面趙昕令太平院學子全方面統計如今還住在聚集地的災民,以確定糧票數額,另一方面,則是加緊印發糧票。

    十家爲什,五家爲伍,讓災民自行組建小團體,以方便糧票發放,而不是一家家地發,那樣的話效率太慢了。另外也是通過這個辦法實行連坐,加強監督,避免附近有流浪漢假冒災民,騙取糧食。

    一個意料之中的結果,便是實行糧票制之後,趙昕得到了災民的準確數字,沒有人會拒絕免費的糧食。說實話,數字比他預估的要多出許多,竟然有七萬三千人,不知道是不是聽說有免費發糧食,原先跑出去討生活的人回來湊數了。

    總而言之,趙昕的壓力是真的不小。斷炊的日子估計還要提早幾天。

    這些日子,也不能夠說是完全的壞事,糧票推行之後,有一個頗爲積極的效果,便是糧食負擔比以前小了,聽着是不是不可思議,都是一樣的災民,甚至人數還比原先多了一些,怎麼糧食消耗還會減少呢?

    原因其實並不複雜,之前趙昕統一設置粥棚放粥,每次都有人沒有喝到粥,每次都有人喝完一次喝第二次,他們都拼着命地喝,生怕這就是最後一餐,無形之中加大了消耗。

    如今,趙昕通過糧票將糧食發放下去,如何決定糧食用度的權力,便交到了災民的手中,想着這是自己一個月的糧食,幾個婦女一番統計,節儉持家,許多人都是喫個三分飽而已。

    簡單來說,就是喫大鍋飯和自己開小竈的區別。真要算起來,糧票的運行幫助趙昕省了不少的開銷。但依舊無法改變物資短缺的現狀。

    此外通過糧票,趙昕設置了一些其他的規則,比如有着織布等技能的人可以多領一些,間接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消息。

    聚集地裏主要是婦孺,但是並不意味着她們就沒有用,關鍵在於如何用。趙昕收購大量的生絲,幾乎將市面上的生絲給買斷了,生絲的價格被趙昕買得幾乎漲了五成價格。

    反正大冬天的沒事,有一羣有手藝的婦女在,這不動起來,能夠發揮一分光和熱也是好事。一個個家庭手工工廠就這樣辦了起來,趙昕最後統一收購。

    等到第一批布匹織就出來後,趙昕親自去趙禎面前推銷這些布,解決布匹銷售問題。

    “這可都是災民們一針一線給織出來的,質量好,又便宜,父皇覺得如何?”趙昕笑容燦爛,極力推銷着。

    “這種布都是最普通的那種,做工也算不得精細,三百文一疋吧。”

    一疋,即一匹,唐宋年間城市裏三丈爲一匹,至於鄉村裏不少地區還保留着魏晉的古風,以四丈爲一匹,大概十米長的樣子。

    聽到趙禎這話,趙昕抱着這十米長布扭頭就走,開玩笑,你以爲大宋建國初年呢,現在哪還有這麼便宜的布賣你,趙昕連本都要虧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