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超值金版-世界歷史1000問 >第三篇 近代史 2
    第三篇近代史2

    巴赫爲何被譽爲“歐洲音樂之父”?

    “巴赫”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可是德國古典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的成就和影響,正像貝多芬所說的:“像大海一樣的巨大和深遠。”

    巴赫家族中幾代人都是宮廷樂師,但從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樂謀生的貧民階層。

    由於家庭貧困,巴赫無法得到系統正規的音樂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學習。

    小巴赫爲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疊名家樂譜,前後花去6個月時間,在家人睡熟後,伏在窗前桌案上,整夜抄譜。

    誰知被哥哥發現,竟粗暴地把它全部燒掉。

    小巴赫難過地哭了幾天,但他並不灰心喪氣。

    不久,離家獨自到漢堡附近一個市鎮,向一位有名的風琴師求教。

    這位風琴師把許多珍貴的樂譜長期借給他使用,後來,巴赫終於成爲一名優秀的風琴演奏家。

    由於當時的音樂家只能附屬於宮廷或教堂,這就使巴赫面臨終生只能處於困難的境遇和屈辱的地位,但他卻始終保持着不屈不撓的創作意志。

    巴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體裁形式也十分多樣,其中有風琴曲、鋼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長笛曲、康塔塔、管絃樂曲及許多宗教內容的聲、器樂作品等。

    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賦格的藝術》、《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六首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馬太受難樂》和《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精雕細刻的音樂技藝以及作品中深刻的哲理意蘊使他成爲樂壇的巨人。

    他的音樂在風格上雖然還與復調音樂的舊傳統有着密切的聯繫,但由於他積極地發展了主調和聲思維,從而把復調音樂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巴赫的音樂具有哲理性,但他的作品中的哲理性是與抒情、寫景相結合,因而他的音樂使人聽來更親切、更易於接受。

    巴赫是一個承前啓後的人物,他的音樂吸收了前幾個世紀音樂創作的最高成就,併爲日後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的出現打下了穩固的基礎,對歐洲的古典音樂和後世音樂的發展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因而被譽爲“歐洲音樂之父”。

    誰是世界史上個子最高的皇帝?

    彼得一世,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

    彼得儀表非凡,高大魁梧,身高兩米零五,是史上個子最高的皇帝。

    彼得一世於1672年6月9日生於莫斯科。

    他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維塔利婭·納利什基娜的獨生子。

    彼得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

    因爲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的第一個妻子還爲他生了13個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繼承人問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殊死鬥爭。

    有一次彼得一世爲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

    彼得一世登基後,他的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退位,彼得一世的地位才真正穩固下來。

    彼得一世精力充沛,瀟灑歡快。

    但他時常發脾氣,不太好侍候。

    彼得一世除了政治和軍事才能外,還對射擊、印刷、航海、造船等做過研究。

    他精力充沛,熱心俄羅斯國家的福祉,爲俄羅斯的發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1725年初,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死去,終年52歲。

    彼得一世改革的成效如何?

    1697—1698年,彼得一世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爲他隨後的統治定下基調的旅行。

    他以一個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

    由於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他看到了許多王子無法看到的事物。

    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爲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

    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

    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一世時,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們的鬍子剪去,從而揭開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

    這些改革主要是在與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軍事方面,彼得實行義務兵役制,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

    爲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

    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爲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爲50個省。

    彼得還頒佈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

    他頒佈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菸和喝咖啡。

    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彼得認爲俄國正教會是一股落後的、反動的勢力。

    彼得成功地對正教會實行了部分改組,並在很大的程度上獲得了對它的控制。

    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

    他還引進了儒略曆,並使俄文字母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