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超值金版-世界歷史1000問 >第四篇 現代史 1
    第四篇現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什麼?

    1914年6月28日,這一天是星期天,也是塞爾維亞的國慶日。

    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陽光明媚,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攜妻子索菲亞來這裏作特別訪問。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

    然而他卻忘記了,這塊土地是奧地利6年前才吞併的,對他充滿了仇恨,刺殺他的陰謀正在醞釀着。

    當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的槍彈打穿斐迪南的脖頸和他妻子腹部的時候,隨着兩股鮮血的噴出,一場把全世界都捲入的戰爭開始了。

    這次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普林西普成爲永載史冊的人物,歷史的進程往往充滿了偶然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哪裏?

    薩拉熱窩事件後,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暴發。

    俄國根據有關條約,爲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佈軍事總動員。

    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

    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

    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

    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

    其中歐洲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幹戰場以及意大利戰場組成。

    參戰國還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

    英法聯軍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因何失利?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於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實施的一次戰役,又稱加利波利半島戰役。

    此次戰役目的是,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佔領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迫使土耳其退出與德國聯合的戰爭。

    英法兩國竭力先於俄國奪取戰略上極其重要的這兩個海峽。

    最後以聯軍失敗告終。

    戰鬥中,英法聯軍損失約4.5萬人,大體相當於土軍的損失。

    英法聯軍的8月失利,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保加利亞決定與德國結盟參戰,也是丘吉爾辭去海軍大臣職務的原因。

    1915年底,由於德奧聯軍和保加利亞軍隊在巴爾幹戰區順利進攻,塞爾維亞軍隊被擊潰,以及出現了希臘倒向德國一方的威脅,迫使盟軍停止了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將軍隊(14.5萬人,1.5萬匹軍馬和400門火炮)撤到希臘,以加強薩洛尼卡遠征軍。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失利是由於英法統帥部的錯誤造成的。

    他們不按約定與俄國陸海軍實施協同動作,而企圖獨自奪取兩海峽和土耳其首都(協約國之間存在着尖銳的矛盾)。

    戰役最初企圖,即僅用艦隊兵力奪取達達尼爾海峽和君士坦丁堡,其本身就欠妥當。

    英法聯軍統帥部低估了敵方的防禦能力,忽視了戰役準備的隱蔽性和第一批登陸兵登陸的突然性;第二批登陸兵登陸又過於遲緩,使敵方在此之前建立了強有力的防禦。

    德土統帥部巧妙使用陸軍、海岸炮兵和抗登陸水雷障礙,以及德國艦隊在海上交通線上的有效作戰,都是英法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失利的主因。

    哪次戰役宣告“施裏芬計劃”的破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軍隊同德軍於1914年和1918年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的會戰,史稱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德軍主力按照施裏芬計劃,穿過比利時,插入法國北部省份,向巴黎迅速逼近。

    前鋒部隊距巴黎僅15公里,德國爲一時勝利所陶醉。

    參謀長小毛奇及其幕僚都以爲勝利已成定局,因而不斷從西線抽調軍隊,用以加強東線,抵禦俄軍,這就削弱了西線德軍進攻力量。

    面對德軍的大兵入境,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急忙調整戰前的部署,逐漸改變了戰場不利形勢。

    9月5日,英法軍隊大舉反攻,雙方在馬恩河展開大會戰,雙方投入兵力達150萬,戰鬥十分激烈。

    德軍由於抽調西線兵力等原因而削弱。

    9月10日,被迫退據埃納河,形成對峙局面。

    9月11日,德軍參謀總長小毛奇下令停止進攻,馬恩河會戰結束。

    這一會戰時間很短,僅僅5天,但意義卻十分重大。

    它使德軍東守西攻的施裏芬計劃破產,德軍不得不陷入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困難境地,這正是德國最害怕出現的局面。

    馬恩河會戰一結束,德軍總參謀長就對德國皇帝呈述:“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

    索姆河戰役哪方損失慘重?

    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英、法軍隊在法國北部索姆河地區對德軍陣地的進攻戰役。

    戰役從1916年6月24日開始,至11月中旬以英、法兩國的作戰計劃失敗告終。

    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典型的、雙方傷亡都極爲慘重的陣地戰。

    這次戰役,雙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是本次大戰中最多的。

    英軍投入作戰有54個師,法軍32個師,德軍爲67個師。

    英、法聯軍傷亡79.4萬人,未能突破敵方防禦,僅推進5~12公里。

    德軍損失53.8萬人,雖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溝陣地,卻成功攔截了協約國的戰略目標。

    但進攻方在西南戰線的勝利仍使得戰局的主導權逐漸從德國移向協約國一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什麼?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終失敗。

    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爲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分,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

    凡爾登戰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

    雙方參戰兵力衆多、傷亡慘重。

    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屠宰場”之稱。

    戰役中,法軍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爲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