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篡魏 >第三百三十八章 謝洵的人生
    那麼謝洵是個怎樣的人呢?

    顧懷第一時間想起了書房桌子上厚厚的那一摞子情報。

    之前的情報組織,後來的錦衣衛,再到現在併入綠林的情報組織,都對謝洵的人生進行了全方面無死角的調查。

    閉着眼睛都能想到,顧懷絕對不是第一個這樣乾的人,所以顧懷在拿到那堆資料的時候也能想到,自己絕對不是第一個發出驚歎的人。

    謝洵,字明山,天元五年生人,家有餘財,自幼苦讀,鄉試第一,會試第二,殿試第一。

    只差一點就完成了大魏讀書人的最高夢想--連中三元。

    在這個時代,科舉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狀元就是他們的目標,雖說文無第一,但考試有第一啊!而且這第一人人想要,那爲什麼狀元不能是我?

    事實也是如此,狀元雖然難得,三年才產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纔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必然會在史書上,受萬世讀書人的敬仰。

    這個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來說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個真正高難度的動作,必須保證全府考第一,然後全國考第一,最後在殿試時候皇帝的心目中也考第一--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學問好,還要反應快,長得夠帥,畢竟皇帝肯定是不會喜歡一個長得賊醜的學子的。

    所以能得到這個稱號的人需要有才華,也要有一定的運氣,如果能真的連中三元,那已經不是祖墳冒青煙了,簡直是要噴火。

    這種人在大魏歷史上還沒出現過,在南乾據說有一個,可那人後來參與謀反被勾去了名字,所以北魏南乾大抵處在同一起跑線,都沒有這種天縱之才出現。

    可謝洵的考試成績...據說是被黑了的。

    當初的主考官和謝洵的父親有些恩怨,把原本定爲全國第一的謝洵改成了第二,這才讓本應該連中三元成爲大魏傳說的謝洵遺憾的錯過了這個稱號。

    但這已經足夠說明一切了,謝洵能只差一步就連中三元,不對,準確的說他是已經具備了連中三元的能力,那麼這個人--就一定絕對聰明。

    所以顧懷默默在心裏給謝洵打上了個絕頂聰明的標籤。

    科舉之後,作爲殿試第一,謝洵自然是被分到了翰林院,成爲庶吉士。

    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能成爲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且幫助皇帝起草詔書--其實也就是皇帝的祕書,權力極大,而且現在的大魏儼然已經有了一條潛規則--非庶吉士不能入閣成爲大學士。

    所以謝洵當年實在是坐上了做官的東風。

    看看現在的翰林院,跟當年比起來簡直慘得沒邊,皇帝跑去行宮了,朝事也不管了,他們作爲皇帝的祕書,以前還能參與政事提供意見起草詔書,現在呢?活兒全給何公公幹完了,他們閒的成天在翰林院修史。

    之前的餘淮也就是進了翰林院幹這個。

    所以謝洵升官快,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翰林院呆了兩年,轉到東宮侍讀,這個職位也不得了,說白了就是陪着太子讀書。

    太子是誰?魏皇。

    所以大家明白爲什麼謝洵和魏皇之間有這麼深厚的革命友誼了吧?當年一個在東宮心驚膽戰的太子,一個剛從翰林院出來因爲成績優異陪太子讀書的小小文官,就這麼--遇見了。

    然後就是血腥的奪嫡,爭位,朝堂權謀鬥爭,風雨滿長安,一批批官員死了,一個個官員上位,謝洵成功的陪現在的魏皇走到了最後,走到了...登基。

    根據整理的資料,那時候的謝洵是太子派的中堅官員,好多計劃都是出自他的手裏。

    打擊政敵毫不留情,抓準機會一飛沖天,顧懷給謝洵又加上了個標籤--老謀深算。

    然後就是數十年如一日的不停的處理政事。

    從東宮侍讀到戶部給事中,從戶部給事中到吏部侍郎,從吏部侍郎到兵部尚書,從兵部尚書到文華殿大學士,從大學士到...內閣首輔。

    管過監察,管過錢,管過兵,管過人事,最後總攬政事。

    好傢伙,全能啊。

    嗯...精於政事,顧懷默默的想,腳步又放慢了幾分。

    從進入內閣開始,謝洵就開始了他霸道的爭奪首輔的政治生涯。

    要知道,論資排輩是官場的優良傳統,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謝洵一開始的日子...實在是不怎麼好。

    在大魏,內閣是講究論資排輩的,和南乾宰相們負責不同的方面不一樣,在內閣,排前面的就是老大,就能總攬全局,就是...牛逼。

    先入閣的是前輩當首輔,後來的只能當小弟當跟班,那麼問題來了,小弟怎麼才能當上首輔,當上大哥呢?

    很簡單,前面的前輩死完了,你就能當前輩了。

    特別說明一下,早一天入閣就是前輩,後一天入閣就得老老實實排在後面,規矩是不能亂的。

    那麼肯定有人會問,要是在同一天入閣怎麼辦?

    放心,這也簡單,大魏歷史上就出現過,兩個閣老一同告老,兩個尚書同時入閣,但大家都還是排出來了,比的是什麼呢?資歷。

    舉個例子,成平三年的進士比成平六年的金貴,要是同一年中的進士,那就比入閣時的官級,兩個都是尚書,那就繼續比,比年紀,反正不分出個先後不算完。

    所以當年的謝洵一進內閣,就還想自己成了小弟,而頭上...還有四個人。

    四個人,最老的個雖然眼看快不行了,但下面三個還是春秋鼎盛的,魏皇雖然信任他,但這麼等下去,鬼知道要等多久自己才能和陛下一起開始那個偉大的計劃?

    等個二十多年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