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205章:那可是我親大哥
    “臣老家河南南陽,小時候在南陽,曾親眼見到過陛下所言的軌道。”

    “當時臣年幼,不知所以然,而聽陛下所講述後,再回憶起來,正是軌道用作馬車所用。”

    鐵鉉高聲回道。

    以他現在和朱元璋之間的距離,若是聲音小些,怕是都聽不清楚。

    所以但凡朝臣,必然得聲音洪亮。

    朱元璋有些驚訝。

    他還以爲軌道這事,是大孫想出來的,沒想到竟然在之前的朝代,就已經出現了。

    不過朱元璋仔細回想,在腦海中讀過的史書,卻完全沒有跟軌道相關的事情。

    軌道的好處,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若不是造價過高,朱元璋當然要大肆建造。

    微微思索一番,朱元璋認爲是自己可能沒有閱讀過相關的典籍,於是目光投向翰林院那邊,開口說道:

    “諸位愛卿多多回顧一番,鼎石既然說了有軌道的存在,必然是真實存在過,咱讀書少,爾等幫咱想想,是前面哪個朝代,建造過軌道事宜。”

    雖是問文武百官,實際上朱元璋就是想聽翰林院那邊的看法。

    關於大明之前的朝代,有關的歷史文獻都是翰林院的學士們在負責,要說對於前朝的瞭解,自然爲翰林院首當其衝。

    聽到陛下的問話後,翰林院所在的官員們,也開始交投接耳的探討起來。

    “軌道馬車這般,我從未聽聞過,不知道各位大人可是聽說過。”

    “我也未聽說過,按理說這般製作,一旦見過,必然會銘記於心,但我沒有任何印象。”

    “我也是。”

    “我也是。”

    諸多翰林院的學士們一番討論,發現都是沒有聽說過此等軌道,甚至已經開始懷疑,是不是鐵鉉在胡說了。

    不過這番言論很快就被打翻了,鐵鉉在朝臣中的聲望還是很高的,而且若是胡說,那就相當於欺君。

    既然說小時候見過,自然現在也還是存在,鐵鉉完全沒必要去說謊。

    “既然鐵斷事講述爲真,那便肯定存在,可能關於這段的記載非常少,以至於我等都未讀過。”

    有翰林院學士提出。

    多數翰林院學士相互對視一番,又覺得不可能。

    翰林院的書雖然多,但在場的這些學士,大學士們,加在一起,不說通背翰林院的書籍,但絕對是全都看過的。

    這般想來,唯有一種可能,便是關於軌道,在翰林院中並無記載。

    “或許是在元之前的朝代,絕不可能是元朝,自然也不可能是宋朝。”

    有學士開口分析說道。

    沒有文獻,那就通過前各朝代的情況來分析。

    能夠站在奉天殿內,完全可以稱得上歷史學家,精通前各朝代相關風俗情況。

    就這般,當着文武百官還有朱元璋的面,直接就開始討論了起來。

    朱元璋見此,也不着急,安靜的等待着翰林學士們。

    這樣的情況,在早朝的時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現在翰林院的學士們,帶頭的就是劉三吾。

    劉三吾定下策略,從元朝開始,逐步向上進行推敲,分析前面那個朝代最有可能建築軌道。

    即便是元朝,也不能放過,說不住就是某個封王自己幹出來的。

    首先是地點。

    既然是在河南南陽,那必定是正統王超纔有可能。

    河南自古爲中原地區,南陽則是臨近許昌,洛陽,開封這些古都附近。

    沒有一統中原過的國家,則完全可以排除了。

    當這個意見出來的時候,範圍就小了很多。

    隨後便開始針對有可能需要建築軌道的朝代。

    劉三吾提出:“軌道的作用,便是大量運送輜重所需,而建造在南陽,顯然便是當時南陽需要。且既是在中原建造,則定然不止南陽一處。”

    “如此看來,鐵斷事所言的軌道,距今的朝代,當極爲久遠,依老夫所見,應當是在東漢,西漢。”

    劉三吾的話,打開了翰林學士們的思路。

    劉三吾在現在的大明,可算是學識之最。

    要知道劉三吾入朝的時候,是在洪武十八年,由現在的兵部尚書茹瑺舉薦,以‘文學應聘入朝’。

    且當時的劉三吾,已經是七十三歲的高齡,爲入朝的時候,便就已經名滿翰林。

    入翰林院後,便就相當於翰林院無冕之首。

    七十三歲的劉三吾,不但沒有絲毫糊塗的徵兆,還因博覽善記,應對詳敏,屢承顧問,悉多稱旨,而被朱元璋重用,多次想其請教治國之道。

    只不過在洪武二十三年,授世子晉王經,吏部劾其‘怠職’,一度由翰林學士降爲國子監助教,因其聲譽,不久便官復原職。

    現在的劉三吾,已經是八十歲了,還能稱得上才思敏捷。

    從這分析軌道的朝代之事中,便可見一斑。

    “西漢不可能,西漢缺馬,軌道馬車自然需要大量駿馬才能拉動,騾車和牛車定然不行,唯有可能是東漢。”

    有精通西漢史學的學士,當即提出。

    諸多翰林學士,也是紛紛點頭,這般看來,唯有東漢了。

    一番討論過後,東漢的可能,卻在不斷的被排除,雖說有人提出假設,但其理由也站不住腳。

    討論到這個點上,已經過了兩炷香的時間,不管是其他官員還是朱元璋,都有些不耐煩了。

    朱元璋見商量這般久,便就準備先擱置此事,讓這些翰林學士們,下朝後再行商議,最後給他一個結果。

    此時,劉三吾半眯着眼睛,開口說道:“諸位同僚可否想過,這南陽軌道,是否爲先秦所鑄。”

    此言一出,諸多翰林學士馬上就安靜了下來。

    原本準備開口說話的朱元璋見此,也就停下。

    朱元璋目光示意,馬上就有宦官快步走來,將剛纔劉三吾等翰林學士講述的情況,稟告給朱元璋知曉。

    在奉天殿朝會中,每隔數米就有官宦站立。

    這些奉天殿宦官的職責,一是爲了監視官員有沒有逾越的地方,在沒有陛下的允許下,很多不符合禮儀的事情,都會被這些宦官們記載。

    包括談話也是同樣,重要的談話會被熟記,而後隨時傳達給朱元璋。

    朱元璋聽完後,微微點頭。

    按照翰林學士們的分析,顯然秦朝是最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