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403章:並不神祕的欽天監
    普及教育,文字,知識,律法等。

    是一件非常漫長的時間,六千萬餘衆,文盲達九成,在即便是朝堂上武官都過半大字不識的情況下,遠比想象中的要艱難。

    明初,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爲白紙的時代。

    曾經的山河破碎,讓漢文化在這裏斷代,或許後世嚴查典籍就會發現,在明之前的許多歷史,幾乎是由明在繼往開來,或者說,填補。

    京師邸報的發行,在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層面。

    那就是思想和教育的普及。

    更深層次,便是:開民智。

    在明初這個年代,開民智是一件正確的選擇嗎。

    如果這個問題,去問那些飽讀詩書,豪門貴族,世家子弟,勳貴大戶。

    他們會毫不遲疑的告訴你,不可開民智。

    尤其是主流思想,爲儒獨尊的儒家嗎,更是倡導不可開民智。

    儒家的理想是士人和貴族壟斷國家權力,下層人當馴順的牛羊就行了,所以儒家稱自己的理想是“代天子牧民”。

    一個‘牧’字,極爲惹眼。

    在大明如今,學習知識需要準備筆墨紙硯一整套文房四寶,這是貧窮農民所負擔不起的。

    古代那麼多的文化博學之士可曾想到這一點?

    他們想過,只是不願。

    在大名如今,郡縣守令都有推行教化之責,可他們勸勉的都是那些上得起學的人

    例如家中至少有幾十畝地者。

    他們可曾想過爲那些上不起學的人做些事?

    沒有。

    在大明如今,活字印刷術已經發明瞭很久很久,然而幾乎整個文化圈子都在排斥他。

    斥責這般印刷出來的書籍,沒有靈,沒有神,無法感受先賢精義。

    他們可曾想過,去改善,爲下層百姓製造出更爲廉價的書籍嗎。

    沒有。

    不管他們是否臣服大明,不管他們是否臣服陛下,這並不影響他們爲自己的利益而站邊。

    即便是現在,京師邸報在大明京師廣爲傳播的如今。

    大量的奏章,密疏,不斷出現在朱元璋,朱英的案頭。

    裏面大量的分析,大量的預估,大量的勸諫,都是在講述國家大事,怎可讓百姓知曉。

    “他們在怕,他們怕百姓們懂事了,爲官時不好貪污了,不好欺上瞞下了。”

    “他們想攔,但這是他們能夠攔住的嗎。”

    “他們口口聲聲說,民智開了,百姓就不順從了,可咱也是從最底層的百姓裏走出來的,他們騙得過歷朝歷代的皇帝。”

    “可唯獨,騙不了咱。”

    “即便是咱當了皇帝,咱心裏頭也非常清楚,百姓們造反,並不是因爲多讀了幾本書,並不是因爲明瞭事理,聽過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是,他們已經餓到喫不上飯了,看着父母,妻兒餓死在自己面前。”

    “躺在牀榻上,連呼吸都在小心翼翼,生怕動作太大,就更餓了。”

    “易子而食,何其慘也,那人間煉獄。”

    “在那窮途末路之際,還能不反?難不成就要活生生去死嗎???”

    乾清宮中,爺孫倆一起批閱奏章。

    連續十多本,都是在彈劾邸報之事。

    這讓朱元璋破口大罵,而後開始講述起來,也是在教導大孫。

    很多事情,並不是說大臣們一致就是對的。

    朱英道:“從古至今,從來不是因爲識字明理,便就喜歡造反,反而是那些不明事理的百姓,更爲容易被攛掇,盲從。”

    “每逢王朝末年,多少豪傑,都是在爲國努力,迄今思曹操一生,哪怕地盤再大,人馬再多,也是漢朝丞相,而不是魏武帝。”

    聽着大孫感嘆,朱元璋唏噓道:“說實話,當年咱也不是說想着當皇帝,哪怕這肚子都沒飽過,也不是說一定要加入紅巾軍中。”

    “湯和老兄弟邀咱一起加入,咱當時在寺廟裏,雖說喫不飽,但也餓不死,本想拒絕,奈何有人要誣陷咱,逼着咱逃走。”

    “若是沒人逼咱,說不準這個時候,咱還在寺廟裏討生活吧。”

    說道這裏,朱元璋便就笑了起來。

    一些曾經的往事,在腦海裏閃爍。

    朱英道:“這是老天爺的意思,就算是爺爺一次不去,還有第二次,第三次。”

    “這天下江山,需要爺爺,也且只有爺爺,才能扛得起這般拯救漢家之重任。”

    朱元璋笑着搖頭道:“王朝更替,即便沒有咱朱元璋,也會有那李元璋,劉元璋,咱也只是恰逢其會罷了。”

    朱英聽到這話,頓時就想起了西歐分裂,堅定不移的說道:“這天下,沒有,也不可能有李元璋,劉元璋。”

    “不是每個人,都能鬥過張士誠,陳友諒的,爺爺有沒有想過,若是這天下,被他們所拿,還能有大一統之王朝嗎。”

    陳友諒驕傲自大,張士誠就想守着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

    若是沒有朱元璋,這破碎的山河,真能重拾嗎?

    朱元璋聽到這些,並沒有太多的表示,只是微微仰頭,嘴角上翹。

    這等奉承話,大孫不是第一個說的。

    自從大明建立,一統天下後,豐功偉績這些,那些文人說得更加高雅,更加雄偉。

    剛開始還不錯,天天聽,早就膩歪了。

    耳朵都已經起繭了。

    然大孫口中說來,這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

    “邸報這邊,咱定然是要全面推行的,誰也阻擋不了,這些個上奏的,他們的名字咱都會讓錦衣衛記下來。”

    “好好查一查,看看是否有什麼貪污違法的。”

    “過兩天伐倭大軍就要出征,大孫這兩天多去看看。”

    “欽天監那邊,咱便讓劉日新跟着帶隊過去給大軍辨別氣象。”

    “此次伐倭,必定要一舉建功。”

    朱元璋講述着對於徵倭的安排。

    朱英聽到劉日新的名字微微一頓,這纔想起這個年頭的風水師,可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只是用他們來預測天氣,靠譜嗎?

    雖說有諸葛亮借東風的事情在前,不過怎麼想,感覺都有些怪怪。

    想到這裏,朱英還是覺得自己得親自去問問劉日新。

    ......

    邸報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整個京師內,幾乎都在圍繞着邸報上所寫的東西在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