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過河卒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玄皇帝
    三大陰物和伊奘諾尊的激鬥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兩者如摔跤一般滾在一起,伊奘諾尊的金身已經被腐蝕得坑坑窪窪,沒有半點光澤可言,四面漏火。

    三大陰物身上的骨甲破碎,無數眼睛已經瞎了一半,只剩下黑洞洞的眼窩,其餘還算完好的眼睛則不斷射出邪光,不斷施加在伊奘諾尊的身上,使其如負重山,動作遲緩。

    三大陰物的融合是有時間限制的,“希瑞經”的力量同樣有時間限制。

    兩者都是強弩之末。

    越是如此,越是激烈。

    本就是半個神國,經此一役之後,神國開始破碎,逐漸顯露出外面真實世界的景象。

    此時的神國就像一座四面漏風的房子,剛剛曇花一現的綠樹碧草,此刻已經不剩下什麼。

    就在這時,一根神鞭突然出現,一左一右分別打在伊奘諾尊和三大陰物的身上。

    伊奘諾尊的金身轟然破碎,三大陰物一分爲三。

    一個人影出現在神國之中。

    正是清微真人。

    先前他落入無盡星雲之中,被伊奘諾尊以大日如來的力量放逐,就好似跌落深淵之人。待到大日如來的力量消散,他又從深淵中重新爬了上來。

    不管怎麼說,清微真人是天仙傳承,天下之大,無不可去。放逐一類的手段對付地仙、人仙都有極好的效果,唯獨對天仙收效甚微。

    此時清微真人手中還多了一條鐵鞭,並非如繩軟鞭,而是竹節硬鞭,長三尺六寸五分,

    有二十一節,每一節有納中四道符印,共八十四道符印。

    此乃大玄皇帝所持四仙物之一的“趕山鞭”。

    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座大山,山峯陡峭,仰面不見太陽,人稱“隱陽山”。荒山亂石,雜草叢生,交通極爲不便,人們缺喫少穿,百姓苦不堪言。爲把大山變爲桑田,太上道祖燒煉隕石七天七夜成了鐵,又將鐵燒煉七七四十九天,煉出了一根鐵鞭。太上道祖舉起鐵鞭向大山連抽三下,道道金光奪目耀眼,隨着轟隆巨響,大山拔地而起隨風飛向遠方,頃刻間這裏的大地變成了一馬平川。據說當時太上道祖趕山用力過猛,將鐵鞭震斷,前段迸落在老君臺上,後段被太上道祖遺留在了紫霄宮中,此即是“趕山鞭”。

    到了祖龍年間,祖龍築石橋,欲渡海觀日出處。時有神人,重鑄了“趕山鞭”,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

    後來也有記載,祖龍以術召石,石自行,至今皆東首,隱軫似鞭撻痕。

    時至今日,“趕山鞭”則是大玄皇帝持有之仙物,太平道與皇室關係頗深,雖然國師並未將“叩天門”借給清微真人,但大玄皇帝將“趕山鞭”借給了清微真人。

    此鞭有三大神通,一是召喚山嶽,二是挪移空間,三是作爲兵刃突破各種法術神通。

    清微真人並非此仙物之主人,未必能發揮全部功效,可就算如此,也要勝過“血裳絕仙

    劍”。

    這正是國師認爲清微真人能夠獨自進入神國的底氣所在,兩大仙物在手,若無聖廷攪局,就算正一道下場,勝負也在五五之數。

    不過此時三大陰物與伊奘諾尊相鬥,如蚌鶴相爭,反而被清微真人漁翁得利,倒也算是有驚無險。

    清微真人擊碎伊奘諾尊的金身之後,轉頭望向齊玄素所在的位置,略微猶豫,是否要如國師所說那般,將其處理掉。

    就在這時,伊奘諾尊迴光返照一般再度恢復金身,朝着清微真人衝來。

    三大陰物則沒有對清微真人出手,而是陸續退至齊玄素附近,就像是齊玄素的三個護衛。

    清微真人只得暫且放下齊玄素,轉而應對伊奘諾尊。

    只見清微真人一揮手中的“趕山鞭”,憑空生出三塊如山峯大小的巨石,就如天外隕石一般飛掠向伊奘諾尊。

    三塊隕石正中伊奘諾尊,彷彿三個巨大拳頭狠狠砸在伊奘諾尊的身上,打得他連退三步。

    清微真人再揮“趕山鞭”,不斷有隕石憑空生出,從天而落。

    似要堆積成一座真正的山嶽。

    這一幕像極了佛祖神通,五指成山。

    伊奘諾尊不斷打碎從天而落的巨石,可不管他怎麼打碎巨石,下一刻總有新的巨石生出並補上原有位置,彷彿無窮無盡一般。

    漸漸地,伊奘諾尊打碎巨石的速度已經趕不上隕石落下的速度,一座大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着,伊奘諾尊很快就消失在清微

    真人的視線之中,除了石頭還是石頭,當真是搬山倒海的仙人神通,最終只剩下一座巍巍然的恢宏山嶽。

    強弩之末的伊奘諾尊最終還是敗了。

    清微真人再度望向齊玄素。

    哪怕有三大陰物護着自己,齊玄素還是有點發虛,想問天師或者地師該怎麼辦,總不能指望他跟清微真人一戰。

    也許以後可以,絕不是現在。

    只是地師好似離開了一般,沒有任何動靜。

    齊玄素只好硬着頭皮說道:“掌軍真人,我怕你出什麼意外,特來助你。”

    清微真人看了眼齊玄素身邊的三大陰物,笑道:“是地師的意思?只有地師才能驅使三大陰物。”

    齊玄素沒有說話,他當然不能把地師賣了,可一時間也想不出其他藉口,只好沉默不語,默認總比口頭承認更有拉扯空間。

    “幽冥九陰尊”又變回了殷先生的模樣,開口道:“真人鎮壓異域神靈,當真是神威無量,可真人畢竟不是真正的長生仙人,藉助外物之力,終有窮盡之時,真人此時還有幾分餘力?若能鎮壓我們三個陰物,又何必廢話?”

    這話倒是提醒了齊玄素,一番大戰下來,伊奘諾尊和三大陰物都成了強弩之末,清微真人雖然漁翁得利,可他畢竟不是國師,也好不到哪裏去。

    以太平道的心狠手辣或者說殺伐果斷,真要能擡手取他性命,又何必猶豫?畢竟這裏是神國,就算殺了他,也不會留下什麼

    伏筆或者把柄。難道天師或者地師會站出來指認清微真人殺人滅口?

    清微真人笑了笑,並不否認。

    此時的神國已經破碎,可以透過裂開的縫隙看到外面真實世界的部分景象。

    這些縫隙不足以讓過於強大長生之人進入其中,若是強行進入縫隙,會撐破這些縫隙,使其化作亂流。

    神國層面的大小概念與真實世界的大小概念完全不同,在神國層面,境界修爲高,嬰孩也是大,境界修爲低,巨像也是小。

    打個比方,神國縫隙就好似是船與船之間的搭板,承載的重量有限,長生之人過重,強行過去,其結果就是搭板斷裂,落入船與船之間的海中。

    清微真人向外望去,不是望向伊奘諾尊的本尊,也不是望向幾名長生大妖,而是望向更遠處的地方。

    那裏有東海水師的艦隊。

    東海水師提督軍務總兵官走出艦橋,來到甲板上,手中捧着一方錦盒。

    錦盒的蓋子已經被打開,裏面放着一方玉璽。

    大玄皇帝所持仙物之二,“傳國璽”。

    傳說有一玉璧,名爲“和氏璧”,被祖龍得到之後,雕爲玉璽,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歷代帝王皆以得“傳國璽”爲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爲“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

    由此便促使欲謀大

    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千餘年,忽隱忽現,待到大魏太祖皇帝起兵驅逐金帳時,已經杳無音信。

    有傳言說當年玄武樓一場大火,傳國璽不知所蹤;有傳言說大晉幼帝被金帳大軍追到南海之濱,抱着傳國玉璽跳海而亡;也有傳言說金帳將“傳國璽”帶回了草原王庭,大魏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兩代帝王之所以數次北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追回傳國玉璽。

    其實“傳國璽”是落在了儒門的手中。根據社稷學宮的記載,火燒玄武樓,那位亡國之君抱着“傳國璽”躍入火海之後,“傳國璽”就落到了儒門手中,在此之後的“傳國璽”皆是仿造贗品。大魏朝廷乾脆沒有仿造“傳國璽”,只有普普通通的天子六璽。

    待到道門擊敗儒門,這“傳國璽”自然也落在了道門手中,成爲大玄皇帝的四仙物之一,畢竟大玄皇帝也是唯二的超品道士,更在一品天真道士之上。

    誰也沒想到,大玄皇帝爲了確保萬無一失,不僅將“趕山鞭”借給了清微真人,還讓東海水師提督軍務總兵官攜帶着“傳國璽”來到了東海之上。

    這位一品武官高舉手中玉璽。

    方圓四寸,上紐交九龍。

    如果說“天師雌雄劍”對應“刑柱”,那麼“傳國璽”便是對應北龍。

    北龍將死而未死。

    一道龍形光華穿過神國縫隙,進入神國內部,盤旋於清微真人

    的頭上。

    這條微小的北龍吐出一道玄黃氣息,垂落下來。

    一瞬之間,清微真人九龍繞身。

    清微真人半是感慨半是嘆息道:“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然後他望向齊玄素和殷先生:“現在,我殺得你二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