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宏武王朝 >第二卷 第二十章 漢延渠
    靈武縣屬靈州,縣城原在黃河東岸,唐武德五年(622年)移治黃河西岸的胡地城(今寧夏永寧縣南),距離靈州城約30公里,行軍一天能到。

    靈州城的子城靠近南門,李耀武率衆人出南門後,與程飛等人匯合,一同向西走浮橋過黃河。

    李耀武召集相關將校和流民首領,宣佈:令程飛代理營田司後營指揮使,負責南邊靠青銅峽所在堡的軍事防務,並以流民首領孫繼山爲代堡長,讓他們兩人統300戶流民前去屯區。

    以參軍楊連吉兼中營指揮使,負責中堡的軍事防務,令田承祖予以協助,並以李義昌爲代堡長,也統300戶流民前去屯區。

    自己兼任前營指揮使,負責靠近靈武縣城的北堡的軍事防務,令王鐵良予以協助,以呂方逸代堡長,統餘下230戶流民前往屯區。

    伍長、夥長,由各營指揮使推薦。入冬後,舉行比武大賽,營田司將以比武結果向軍府推薦各隊長、都頭。

    並規定正兵駐堡,輔兵與民夫駐屯。將500名正兵,分屬每堡150名,另50名騎兵爲常備軍,充兵馬使親兵。260名輔兵都予以均分。但除50名騎兵外,其他軍士先一分爲二,一部分抽去協助黃巡官疏通水渠,一部分到各堡築營。

    出城門後約10公里即黃河渡口。衆人西渡黃河後,便到青銅峽。黃巡官以及呂方逸、呂素農等人早已在此等候,並準備了熱水和乾糧。

    青銅峽峽谷山高水深,兩岸懸崖峭壁。傳說大禹治水來到這裏,劈山成峽,黃河水一瀉千里,此時正值夕陽西下,晚霞與河水互映在峭壁上,呈現出一片青銅色,青銅峽由此而得名。

    靈州素有“塞上江南”美譽,而造就這一美景的,是秦漢以來一道道人工修建的河渠,從青銅峽附近將黃河之水往北引入,流經靈武縣、懷遠縣(銀川市),從定遠以北又注入黃河。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幹渠就是漢延渠和唐徠渠,漢延渠靠黃河爲東漢順帝時修建,唐徠渠靠賀蘭山爲名將郭子儀爲朔方節度使鎮守時修建。

    李耀武再次重申軍令,並嚴禁士兵擾民,並要各堡各屯安排好巡邏隊,並承諾各堡各屯營房修築好後,歡迎衆將士帶家屬們過來一起參與屯田。

    判官賈江將帳篷等工具分配好後,又簡單分配了部分糧食,不足部分讓衆將士下回再來營田司衙門領取。

    衆人延着漢延渠北上約5公里,看到前方已有民夫在忙着安營扎帳。

    黃巡官指着前方,向李耀武等人介紹說道:“押衙,前方已是南堡,原本亦是屯田村莊。我到靈武后,就從縣衙借調了衙役和徵了些民夫,已做了部分清理。”

    “黃巡官辛苦了!”李耀武說道,又令王鐵良、呂方逸兩人負責帶隊前往北堡。楊參軍則帶隊前往中堡。

    李耀武率親兵與賈判官、黃巡官在南堡短暫停留察看後,認爲南堡距離最近,今晚紮營的任務最輕,叮囑程飛幾句後,即沿着漢延渠繼續北上。

    左邊是若隱若現的賀蘭山脈,右邊是寬闊平緩的黃河江面,前方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伴隨着溝渠縱橫,感嘆着勞動人民的偉大,這裏是塞北還是江南,更爲灌溉的廢棄感到惋惜。

    因爲黃河含沙量大,以黃河水灌溉的渠道,容易被堵塞,必須經常進行維修。“安史之亂”後,吐蕃長達百年的攻略,導致渠道均已年久失修而堵塞。

    北上5公里後已到中堡,也是原屯田村莊。李耀武做短暫停留修整,聽黃巡官簡單介紹後,就匆匆與楊參軍道別,率衆繼續沿着漢延渠北上,約5公里後到達北堡。

    北堡選址,亦是原屯田村莊,再沿着漢延渠北上5公里,即是靈武縣城胡地城。流民首領陳德富、王逸偉以及隴州流民首領吳慶雲各領七十多戶分三屯前往北堡附近立屯。

    到北堡後,賈判官先行去了縣城,清點相關物資。李耀武下馬後,讓黃巡官負責指導,自己則親自挽起袖子去幹活紮營。呂方逸及衆騎兵見狀,均紛紛前來幫忙。

    不知不覺,太陽已快要下山。李耀武望着黃河邊上如鑲金邊的落日,此時正圓,光芒四射,刺人眼膜如夢似幻,好不真實。夕陽西下,大地沐浴在餘輝的彩霞中,晚風徐徐地拂送來一陣陣幽香,讓人心曠神怡。

    在李耀武帶頭和衆人齊心協力下,終於安頓了下來。李耀武對戰馬寶貝的緊,讓黃巡官及騎兵們先行回了縣城,自己就在北堡跟王鐵良、呂方逸、呂素農、李大牛等人一起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