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宏武王朝 >第二卷 第七十九章 保靜之戰
    靈武縣胡地城。

    李耀武收到靈州城中傳來的情報,夏州與鹽州聯軍共五千步騎已誓師往營田司殺來,心中大爲緊張。這可是五千正規部隊,可不是營田司之前遇到的羌人引弓之民。不過萬幸的是,定難軍主力已返回夏州。

    李耀武令各屯軍民進入堡中,靠近黃河各堡安排哨兵巡邏,又令除新一、新二、新四、新五堡外,其他六營負責人各率五百精壯即刻前來胡地城集結。因新一堡至新五堡爲靠近黃河,防禦任務重,所以其中四堡不抽調士卒,但新三堡離靈武縣城近,所以統一集結。

    現在的營田司不缺兵,自從李耀武頒佈了《授田令》,營田司中軍民紛紛報名參軍。經兵曹統計,營田司現已有士卒一萬餘人。

    營田司總共才九千餘戶人,卻有一萬餘士卒,比例高的嚇人。其中,有些戶是多人報名,還有就是新招募了部分羌人。

    但李耀武只令各營挑選五百精銳卻是有苦衷和原因,一方面是各堡需留士卒防守,另一方面也是最爲重要的,營田司裝備奇缺。這次對陣的可是夏、鹽聯軍,敵人屬於正規軍,雖然披鐵甲的比率低,但至少都有皮甲。皮甲雖然防禦力差,可好歹還是能防流矢。如果皮甲都沒有,那不是跟農民軍沒區別,帶過去作戰那絕對是對營田司軍民的生命不負責任。

    軍府撥付營田司常備都一千士卒的有皮甲、弓箭、長刀等制式裝備,加上營田司近幾年以來共製作了四千餘套皮甲,現有皮甲共五千餘套,已發放新一堡至新五堡各五百套皮甲。另有棉甲一千五百餘套。

    日前,李耀武鑑於營田司存在根本沒有刀盾兵的嚴重缺陷,已令工匠與民衆日夜趕製楯車五十餘輛,以用於戰場上掩護己方士卒。

    太陽西斜時,營田司士卒在靈武縣胡地城子城中集結完畢,共有精壯士卒四千五百餘人,其中騎兵二千五百,步兵二千,二千步兵中長矛手與弓箭手各半。

    按營田司冬訓及結合唐朝以來的行軍慣例,李耀武將士卒臨時編爲七軍。李耀武親領中軍,參軍楊連吉充任行軍司馬,中軍由常備十都以及從牧區中精選五百能開硬弓的羌人組成,爲全軍精銳,具爲騎兵且披棉甲;細封仁貴充任左虞侯,本部五百士卒爲左虞侯軍,曹達洪充任右虞侯,本部五百士卒爲右虞侯軍;細封仁榮充任左押衙,統本部、往利都孟兩部共一千人;王鐵良充任右押衙,統本部及孫安定部共一千人。

    傍晚時分,李耀武收到一好一壞兩個消息。

    好消息爲定遠軍虞侯呂方勇率定遠軍步騎一千趕到助陣。

    定遠軍使李匡賓剛收到靈州事變的消息,聽聞營田司已起兵後,即召集定遠軍將校也商定起兵,準備南下與營田司匯合。但隨後聽聞李耀武自稱靈州刺史,自以爲資歷遠比李耀武老,心中不願再南下做小。

    經呂方勇的斡旋,在李耀武承諾表其爲警州刺史後,李匡賓看在李耀武對自己一向恭敬,且其父親跟自己是生死之交的份上,才同意改由呂方勇率定遠軍主力南下。

    壞消息便是,對岸的船隻、羊皮筏子都被拖上了岸,夏、鹽聯軍隨時隨地便會渡河。

    李耀武令楊連吉召集城中各營負責人到中軍帳中,一爲熱烈歡迎定遠軍兄弟的到來,二爲商議對策。

    對策首先是圍繞半渡而擊展開。

    半渡而擊出自於《孫子兵法》,就是說要趁着敵方渡河到一半的時候發動攻擊,此時敵方最爲脆弱,因爲首尾不接,行列混亂,援軍又被大河阻隔,所以很容易將其殲滅在岸邊。而如果等敵方全部渡河站穩腳跟,要取勝就沒這麼容易了。

    歷史上,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號稱仁義而不肯半渡而擊楚軍,結果等到楚軍列好陣勢,大舉進攻,宋軍寡不敵衆,遭到慘敗,宋襄公本人屁股上也捱了一箭,流血過多,重傷而亡,輪爲歷史笑話。相反,楚漢之爭時,韓信半渡而擊項羽手下大將龍且,全殲二十萬楚軍主力,一戰而奠定了天下大局;三國之時,馬超半渡而擊曹操,打得曹操狼狽而逃,若不是虎癡許褚拼命救駕,曹操早已魂斷黃河。

    然而,黃河在進入青銅峽後,水面變得非常寬廣,又水流緩慢,長達數百里均適合渡河,且敵軍總共才五千步騎,渡河也只頃刻之間。

    軍議認爲,決戰近日即將到來,敵人渡河大概率將在青銅峽至懷遠縣百餘里中,需重點防守新一堡至新五堡沿線的渡口。

    ……

    數日後的一天夜晚,靈州回樂縣城以北百餘里外,扎着南北兩座營帳,正是夏鹽聯軍駐地。

    卻說聯軍出城前的軍議上,商量了如何渡河事宜。

    韓瑜心中根本就瞧不起營田司的一羣農夫,非常自信的認爲只要自己大軍一到,李耀武等人肯定會跪地求饒,建議直接在回樂縣城附近渡河,一來附近船隻多,能快速組織軍隊過河;二來能就近得到補給。

    夏州主將李彝敏卻堅決反對,經瞭解營田司在青銅峽、靈武縣、保靜縣一帶堡壘衆多,絕無可能無聲無息過河,有極大風險被人半渡而擊,認爲應謹慎往北從上游懷遠縣附近渡口登陸。

    韓瑜認爲,懷遠縣在定遠與靈武之間,定遠軍使李匡賓跟李耀武一樣,都屬於韓璞親信,十有八九也已經叛亂,在懷遠渡河,萬一被叛軍偵察發現,就很有被南北夾擊的風險。

    李彝敏卻對定難軍輕騎十分自信,不認爲對方屯田的哨兵是自己的對手,懷遠縣附近亦水流平緩,將士可浮馬渡河,不需要大量的船隻,半點也不懼被南北夾擊。

    最終,韓澄拍板同意李彝敏的意見,並徵召兩千民夫隨軍運輸糧食。

    起初,韓澄也同韓瑜的想法一樣,認爲五千大軍前去營田司平亂那是獅子搏兔、殺雞用牛刀,沒必要再大費周章,直接平推過去就成。

    李彝敏率軍出城後,前二日每日僅走二十餘里,引殺了大量營田司哨兵。第三日時卻拋棄了民夫,令士卒帶五日口糧與搜來的數十個羊皮筏子拆下來的羊皮,急行軍七十餘里,已越過秦、隋時的靈州長城,長城外已是一片荒涼,河對岸已是過了靈武、保靜兩縣,已屬懷遠縣地界。

    這天夜晚,北營夏州軍的中軍大帳中,李彝敏正與韓瑜、羅升之商議具體渡河細節,決定明日三更埋鍋、四更造飯、五更出兵,由夏州軍率先渡河。

    夏天北方天亮的早,五點時天已亮,夏鹽聯軍在當地牧民的帶領下,找了一處河灘較硬的地方渡河,此處又叫橫城渡口(今黃沙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