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戲明 >第 226 章 第 226 章
    王守仁和王華上演了一出他追、他逃、他插翅難飛的鬧劇,最終王守仁使了個巧勁蹬上院牆蹲在上頭不下來而告終。

    王華都這把年紀了,可不興爬牆了的,只得把棍子收好在那直嘆氣。幸虧親家諸讓已經去了山東,要不然人家找上門來算賬,他也不知該如何交待纔好。

    兒子大了,王華也拿他沒辦法,只得讓岑老太太和趙氏平時待諸芸好些,別叫人受了委屈。

    要不然這結親可真要結成仇了。

    文哥兒見王華放棄揍王守仁了,憤憤地蹲在院牆下看着翻上院牆的王守仁,眼神十分幽怨。

    混蛋哥哥!

    個學人精!

    他哥那請願書上說的話,很多都是他那天跟他哥講的!

    那可是他爲自己未來的出遊準備的說辭,他哥都說了他以後怎麼辦!

    王守仁自知理虧,輕咳了一聲,說道:“想不想學我這一手借力上牆?你剛纔也看到了,特別有用的,爹他好面子,肯定不好意思追上來。”

    文哥兒:“…………”

    想學。

    好氣!

    王守仁見文哥兒明顯心動了,當即繼續遊說文哥兒別爲那點小事傷了他們的兄弟情誼。

    藉口什麼的,以後再找就是了,與其讓外人去敦煌玩,哦不,去敦煌實地考察,倒不如讓他這個親哥去。他們可是一家人,等他回來了還怕沒有詳盡的出關遊玩攻略嗎?

    文哥兒經過王守仁這麼一說,也覺得有那麼一點道理。

    主要是吧,他現在實在是太小了,就算他哥不去,他也是去不了的。

    所以王守仁其實不算是搶了他出去玩的機會。

    道理都懂,但還是好氣!

    文哥兒只能氣鼓鼓地讓王守仁給他演示“包教包會的上牆祕訣”。

    可惜他年紀還太小了,瞧他這小胳膊小腿的,王守仁再怎麼教他都是實踐不來的!

    是以文哥兒一時半會也不知道他哥是不是在忽悠他。

    事已至此,根本沒法計較什麼了。

    文哥兒便問王守仁:“嫂嫂知道你要去敦煌的事嗎?”

    王守仁道:“等事情敲定下來了,我再和你嫂嫂商量。要是內閣那邊都不許我去,那不是白吵架了嗎?”他一臉篤定地挺起腰板,“何況我和你嫂嫂之間一直是我說了算。堂堂男子漢大丈夫,想做什麼事哪用先經過妻子同意!”

    文哥兒眨巴一下眼,朝着王守仁身後喊了一句:“嫂嫂!”

    王守仁:“…………”

    王守仁回過頭,見到諸芸站在那兒朝他微微地笑。

    那笑容已經很不妙了,偏文哥兒還屁顛屁顛跑到他前頭,不懷好意地說道:“嫂嫂你剛纔一定沒聽全,我給你學一遍!”他說罷就學着王守仁剛纔那模樣挺直了小腰桿,比照王守仁剛纔說話的語氣模仿起來,“‘何況我和你嫂嫂之間’——唔!”

    王守仁長手一伸,麻溜捂住了他弟的嘴巴,不讓他在諸芸面前來個鸚鵡學舌。

    這小子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王守仁用眼神求文哥兒別瞎拱火了。

    文哥兒哼哼唧唧。

    知道他的厲害了吧!

    好在文哥兒也沒想着讓他哥和他嫂嫂生了嫌隙,和王守仁交換了一個“行了行了你哄嫂嫂去吧”的眼神就各退一步,王守仁不捂文哥兒嘴了,文哥兒則是飛快溜走,讓他們小夫妻倆說說話。

    萬一他繼續留在這裏,嫂嫂給他面子沒能好好罵他哥怎麼辦!

    他可是天底下第一體貼的好弟弟!

    文哥兒鬱悶了好一會,趁着假期溜達出門尋找曾經服船役的人瞭解他們的一天是怎麼過得。

    朝廷的徭役是不給錢的,意思是官府讓你來幹活,你家就得出人。

    甭管你一家幾口裏面選誰出來,反正你們家總得出一個。

    船役也是其中之一,他們時常一年四季跟着船飄在水上不說,路上還可能遇到勒索錢財的、攤派新活的,要是在行船過程中遭遇不測,還可能得賠錢幹活!

    船役們每年的運輸任務輕重,往往決定於當地的衛官,想活兒輕鬆點(或者想活着回來)就得花錢打點衛官。

    他們在奴役你,你還得賠着笑臉給他們送錢。

    他們喫得腦滿腸肥,意思意思地擡擡手少奴役你一點,你便得感激涕零地對他們千恩萬謝。

    這便是封建社會的運作方式之一。

    對達官貴人來說早已習以爲常的出行、運輸、通信等等便利,大都建立在舉國百姓年復一年提供的免費勞動之上。

    他們服一次徭役,甚至可能被逼迫到自己家財散盡、家破人亡。

    隨着各地官府越發腐敗、地方鄉紳逐漸坐大,那些個當官的、讀書的、經商的都可依仗身份或者依仗錢財免除自家的徭役,只剩沒門路可走的百姓繼續年復一年地分攤越來越繁重的徭役。

    直至再也活不下去爲止。

    到那時有人選擇順從地默默死去,有人選擇揭竿起義、推翻朝廷。

    一切洗牌重來。

    其實對百姓來說也不過是往復循環。

    文哥兒與幾個剛巧抵京的船役圍坐在熱騰騰的鍋子邊上涮肉喫。

    這是他攢的飯局,牽線人是他相熟的閒漢,他們平日裏東遊西晃,有的人對碼頭這邊也熟得很,文哥兒便讓他們約些船役一起喫頓飯聊聊天。

    他現在手上有閒錢,偶爾出來下館子也不虛,自是大方地讓閒漢牽線請幾個健談的船役來講講服船役的事,要是喫飽喝足後能帶他上船瞅瞅就更好了。

    正好這幾天河道結冰,貨船、客船基本都走不了了,不少船隻停靠在碼頭一帶靜候河開,船役們也難得地擁有了幾天清閒時光,那個受文哥兒所託的閒漢很快便約好了這麼個飯局。

    船役們本來還有些拘謹,見請客的是這麼小一娃娃,心放下了大半,與文哥兒相互介紹了一番,爲首的爽朗漢子便說道:“我們可是很能喫的,你這小娃兒要是錢沒帶夠等會就說一聲,我們一起湊湊。”

    據說火鍋的起源之一就是碼頭船工,他們經常在船上、碼頭上幹苦力活,臨到喫飯時沒那麼多閒工夫專門做菜,便煮沸一鍋子或者一瓦罐子的水各自把肉菜放進去燙熟,囫圇着填飽肚子就是一頓!

    不過再往前算一算的話,古時達官貴人的“鐘鳴鼎食”,也算得上是遠古時期的火鍋了。

    畢竟根據專家考證,“鼎”字下半部分代表的是柴火,鼎很可能就是在鼎底燒火,鼎裏煮菜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