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揚鋒漢起 >第五百二十一章農爲國本
    棉花作爲戰略物資,不準郡縣自行種植。農耕會後,辛何以雍公府的名義行文各郡,將種植棉田的額度確定下來。義陽郡四萬畝,汝南郡三萬畝,南鄉、新野、襄城、新城各一萬畝,共計十一萬畝。

    公文一出,除了汝南太守陰敦外,各郡都表示不滿,楊安深府衙大堂坐滿了來拜訪的士紳。年前這些人送了大量的禮物給楊安深,想着棉田分配的時候能多佔些額度。當初楊安深大包大攬地許諾,如今只得了四萬畝的額度,遠不夠分配。

    茶水喝至無味,楊安深被吵得頭痛,一拍案几,喝道:“諸公不要吵了,只要能保證糧賦上繳,愚不管你們種多少棉田,若是安玄怪罪,自有愚替你們頂着。”

    有了楊太守這句話,衆人喜笑顏開,種糧哪有種棉划算,家中田地多數種上棉,屆時花些錢買糧交賦便是。

    汝南郡,陰敦將棉田額度分配下去,叮囑屬僚道:“去年種棉人得利,今年跟風者肯定多,雍公給愚的私信中言明,所謂穀賤傷農,同樣的道理棉花多了收益必然會猛跌,爾等前往各地勸課農桑時一定要講清楚,要農人不要盲目跟風種棉。”

    在場的官吏多不以爲然,不少人盤算着自家的田地今年也要種上棉花,去年種棉人的收入給個五品官都不換,就算棉價下跌,總比種糧強吧。

    官府沒有嚴令不準種棉,也沒有出臺處罰措施。正如楊

    安玄所預料的,打算悄悄種棉的人很多,連帶着棉種價格飛漲起來,一斤棉籽漲到了二千錢,依舊是有價無市,吳陳氏家去年種棉,這些天不斷有人上門求購棉籽。

    年底小姑子出嫁,豐厚的陪嫁讓四村八鄉的鄰人眼熱不已,都知道吳陳氏種棉至少賺了數十萬錢。吳陳氏與丈夫吳雄商量着明年在老宅旁邊另起處新宅,一家人搬過去住,也不算分家。

    吳雄有些意動,跟父親提了提,老吳頭不表態,弟弟吳壯兩口子眼見哥哥富起來,有些不情願。過年的時候吳陳氏拿出錢,給一家人添置了新衣,又採買了許多東西,風風光光地過了個好年,

    今年開春,官府通知吳家種棉田的額度仍是四十畝,吳王氏鬧着今年自家也要種棉,那四十畝的額度要分她一半。

    去年種棉的時候,老吳頭不同意,發了話分開算,吳王氏還冷言冷語地譏諷了幾句,結果打了臉,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嫂往家裝錢,不好說什麼,今年她可不想錯過發財的機會。

    老吳頭髮了話,這日子越過越好,世道自己卻看不明白了。雖然官府給的四十畝額度是給老大的,但一家人還未分家,今年兩兄弟就一人種一半,老吳頭自己決定還是種糧。

    吳陳氏知道今年有很多人準備私下種棉,要攔是攔不住,索性同意,借了這個機會提出分家,吳王氏得了二十畝的許諾,與丈夫吳壯滿

    口答應下來。

    小姑子吳梅(陳吳氏,因爲習慣的原因,很多地方沒有采用這種描述,比如何氏應該說楊何氏,書友明白就行)回孃家,央嫂子給夫家一些棉籽做種,他家今年也準備種上四十畝棉田。

    得知陳家的地離水源遠,吳陳氏埋怨了她幾句,沒有水這棉還能種嗎。吳梅委屈地說陳家人得知以前自家種過棉,說什麼也不聽,一心想跟着種棉,自己不答應丈夫一家人便冷言冷語,說她向着孃家。

    把棉籽拿給吳梅,吳陳氏隱約感到不安,這段時日耳濡目染都是糧田改種棉田之事,官府派人前來宣講,叮囑農人不要跟風種棉,要保證糧田的種植。

    吳陳氏與丈夫吳雄暗中商議,還是聽官府的話自家的地只種二十畝棉,其他的地還是老老實實種糧。吳王氏則不然,家裏一百一十畝地種了八十畝棉,吳陳氏勸了幾句見她不聽,也就罷了,硬勸還感覺不想讓她發財呢。

    等棉田種下後,不少人發現自己的棉田發苗少、苗瘦弱,看上去無精打采。官府分配的棉田會有農業司的農師上門指點,自傢俬種的官府可就不管了。

    那些人這下子慌了神,紛紛找尋懂行的人幫忙。吳陳氏家的門檻都要被踏破了,家中擠滿了提着禮物請她前去看看棉田的鄉人。

    吳陳氏卻不過情面,到那些人的棉田看了看,指點了不得法的地方,她發現很多田地不臨水,

    到時候靠人力擔水可比種糧要辛苦許多。

    看過那些棉田後,吳陳氏感覺這些棉田能有去年一半的產量就不錯了,加上種得面積廣,恐怕到時候收棉都是個難事,對於今年的棉事吳陳氏並不看好。

    …………

    正月十六日,劉裕回了京口練兵,朝政託付給尚書左僕射劉穆之。

    劉穆之每天辰初出現在宮城東南的尚書省辦差,說起來尚書省還有錄尚書事(劉裕)、尚書令(劉柳)和尚書右僕射袁湛(兼侍中),真正理事的還是劉穆之一人。

    從卯時開始,劉穆之官廨前便擠滿了前來稟事的人,官廨內的幾張案几上堆滿了公文、奏報,等待他的批覆。

    辰初,見到劉穆之從牛車下來,四周的人亂糟糟地上前施禮,劉穆之一邊笑着點頭一邊往官廨走。

    在席上坐定,劉穆之開始了他的一心多用辦公模式,眼中看着公文、手中回覆奏報、耳中聽着屬僚的彙報,口中應答自如,同時處理多事,稱得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關鍵是這些事務處理得穩妥快捷,絲毫不亂。

    這麼忙,劉穆之還能抽出時間與親朋好友暢遊飲宴,談玄論經,着實令人驚歎。

    巳正剛過,數十人見過,堆成山的公文處置完畢,劉穆之起身活動了活動,步出官廨朝東側右僕射官廨行去。

    尚書右僕射袁湛正與左民尚書趙倫之商量春耕農事,得知劉穆之前來,袁湛和趙恢之迎出堂外。

    袁

    湛看着劉穆之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苦笑道:“道和兄,愚真羨慕你的本事,若有你一半才具,愚也不至於忙得焦頭爛額。”

    劉穆之笑道:“士深兄過獎了,正好趙兄也在,愚過來問一問倉中儲糧情況。”

    袁湛兩人知道劉穆之前來商議出征糧餉之事,揮退侍從後,趙倫之道:“春耕在即,存糧要發放一批做糧種,所剩糧粟僅有百萬石出頭。”

    劉裕計劃出動十六萬以上大軍北伐,百石糧食不夠支撐半個月,劉穆之道:“愚此來是想向門閥借糧。”

    京中門閥衆多,在封邑有田千頃以上的不在少數,儲糧超百萬的家族至少在十數以上,袁湛知道自家(陳郡袁家)的儲糧就近百萬石。只是善財難捨,誰肯將自己族中的積糧獻爲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