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稱霸三國從出走江東開始 >第一百四十八章 封鎖長沙
    由於之前孫紹奔襲長沙的消息並沒有傳到孫權這裏,因此孫權對此全無防備,他萬萬沒想到,本來是針對周瑜的手諭,卻成了周瑜反擊的最有利武器。

    周瑜這一手合法合規,並且孫紹雖然年輕,但他連破江夏、長沙兩座堅城,無論是能力還是功績,當一個長沙太守都綽綽有餘。

    更何況他還是打下江東基業的孫策的獨子!

    周瑜先是當衆宣讀了孫權的手諭,接着就以手諭任命孫紹爲長沙太守,這相當於是孫權的下的命令,加上孫紹的身份,諸將絕大部分都沒有異議。

    只有呂蒙雖然不知道孫權爲什麼會突然下這麼一道手諭,畢竟前線事務本來就是周瑜一言而決的,這手諭有點多此一舉的感覺,但作爲孫權看重的大將,他隱隱覺得此事絕非孫權所願,因此想要反對。

    當然呂蒙並不會自己出頭,而是讓潘璋做了這個出頭鳥,他要先看看其他諸將的反應,再決定自己是不是站出來。

    結果潘璋以孫紹資歷不足,年紀太輕爲由表示反對,帳下諸將竟然鮮有支持潘璋的。諸將的態度讓呂蒙明白,此時反對並無意義,因此緘默不語。

    潘璋卻仗着渾人耍無賴,卻被周瑜搬出孫權來輕易壓服,至此孫紹可以名正言順的獨攬長沙大權了。

    如果可以孫權一定會廢除這個任命,但手諭是孫權親手所寫,周瑜依令行事,沒有半點問題。

    如果此時孫權否決周瑜的任命,不但是打了自己的臉,也相當於撕開了最後的僞裝,將自己與周瑜的矛盾公之於衆這絕對會讓江東政局動盪,特別是軍權現在絕大部分都在周瑜的手中。

    萬一周瑜當真反手擁立孫紹,那這江東還會是他孫權的麼?

    以前孫紹庸庸碌碌,自然沒有人會有擁立孫紹的念頭,可如今隨着江夏、長沙以及鹿浦之戰的消息傳遍江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孫紹所作所爲可能不是周瑜謀劃,而是他自己的計策!

    如今孫紹聲名鵲起,特別是善戰之名傳遍江東,人人都要誇一句:虎父無犬子!

    這時候江東諸將的心還會那麼向着自己麼?

    孫權沒有信心,否則爲何當初只有潘璋反對孫紹坐鎮長沙呢?

    如果說之前孫權對孫紹的忌憚緊緊是因爲他是孫策獨子,那麼現在孫權對孫紹的忌憚更多的則是因爲孫紹的優秀。

    孫策曾經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話既是對孫權理政能力的讚賞,也點出了孫權相對較弱的一方面,那就是軍事能力。而孫紹恰恰同孫策一樣虎踞鷹揚,決勝沙場的能力無人能及!

    孫權感到一陣頭疼,眼見孫紹一步步坐大,現在竟然要獨掌一郡了,這小子出了吳城纔多長時間?

    孫權打了個寒顫,他努力穩定心神,這纔想起來魯肅還在這裏,於是問道:“子敬,如今情況,可見我當初擔心絕不是杞人憂天。孫紹執掌長沙已成定局,他如果整頓兵馬,只怕兵力不會少於一萬,現在已經成了尾大不掉之勢,不知子敬可有良策助我?”

    魯肅見孫權臉色變換,終於穩住了心神,這才鬆了口氣。他身爲孫權謀主,此事自然已經思索良久了,見孫權問起來,連忙將早就想好的對策說了出來:“主公無需過於憂慮,孫紹此時聲勢雖盛,也不過是因爲最近幾場勝仗,如今江東與荊州即將罷兵,孫紹就算是再會打仗,也沒有了施展的機會了。如此時間稍長,他的聲勢自然就會落下去。”

    孫權點了點頭,他知道魯肅話未說完,也不打岔,魯肅繼續說道:“再者長沙不過一個下郡,民不足十萬,如何能夠養得一萬精兵?孫紹如果遣散兵馬,那能剩下的也不過三千人而已;若強行供養,就必須對長沙人極盡壓榨,其最好結果也無非是雖得其兵,卻失其民。如此民心盡失,又有何懼?”

    《孫子兵法》有云:“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處騷動,怠於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這話就是說,十萬軍隊出征需要七十萬個家庭供養,一家五口按算,兵民比例爲1比35。而長沙不過十萬民,按照正常比例也就能養得起三千不到的兵馬。

    當然這個比例並非一成不變的,但要提高這個比例,就意味着必須加重徭役賦稅,而以十萬民養一萬兵,就是說其治下子民的負擔要增加三倍,這必然導致民衆不堪重負,離心離德。

    孫權只覺豁然開朗,他一拍大腿道:“子敬果然不負我之厚望!你說得對,只要我們不給其補給,長沙就只不過是個小水坑,掀不起風浪。若要封鎖長沙,豫章、江夏是關鍵,江夏如今已經復歸荊州,可慮者唯有豫章而已!唔,必須將將太史慈調離豫章!”

    魯肅見孫權一點就通,微笑點頭,孫權此時心情已然放鬆,將魯肅笑容,也露出一絲微笑,問道:“如何合情合理的將太史慈調離豫章,子敬有何高見?”

    魯肅毫不猶豫的說道“太史子義鎮守豫章多年,本爲抵禦長沙劉磐,如今長沙已下,太史子義勞苦功高,早就該升遷離開那貧瘠之地了。況且我聽說太史子義此戰還負了箭傷,主公此時也該讓其回來好生休養一番了!”

    孫權會意,大笑道:“子敬所言極是,冷落子義,我之過也!我這就改正,這就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