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我組建了最強劍客集團 >第144章 新選組的軍服和新裝備到貨!淺蔥色羽織!【4200】
    在中國明朝時期,肆虐東南沿海的倭寇雖很彪悍、殘忍,但他們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那便是他們並非正規軍,終究只是一幫欺軟怕硬的烏合之衆,只曉得單打獨鬥,不懂結陣。

    戚繼光便根據倭寇的這項弱點以及東海沿海地區的地形特點,創造出了“鴛鴦陣”。

    說白了,“鴛鴦陣”的恐怖之處,就一句話:以多打少,以長攻短。

    在“鴛鴦陣”的戰術配置裏,狼筅手和長槍手是絕對的主力。

    至於其他人員,盾牌手也好,刀手也罷,都只是打個輔助罷了。

    在戰場上,一寸長一寸強——此乃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莫說是冷兵器時代了,哪怕是在熱兵器時代,武器的攻擊範圍也是越廣越好。

    能打1000公里的洲際導彈,就是要比只能打100公里的火箭彈更牛逼、更有威懾力。

    設想一下吧:假如你是倭寇,在戰場上遇見一個滿編制的“鴛鴦陣”,將會是何等光景。

    直接正面強攻?

    你將會直接撞上狼筅手和長槍手的竹尖、槍頭,以及盾牌手的大盾。

    展開迂迴,攻擊其側翼或後方?

    姑且不論狼筅手和長槍手是否會讓你如願以償地摸到人家的腚眼子。

    就算你真的成功繞後了,等待你的,也只會是刀手和鏜鈀手的圍毆。

    對方不僅人數比你多,就連武器也比你更全面。長的、短的、攻擊的、防禦的,一應俱全。

    而你……手裏的武器,只有一把打刀……

    這打刀吧,鋒利歸鋒利,可在狼筅、長槍和盾牌的面前,根本就是一個弟弟。

    當然,在史實裏,倭寇的武器裝備肯定遠不只有打刀。

    然而,“組織度不足,不懂結陣”的致命硬傷,使得他們即便是擁有再精良的武器裝備,在碰上成體系作戰的戚家軍後,也只有被單方面虐殺的份兒。

    就這樣,憑藉着“鴛鴦陣”的強勢,以及自己一手徵練的戚家軍,戚繼光百戰百勝。

    屢次創下“僅付出個位數的傷亡,甚至是零傷亡,就消滅了成百上千的倭寇”的恐怖戰績。

    雖然後人總將“鴛鴦陣”吹到天上去,將其捧成“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至高傑作”云云。

    但實際上,便如前文所述的那般,“鴛鴦陣”的侷限性非常大,只適用於地形不開闊的狹窄地帶。

    此外,“鴛鴦陣”也就只能欺負一下弱小。

    若是在平坦開闊的大草原上,以“鴛鴦陣”來對付進退如風的蒙古兵,絕對是上多少兵就送多少顆腦袋。

    在開闊的平原作戰,“結硬陣”纔是真理。

    因此,當“倭寇之亂”被平定,戚家軍被移鎮薊遼後,戚繼光並未以“鴛鴦陣”對付蒙古兵。

    京都乃絕不可丟失的戰略重地。

    它不僅是京畿地區的“心臟”,而且還有着不可估量的政治意義。

    只要佔據了京都,就能夠徹底掌控朝廷,進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道義上的至高點。

    不論是哪一方勢力,幕府也好、諸藩也罷,都不可能輕易放棄京都。

    爲了搶奪京都,這座千年古都遲早會變爲戰場。

    爲了守住京都,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青登勢必要在京都的大街小巷,與各方勢力展開血腥的拉鋸。

    時下的日本,並沒有什麼“城市規劃方案”。

    豐臣秀吉掌權的時候,倒是有對京都的城市佈局做過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改建。

    將京都劃分成“洛中”、“洛外”的“御土居”,就是豐臣秀吉的手筆。

    隨着江戶時代的到來,京都的人口開始暴增。

    史無前例的太平安寧之世,使得京都的人口也變得空前未有起來。

    爲了滿足這龐大人口的日常生活需要,結構複雜、能夠容納上百人甚至好幾百人的長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注·長屋:相鄰的房子共用牆壁,彼此連成一排的建築形式。一座長屋就是一個小型的社區,長屋的住民們往往共用一口水井、一間廁所】

    至於京都的街巷佈局,更是越來越複雜。

    先不論那跟小迷宮似的長屋,光是那各式各樣的、如蛛網般盤根錯節的路地和辻子,就已讓人眼花繚亂。

    【注·路地:只有1個出入口的巷道。】

    【注·辻子:有2個及以上的出入口,連接兩條主路的小道。】

    其中不乏那種只能容納2人並肩通行的羊腸鳥道。

    更有甚者,狹窄得在孤身走進去後,連轉身都很困難。

    到處都是一夫當關的險要地形……在這樣的情勢裏,很難動用人海戰術。

    兩軍交鋒時,敵方只要派出一員身手高超的猛將,堵住關鍵的要衝——比如巷口、長屋的大門——就能讓百萬大軍進不能進、退不能退。

    現在已經不是劍的時代了,並不需要頂盔摜甲的古典軍隊。

    去研究甲州流兵法、越後流兵法這樣老掉牙的東西,完全是在浪費時間。

    讓將士們去訓練八卦陣、鶴翼陣等理應被掃進歷史垃圾桶裏的破爛玩意兒,更是毫無意義。

    只不過,保留一支擅舞刀劍的近戰部隊,還是挺有必要的。

    時下的槍支雖已稱霸戰場,但其射速仍很緩慢,精度也不夠,打完一發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去重新裝彈,並不適用於作戰節奏很快的巷戰。

    更何況,在人口衆多、宜居土地又極其稀少的日本,其城鎮面貌基本都複雜得可怕。

    在那些窄巷密室裏,連打刀都難以施展開來,這樣就更不適合派火槍手來打巷戰了。

    因此,考慮到現實需要以及日本當下的國情,打從一開始,青登就計劃着建立四支各司其職、分別負責不同戰場的部隊。

    其一是負責巷戰的近戰部隊,即現在的拔刀隊。

    其二是在野戰中拉開“排隊槍斃”的陣勢,向敵軍傾瀉暴雨一樣的彈丸的火槍隊。

    其三是“大炮開兮轟他娘”的火炮部隊。

    火炮乃戰場的“女武神”。

    即使是在21世紀,火炮依然是讓人聞風喪膽的恐怖存在。

    不誇張的說,自15世紀以來,火炮數量的多寡、火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局的發展。

    所以,青登早就下定決心: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搞出火炮隊!

最後,便是負責探查敵情、以及在野外追殲敵人的騎兵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