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魏卿 >第二百五十章 丁謐建言改刑罰、夏侯著論駁肉刑
    話說曹芳讓大內官張噹噹庭宣讀了《易傳》課考法後,殿上諸如太尉蔣濟、司空高柔、司徒衛臻、光祿勳盧毓、太常王肅、太僕王觀等一衆太傅黨羣臣臉色都變了。如若以後地方上自己家族的中正們推薦的人才,還需要朝廷進行課考挑選的話,那他們的選舉大權自然相當於被砍去了一半。

    但這畢竟是天子親自當衆頒佈的詔書,雖然衆人心中憤懣,但卻不敢表現出太多的負面情緒。

    就在大殿之上鴉雀無聲之際,尚書丁謐出了班列,只見他對曹芳建言道:

    “啓奏陛下,臣有一言。”

    曹爽的三大幕僚中,相對低調且最有智謀的丁謐給皇帝留下的印象無疑是最好的。曹芳朝着丁謐點了點頭後,丁謐繼續說道:

    “陛下,前番大朝會,何尚書曾諫言,恢復肉刑以減少殺伐,以保存人命、留存人口的提議,臣以爲十分有理,變法諸事,臣以爲應當以此事爲先!”

    曹芳聽了丁謐的話後,不禁面露難色,一時之間沉默不語。爲皇帝撰寫過《論語集解》的曹羲明白,皇帝一向喜愛儒家義理,儒學水平不低,一向對殘忍之事多有牴觸,如今丁謐進言恢復肉刑以減少死刑,皇帝倉促之間又怎能接受?

    就在曹芳沉吟不決之際,站在班次最末尾的尚書郎鍾會緩步出了班列,開口道:

    “啓奏陛下,丁尚書所言,會並不贊同。”

    尚書郎品級爲第六品,本無資格參與朝會,但皇帝卻對這個有神童之稱的少年頗爲讚許,因此這兩次大朝會才讓他破例來到了朝堂之上。

    鍾會見曹芳點了點頭,於是這才繼續說道:

    “廢除肉刑一事,先父定陵成侯曾與武皇帝、文皇帝、明皇帝先後數次商討過廢止肉刑之事,但先帝最終認爲,吳蜀未定,不得倉促履行此事。如今吳蜀二方依舊未定,不知丁尚書爲何就以爲,此事一定可行呢?”

    丁謐聽了鍾會的話,倒也不惱怒,而是平靜的反駁道:

    “先帝之時,商議此事的文武百官、學士學子就多達數百人,足見此事之重要。如今天下正是因爲人口凋敝,農田荒蕪、兵甲寡弱,這才才導致吳蜀二方久久不能平定,如今若恢復肉刑減少死刑殺戮,則國家每年都可多存活三五千人之多,若這三五千人歸家之後再安心從事生產、生息繁衍,如此過上十年,我大魏豈不是又多了數萬的農夫、士兵,如此一來,不知我大魏可以新墾許多荒田、增添多少的糧食!屆時難道還怕掃滅不了偏居二方的吳蜀嗎?”

    已經從雍州徵西府返回,並重新任職河南尹李勝聽了丁謐的話後,深深的點了點頭,對此事也是十分的贊成。

    鍾會聽了丁謐的話,自知不好反駁。其實他本身並不反對恢復肉刑一事,他方纔阻攔丁謐,只不過是爲了阻撓曹爽的改制,不讓一系列的改制變法開頭而已。

    皇帝曹芳原本對割截人體、殘忍可怖的肉刑心存牴觸,但聽了丁謐一番話後,心中卻忽然明白了恢復肉刑的好處,他點了點頭,開口道:

    “丁尚書所言甚是,此事事關重大,着令有司、太學、地方各處官衙、學府,一齊討論此事,下個月朕要看到各地官員、學子的意見彙總。丁尚書,此事就由你全權負責吧!”

    丁謐聞言,明白天子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意向,心中激動不,他俯身跪拜再地磚之上,恭敬的說道:

    “臣謹遵陛下聖諭!”

    ————————————

    雍州,長安城,徵西將軍行轅。

    這段時間,夏侯玄雖然遠在長安,沒有親身參與大將軍曹爽的改制,但他一面賑災、安撫災民,一面繼續加固着雍州南境的防禦部署,算是忙的焦頭爛額。

    夏侯玄在百忙之中,依舊關注着朝中改制諸事宜,關於裁撤中正官權力、撤郡這兩件大事,由於肯定會遭到數以百計的中層郡守官僚的反對,因而不可操之過急,還需從長計議。

    他還聽說了皇帝在朝堂之上不俗的表現,心中自然十分喜慰。

    不僅如此,他還聽說皇帝又通習了《禮記》,還專門以太牢禮去太學辟雍學宮祭祀了孔子與顏淵。這讓夏侯玄心中對未來的天子充滿了更加充足的期待。

    夏侯玄這段時間最爲關注的一項改制政策,是何晏、丁謐、李勝幾人提出的恢復肉刑一事。

    肉刑自古有之,包括黥、劓、刖、宮、大辟這五刑,以及其它侵刻肌膚、殘害人體的刑罰。

    上古之時,便有“殺人者死,傷人者創”之說。至夏商周三代,更有三典五刑,肉刑已成爲國家的常刑,秦及漢初兩代更是相沿不改。

    直到以仁慈愛民著稱的漢文帝在位時,這才先後廢除了肉刑中的墨、劓、斬左右趾和宮刑這幾大殘忍的肉刑,漢文帝的廢肉刑之事,還被後人譽爲“千古之仁政”。自此以後,肉刑基本停用。

    漢文帝廢止肉刑、改爲笞杖行刑一事,雖然被稱之爲“千古之仁政”,但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犯人所受笞刑數量過多,有的三百,有的五百,結果很多人本命不該絕,但卻因熬不住殘酷的鞭笞之刑,反倒喪了性命。

    有些士大夫準確的發現了名義上減輕刑罰,結果反而卻殺人更多的怪象。因此漢景帝即位後,立即接連頒佈詔書,將笞刑數量減少了許多,此事纔算告一段落。

    到了數十年前的漢末,兵員勞力極度稀缺,人口自然十分的重要,但國中每年都有數千人因笞杖而喪命,選擇笞杖還是肉刑一事,自然重新引起了天子百官的注意。

    本朝自太祖武皇帝以來,就屢有恢復肉刑的議論,但此事事關重大,百官始終沒有議出一個明確的結果,因此這件事也就這樣一直拖了下去。

    大魏自立國到代漢以來,執掌刑法的廷尉鍾繇曾先後在建安十八年、黃初元年、太和三年上表提過三次恢復肉刑的建議。

    建安十八年,商議未果。

    黃初元年,正反雙方辯論未定,吳蜀便已來犯,此事不得已只能暫時擱置。

    先帝太和年間的第三次商議,是關於此事最爲激烈的一次廷議,鍾繇認爲,那些原本犯了肉刑卻死於笞杖之下的人,如果還是照肉刑懲罰,反而可以活命,若此事改易成功,則可有“歲生三千人”的效果!但司徒王朗卻以爲,這種做法雖有輕刑之實,卻難免有酷烈之名,實施起來在固然有“起偃爲豎,化屍爲人”之效,但吳、蜀二方定會在此事上大做文章,屆時倘若謠言四起,恐怕此政策尚未施行下去,部分無知百姓便開始向吳蜀流竄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