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紅樓從遼東開始 >第二百零二章 按田畝收稅
    大周立朝之處,有的地方人口流離,土地荒蕪,召農戶耕種,每戶給十五畝地,蔬地兩畝。

    現在將軍的意思,大致是每戶十畝,蔬地一畝。

    看起來比前者要少。

    但是以前是什麼狀況,現在是什麼狀況。

    真要是頒佈每戶給田十畝,蔬地一畝,連內地的流民都會涌入金州,哪怕需要先爲官府屯田數年。

    多少百姓一輩子爲人做佃戶,自家一畝田都沒有。

    就算家裏沒田,同樣要爲大周服徭役,不但沒有工錢,還要自帶糧食衣物。

    而爲金州官府屯田,不但提供喫喝,還會提供農具,衣物,鹽,魚,肉等物資。

    因此很多官員不同意。

    十井分巡道戴國偉,受到過多次將軍的誇獎,和將軍的關係比較熟,因此極力反對。

    “現在有強敵在側,不比太平時節,把田畝分給百姓容易,稅賦怎麼定?

    定少了不夠官府之用,定多了百姓不滿,和內地不也是陷入同樣的困境。

    而且一戶十畝地,一畝蔬地,金州的田畝夠分嗎?分不到的百姓怎麼辦?”

    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持。

    張達基改變了態度。

    “金州田畝不夠分,長白山東岸舊日沒什麼人口和田畝,鎮江也是人口不多。

    現在的長白山東岸各地和鎮江,開墾了近二十萬畝田,而遼左之大,遠遠不止於此。

    又有沉陽,遼陽,復州,蓋州,海州等上千裏之廣的富庶之地,哪怕不開墾新田,也是足夠所有遼左百姓一家十畝以上的。

    以前田畝大半被軍戶大戶佔據,現在都被蠻族所得,所以只要光復遼左,遼左的田畝是足夠的。

    加上源源不斷的開墾新田,每戶分二十畝也不算辦不到,還有海外諸島呢。”

    “哈。”

    戴國偉知道張達基是什麼樣的人。

    此人雖然有能力,但是極其的倨上。

    因此知道張達基這番話,只是爲了迎合將軍。

    “我當然知道遼左最富庶的地帶在蠻族手中,可我們才站穩腳跟幾年,如何能把蠻族手中的田畝算成我們的。”

    “如何又不能?將軍去年提出五年平遼,五年後這些地方當然會被我們收復。”

    “既然如此,那就等光復遼東後再分。”

    見戴國偉激動起來,擔憂引起私仇,張達基不在開言,停止和他繼續爭論。

    他已經表明了態度,達到了目的。

    其實。

    他的內心裏,也不是很贊成分田,向百姓透漏口風,給他們希望,弊大於利。

    現在各地的確形勢漸好,但是未來的事誰說的準。

    蠻族可不是那麼好解決的。

    蠻族勢不可擋了幾十年,雖然在金州吃了虧,但這才幾年,蠻族又沒有傷筋動骨過。

    而且蠻族佔據的奴兒干司不提,又佔領了遼左最富庶的地方。

    不論田畝,人口,還是地盤,數倍於現在的他們。

    將軍從來都是有信心。

    但是上位者自信是好事,他們這些屬下卻不能盲目自信,要腳踏實地的做事。

    萬一一時間解決不了蠻族,陷入僵局幾十年也是有極大可能的。

    而真要是如此。

    那麼向百姓做的承諾怎麼辦?

    豈不是自找麻煩。

    官員們都停止了爭論,看向了將軍。

    唐清安沉吟了一番。

    “田是一定要分的。”

    這句話衆人都沒有意見。

    什麼時候分,要不要向百姓透露,這兩點纔是關鍵。

    先收復遼東,然後分地。

    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唐清安的確計劃五年內平遼。

    按照各地民生的發展。

    三年後。

    各地將會有百姓兩百餘萬,軍兵十餘萬,而田畝,經濟,漁政,船政,濟州島貿易等等。

    都會走向正軌,達到自給自足且有餘力。

    遼西出動十餘萬軍,金州鎮江出動十餘萬軍,帶上朝鮮數萬軍,民夫騾馬不計。

    只軍力高達近四十萬。

    穩打穩紮。

    蠻族顧頭不能顧尾,只能疲於應對。

    順利的話。

    三個月就能平掉蠻族。

    可是這是他的想法。

    正如人們擔心的,未來的事情誰能保證。

    唐清安也無法保證。

    遼西錦州軍,北鎮軍的戰鬥力到底如何,能不能和蠻族進行野戰,誰也沒有底。

    就是他的金州鎮江各將,也沒人向唐清安保證,野戰裏一定能打敗蠻族。

    只不過正如鄭永廉所言。

    官府的執行力跟不上如今的形勢。

    幾年裏不能改變的話。

    現在變相的“農奴制”,會導致百姓和官府離心。

    “爲官府屯田的民戶,四年以上者不足五千戶,三年以上四年以下者不足一萬戶。

    《劍來》

    兩年以上三年以下者,不足五萬戶,一年以上兩年以下者,不足八萬戶,一年以下者不足七萬戶。

    如果按照爲官府屯田七年以上者,每戶分田十畝,蔬地一畝,三年後,分地只五萬五千畝。

    四年後,分地十一萬畝,五年後,分地五十五萬畝,六年後分地八十八萬畝。

    三年後的那三年時間,合計分地不足一百六十萬畝。

    將軍對於明年五月前,要求各地,包括朝鮮各島,新墾田畝一百萬畝。

    不提這一百萬畝,就如今已經有一百一十萬畝地。

    那麼到了明年五月,我們將會有兩百一十萬畝田地,以現在各地人口一百七十萬算,預估戶數兩百萬戶,如何會不夠分?”

    鄭永廉坐在最下方,見主官們都安靜下來後,終於慢條斯理的說了起來。

    人們紛紛側目。

    眼神裏各色各樣。

    有認爲他爲了出頭無所不及,有人認爲他真是膽大,有人認爲他的確有些才能。

    “還有遼民在投奔我們。”

    聽到有官員小聲提醒。

    張達基自信的笑了。

    他在西窪做文書,不光管理西窪的文書,也負責各地聯絡的公文,又從無到有看着西窪發展。

    可以說眼光得到了極強的鍛鍊。

    對於分田之事,他既然敢提,當然就事前做了無數的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