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紅樓從遼東開始 >第四百六十三章 各地援兵
    元末明初,高麗北侵佔據大片土地,朱棣雖然沒有徵伐,但也沒有明確歸屬。

    一直到清廷,以設立界碑的形勢,讓朝鮮兵不血刃的完成了在圖們江以南的拓疆。

    李成桂自立爲王,由宗主國明朝,改高麗國號爲朝鮮,朝鮮把圖們江以南的地區,設立爲咸鏡道。

    從南至北的開拓中,先後有三個核心府城。

    分別是南部核心咸興府,中部核心吉州府,東北部核心鏡城府,目前這三個城池,一座也沒被金江軍佔領。

    金江軍手中的,只有三水城,甲山城,長津城。

    謝友成在鎮江,親自督促民夫,運送糧資軍備,從鎮江出發,沿着鴨綠江到圖們江,最後到三水。

    奴兒干司道路未興,四輪馬車無法使用,就連普通的大車,也只能到寛旬一帶。

    替換的是人力獨輪車,可以在山區和狹窄的泥土路上使用,但是對人的要求也高了。

    把握不住平衡,就容易翻車。

    山道上更是危險,而且載重也不高,少則一兩石,多則兩三石不等。

    糧食,大豆,草料,雞蛋……布匹,藥品,箭失,馬鐵蹄,兵器,布甲……

    從鎮江各倉中,官吏們根據清單,整理出合計一萬一千石的物資。

    整齊的擺放在新倉中,將由衆多的四輪貨車,運送到目的地長奠堡。

    從鎮江徵集的五千名民夫,以及製作的三千餘輛獨輪推車,裝載了各類物資,連綿不斷的沿圖們江北上。

    隊伍纔出發沒多久。

    目的地三水城,原來運送去物資的民夫,帶上空車開始返途,整個三水城,已經堆積了三四萬石的物資。

    漫長的補給線,也是兩萬東征軍的生命線,不容絲毫馬虎。沿道按路程修葺的棚區,提供民夫們歇息和住宿。

    就算如此周全,一路的翻山越嶺,精疲力盡,仍有民夫累倒,也出現了死亡數。

    五千草原騎手,從沉陽到鎮江,沿途的物資補給,皆是秦鍾隨軍。

    鎮江到三水的補給線,秦鍾是負責的官員之一。

    “民力不堪負。”

    “奈何。”

    鄭雒無奈的搖了搖頭。

    軍司和官府年餘的計劃,不是不周全,但總有力窮之時。

    風水輪流轉。

    當年他們在遼東本土作戰,物資運送雖然艱難,更苦於物資的短缺。

    如今物資充足,不懼沿途的消耗,卻疲於物資的運轉,不像遼東本土,修葺了條條的道路。

    秦鍾原來只是在金州做吏,去年外放到沉陽做官,參與蒙古之事,今年又到鎮江,參與朝鮮之事。

    一年的外放經歷,讓他有了更多的自信,大膽提出了他的想法。

    “朝鮮百姓多貧困,兩班階層又不可信,當拉攏朝鮮百姓。”

    “如何拉攏?”

    鄭雒問道。

    “以糧食爲誘餌,招募朝鮮百姓爲我們運送糧食,即可減輕三水城的力量,又能加強我們的民力,一舉兩得。”

    秦鍾笑道。

    遼河套的把他伴就是如此。

    草原上牧民生活困苦,金江鎮只需要提供食物,就能吸引無數的牧民南下。

    五千草原騎手,其中一半出自把他伴。即減輕了沉陽的防禦壓力,又加強了金江軍的實力。

    金江軍收復山水,甲山,長津三地,沒有發生人們擔憂的事情。

    遼陽當年未失陷前,遼東都司也收攏了很多的蒙古人,偏偏在老奴攻城時,蒙古人發生了兵變,是遼陽陷落的原因之一。

    所以有人提出了擔憂,會不會在關鍵的時候出爾反爾。

    秦鐘不這麼認爲,提出了反對意見。

    此一時彼一時。

    當年遼東人心盡失,遍佈蠻族的奸細,人心慌亂,纔有敵人的可趁之機。

    如今的遼東上下一心,不是同日而語。更不能因爲一隻蹄子有毛病,就棄駿馬不用。

    “只怕會激怒兩班。”

    鄭雒本不用解釋,仍然向眼前的年輕官員解釋,因爲對方是秦夫人的弟弟。

    招募朝鮮百姓,他不是沒有想過,因爲顧慮三水的兩班鄉紳,從而沒有施行。

    此地的人口,多數成爲隱戶或奴隸,掌握在鄉紳的手裏。

    金江鎮以受朝鮮國主所請,持朝鮮國書,入朝平叛,至少口頭上咬死此理由。

    名正言順,具有大義。

    因此三水地方上的鄉紳們皆在觀望,還沒有人做出過激的行動。

    三水城從而保持了穩定。

    但是金江軍影響了他們的利益時,恐怕當下穩定的局勢,會立馬激變。

    “可以加一條。”

    “只招收在籍百姓,不接受官冊中不在籍的百姓。”

    秦鐘的主意解決了此患。

    “如此恐怕徵募不到多少青壯,徒耗大量精力,效果反而不大,似雞肋。”

    鄭雒看來,秦鐘的建議得不償失,而且做得越多越容易出事,不想因小失大。

    秦鐘沒有放棄,委婉的透漏。

    “在我們大量移民到咸鏡道之前,此地的鄉紳都不會被我們輕動,反而會放任地方鄉紳的權利,以獲得他們的支持。”

    “他們手中掌握了大量的隱戶和奴隸,我們現在不爭取更多的百姓,以後會盡入他們手中。

    “介時只怕就算收復咸鏡道,我們手裏也無民可用。”

    一切以戰事爲重,還是戰事和民生兼顧。

    鄭雒當然希望是後者,可惜此地形勢不同,本來就微妙,所以他本想選擇前者。

    他是主官,不用在乎秦鐘的建議。

    “好,就按你所言辦。”

    秦鍾聞言大喜。

    看着秦鍾離開的背影,鄭雒搖了搖頭。

    很多事情,身不由己。

    秦鍾帶着官差,在三水城中出了告示。

    招收朝鮮百姓,幫助運送物資到甲山和長津,每名壯丁每日提供兩升糧食。

    告示一出,雖然百姓們不識字,但是有官差解釋,一傳十,十傳百。

    很快就有數百名青壯,招募到了秦鐘的手中。

    他的計劃是兩千人,遠達不到他的目的,不過此事不急,消息會逐漸傳開,越來越多的百姓得知後,就會來響應。

    數百名朝鮮百姓,加入到運糧隊中,一部往甲山而去,一部往長津而去。

    解決了此事,秦鐘沒有離開三水城,而是走訪各地,接觸各地的兩班鄉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