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重回七七種田養娃 >第七百九十六章 長了九年的人蔘
    結果有天這小子又往外跑,被許瑾慧逮着,掄着班級裏掃地的笤帚,就把許海清一頓抽。

    到這時候許海清才發現一件事,合着他們家就沒一個好惹的。

    連一向溫溫柔柔的四姐,狠起來也挺嚇人。

    九月一號到五號,撫松舉辦了第八屆人蔘節。

    自打八九年人蔘節辦砸了之後,人蔘節就從開放式轉爲小規模封閉式,以自娛自樂的文體活動爲內容。

    九三年秋,隨着形勢的好轉,又從封閉式轉爲開放式。

    九四年的人蔘節,以“開放、友誼、奮進”爲主題。

    本着羣衆參與、自娛自樂的原則,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藝術和文體活動。

    參場小學也選派了節目參加人參節表演,許海清在文藝匯演上表現出色,還拿了獎。

    在人蔘節慶祝大會上,表彰了全縣十二個模範集體,一百零五名勞動模範。

    人蔘節期間,還舉辦了人蔘文化理論研討會。

    許世彥應邀參加研討會,跟與會一衆專家來賓,討論關於撫松人蔘的歷史及文化,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

    人蔘節期間,坐落於東崗參業公司,國內首家人蔘博物館——撫松長白山人蔘博物館,正式開館。

    博物館採用室內室外相結合的展覽方式,將人蔘栽培、加工等情況詳細展出。

    同時還向人們展示了撫松地區人蔘栽培和發展歷史,尤其是各種栽培方式的演化。

    對撫松地區人蔘文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一屆人蔘節,經貿活動也有一定的成果。

    來自東夷、南韓、意大利以及全國各地的客商一百餘人,進行了經貿洽談活動,成交額數千萬元。

    雖然比不上之前的記錄,好歹算是個轉折點,好的開端。

    人蔘節期間還有一件大事,萬良人蔘市場交易大廈落成,舉辦了很隆重的落成典禮。

    相比於許世彥前世,這輩子萬良人蔘市場正好晚了兩年。

    關於萬良人蔘市場的修建,不少人在此之前頗多揣測,都覺得許世彥可能會暗地裏使絆子不讓建。

    畢竟東崗已經有一處人蔘市場了,每年市場交易量都非常大。

    參市周圍那些門市啥的都不少掙錢,參市旅店和飯店更是賺的盆滿鉢滿。

    這種情況下,要是撫松境內再多一家人蔘市場,肯定會分走不少的客流量,東崗那邊往後就沒那麼掙錢了。

    但是出乎所有人預料,許世彥對此一點兒反應都沒有,他纔不幹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呢。

    通過大家這幾年的努力,撫松人蔘基本上算是走出了低谷。

    雖說價格頂多也就是興旺時期的一半,但最起碼不用愁着銷路了。

    不少參農又恢復了種植的熱情,開始發展人蔘。

    這種情況下,多一家人蔘市場,能更好的提高撫松人蔘知名度。

    東崗參市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地位早已穩固。

    再加上還有不少藥廠、保健品廠都過來抓貨,萬良參市就算建成,短期內也無法撼動東崗參市的地位。

    將來兩邊各自發展,更能促進人蔘的市場交流,本身這是好事情。

    這幾年,許世彥等人家裏一直沒斷了栽參。

    反正也不多,一年還是一百來丈,都是僱人幹活。

    到秋天起了棒槌,挑大的、身條好的直接用白色泡沫箱打好包裝,發貨運往首都、滬市、羊城,賣鮮參。

    其餘的送去加工廠,加工完之後發貨賣掉。

    八九年的時候,許世彥家栽了一百丈參,用的就是當初柳毛河那片參地的栽子,四年直生根的大栽子下地。

    按理,這個應該是九二年起參做貨,但是當時行情一般。

    許世彥就跟蘇安瑛說,留下五十丈大栽子下地的不起,其他的起參做貨。

    那五十丈去年沒起,到今年就五年了。

    儘管這兩年一直在追肥,也特別注重田間管理,但土壤的力量已經到了盡頭,而且也特別容易感染雜菌導致腐爛。

    當初一釐十棵八棵下地,到今年一釐也就剩五六棵了。

    看參的人傳信給許世彥,說要是再不起,怕是明年就得都爛掉,還是起了吧。

    許世彥一琢磨也是,這要是連參栽子時期算一起,那棒槌都長九年了。

    屬實是到時間了,那就起吧。

    於是找了個週日,許世彥夫妻領着許海清、許瑾慧,加上幫工的人一起,開車上山起參。

    往年家裏起參,許世彥一般都不親自來,多數都是許世安帶着僱的人幹活。

    今年這不是特殊麼?許世彥想知道長了九年的棒槌能長成啥樣兒,所以就跟着上山了。

    再一個,許海清許瑾慧倆孩子趕的時候好,幾乎沒怎麼上山幹過活。

    許世彥也想找機會讓倆孩子試一試,知道掙錢不容易。

    尤其是許海清,這孩子是家裏最小的,又最會來事兒,一張巧嘴巴巴兒的特別會哄人,格外受寵。

    許世彥就擔心這小子從小在蜜罐子裏泡大的,根本不知道喫苦是咋回事兒。

    將來仗着一張好嘴瞎胡混,不好好過日子。

    所以許世彥就把孩子都帶山上來,讓他們試一試幹活是啥滋味兒,也算是體驗一下生活。

    自打吉盛源分家之後,黃勝利等人都去南方了,家裏幹活的是黃勝凱、馮越、趙建國等人。

    知道許世彥家裏今天起棒槌,這些人都挺好奇,非得上來幫工不可。

    “三哥,你家這棒槌挺奇怪啊,咋每一棵上頭都長好幾根秸子呢?

    這底下得是好幾個蘆頭才能這樣。有點兒怪啊,怎麼長出來的?”

    剛一撤參棚,大家夥兒就瞅出來不對勁兒了。

    許世彥聞言笑了笑,這是他這些年琢磨出來的增產小妙招,一直沒推廣。

    每年七月末八月初,人蔘在地底下就開始鼓下一年的蘆頭。

    趁着蘆頭鼓出來還沒有米粒大,直接將土撥開,將鼓出來的蘆頭用手摳掉。

    這樣一來,人蔘還會再次鼓蘆頭,而且一般情況下,就會鼓出來兩個蘆頭。

    有兩個蘆頭就會長出兩支參秸子,這樣一來,參葉子也會成雙倍。

    參葉子越多,光合作用就越強,物質積累充分,自然增產。

    這種很有效果,但是太費人工,需要一棵一棵手動摳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