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三國之我非豚犬 >第535章 你嬸嬸呢?
    “賊子爾敢!”

    密碼五六37四三陸七伍

    “叮!”

    周倉還是沒死在曹彰刀下,關羽將佩劍朝着曹彰扔過來,曹彰揮刀抵擋的時候,周倉沉趁機向後跑去。

    “多謝將軍救命之恩。”

    “元福退下,我來對付他!”

    曹彰瞅了瞅地上的佩劍,這纔看向了關羽,“紅臉賊,當年,我父王待你可不薄啊,你不肯投效也就算了,到現在了還敢跟我父王作對!”

    關羽皺眉道,“你父親的恩情,我已經誅殺顏良、文丑還過了,今日,只是各爲其主罷了。再說,我與你父親早就約定在先,得知我大哥的消息,我會立刻前去尋我大哥,他不得阻擋。”

    “哼!”曹彰冷哼一聲道,“那你掛印封金,過關斬將,我父親不僅沒派兵追殺,還親自派張遼放了你,這怎麼說呢?”

    (關羽的這段往事,按照三國演義來寫。)

    (三國時期陽平關的具體位置比較有爭議。

    如果是按照《三國演義》,應該會認爲陽平關是漢中北面的門戶。因爲在安居平五路一章中,就有曹真率十萬大軍從關中京兆出陽平關攻打西川的情節。

    此外,曹丕伐吳的時候,也有趙雲出陽平關攻打長安進行牽制的情節。而三國志遊戲中也採用了這種設置,把陽平關放在了漢中通向長安的褒斜道上。

    另外則有些人認爲,陽平關肯定在漢中以南的陝西寧強縣,因爲今天這裏有一個陽平關鎮。

    很可惜以上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陽平關並不在褒斜道上,而且今天的陽平關鎮也和漢代的陽平關毫無關係。

    另一方面,按照《三國志》的說法,也可能會對陽平關的位置產生疑問。

    比如當初曹操從關中出發,經過大散關征討張魯,隨後進兵陽平關,這說明陽平關在關中通往漢中的陳倉道上。

    而漢中大戰爆發後,劉備在命張飛率領一支偏師進軍下辯的同時,親率主力趕奔陽平關,威逼漢中,這則說明陽平關在成都通往漢中的金牛道上。

    那麼這樣一來不就矛盾了嗎,陽平關究竟在哪呢?

    除此之外,史書中還有一些相關的地名,比如陽安關、關城等等,這就更容易讓人混淆了。

    因此在講述陽平關之戰前,我們有必要對陽平關做一個系統的介紹。

    其實上文所說的並不矛盾,因爲陽平關就位於陳倉道和金牛道通向漢中道路的終點處,是漢中盆地西側的門戶。

    口口563743675

    也就是說,它既在陳倉道上,又在金牛道上。

    ?據《水經注》記載,陽平關又名白馬城,因其位於濜口之側,所以也叫濜口城。

    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濜水南流入沔,謂之濜口。其城西帶濜水,南面沔川,城側二水之交,故亦曰濜口城矣。(水經注)

    濜口顧名思義就是濜水匯入其幹流的河口,濜水今天稱爲鹹河,也叫白馬河,依照水經注的描述,陽平關位於河口東側。

    不過問題又來了,按照《水經注》記載陽平關的地點應該是在河口以東的平原地區,而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陽平關則在山上。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張魯使弟衛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裏。(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原來,陽平關在漢中納入劉備的版圖後,位置發生了遷移。

    張魯時代的陽平關確實是在山上,可到諸葛亮北伐之前就已經不在那裏了,他所駐紮的那個陽平石馬,也就是新的陽平關,此時已經挪到了濜水以東沔陽縣(今勉縣)的平原地區了,在今天仍然有遺址保存下來。

    ?這是因爲當初張魯控制漢中時,需要面對曹操和劉璋兩個方面的威脅,因此需要把防禦體系修建在山上,達到易守難攻的效果。

    而後來曹操在丟失漢中後,已經對武都鞭長莫及,於是令武都太守楊阜和雍州刺史張既分別從當地遷移人口到關中,相當於對武都基本上放棄了。

    也就是說在劉備控制漢中後,無論武都,還是成都方向的威脅都已經消失,那麼陽平關據險防守的功能也就不復存在了。而此時將其遷移到平原,就變成以駐軍的功能爲主了。

    《水經注》成書時期是在南北朝,據三國時代已經過去兩三百年了,因此將陽平關位置記錄爲平原之上也是很正常的。

    總之,在劉備進攻漢中時,老陽平關位於沔陽縣以西附近的山上是毫無疑問的。關於這一點,《讀史方輿紀要》和《蜀鑑》等作品都持有相同的觀點。

    但究竟在哪座山上呢?按照董昭上表中所說,陽平關城下南北山相隔很遠,不易防守,這說明陽平關下面就是一片開闊地了,按地圖所示只能在濜口西側的走馬嶺上。

    魏名臣奏載董昭表曰:“武皇帝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說張魯易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裴注)

    ?而曹操攻破陽平關費了一番周折,並不是說他過不去,而是因爲他先解決了山上張衛的駐軍。

    如此看來,在劉備進攻漢中期間,陽平關並非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佔據這裏,並不能阻擋敵軍殺入漢中盆地,但可以起到威懾作用,敵軍無法對山上的駐軍不管不顧,因爲後路隨時可能被切斷。

    也就是說,當時的陽平關雖然名爲“關”,但其實並非是一座關口,而是一座山上的要塞。想必這個結論應該會顛覆相當一部分人的印象了吧。

    那麼,今天的陽平關鎮又是哪裏呢?原來這個地方在漢末被稱爲關城,現在可以將其稱爲陽平關,而漢末陽平關則應稱爲古陽平關。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這兩個地點究竟是什麼關係呢?根據《歷史地名大辭典》和《軍事大辭海》等現代工具書的查詢結果,關城似乎在宋代被改名爲陽平關,而古陽平關則則失去了原有的名字。

    事實上這一結論是不準確的,因爲宋代作品《太平寰宇記》中仍然提到關城這個地名,說唐代設立三泉縣時就以關城爲治所,說明當時並未改名。

    而南宋作品《蜀鑑》則說大安軍(今陝西寧強縣)附近五里有陽平關,但並非古陽平關。這則說明南宋時期已經有很多人把關城和陽平關混爲一談了。

    今大安軍五里亦有陽平關,頗險要,然非舊跡也。(蜀鑑)

    當然,《蜀鑑》的作者還是可以將兩者分得清的,還特意做了說明。但後來的人就逐漸混淆了,久而久之,關城變成了新的陽平關,而真正的陽平關則只能被稱爲古陽平關。

    ?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陽安關,清代的《讀史方輿紀要》認爲陽安關就是關城,而現代工具書大多延續了這一說法。

    這其實又是一個錯誤。具體根據可以參照《三國志》中鍾會伐蜀的相關史料。

    當時鍾會率十幾萬大軍走褒斜道和儻駱道進入漢中盆地,然後向西過陽安關(即陽安口),中間還拜祭了定軍山下的諸葛亮墓,這一切都順理成章。

    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使護軍胡烈等行前,攻破關城。(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可是之後鍾會又命胡烈攻破了關城,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如果陽安關真的就是關城,怎麼會先出陽安關,又將其攻破呢,這明顯不合邏輯。

    因此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陽安關其實是古陽平關的別稱,在蜀漢後期稱其爲陽安關。

    這一點《蜀鑑》有着準確的解釋,書中提到:陽安關口即陽平關。說明至少在宋代陽安關這個地點還是有準確定義的,但到了清代則被混淆了。

    經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對這幾個地點的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了。結論很簡單,現在的陽平關即關城,而古陽平關則是陽安關。

    ?由於我們這個系列講的是漢末三國時候的故事,因此本文中不特意稱古陽平關,而統一稱爲陽平關,大家明白即可。

    另外,本書之中的劉備已經佔據漢中和整個益州,陽平關的位置將按照漢中門戶來說。也就是說,本書將採用遊戲和三國志的陽平關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