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穿越新還珠之天若有晴 >第142章 番外:沒有真正的十全十美
    爾泰和若晴的婚禮,便又是年關,自然少不了宮裏宮外的大宴小宴。

    過完年,得了皇上的特許,一行人又趕去大理參加了簫劍和念念的婚禮,也算是三對新人的集體蜜月旅行了。

    簫劍和念念的婚禮結束,班傑明和心苒便告別了衆人,直接從大理啓程,踏上了回大不列顛的路。

    這一別,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重逢的日子。

    車馬很慢,書信很遠,有的人一別便是一生。

    回到紫禁城。

    爾泰和若晴開始在公主府裏過起了悠哉悠哉的小日子。

    福晉通情達理,不讓若晴每天過去請安。爾泰朝堂上的事情忙,若晴和紫薇小燕子三人卻是比做格格時自由,經常小聚,日子平淡而又安穩。

    這樣一晃就是五年。

    爾康和紫薇生下了長子福明安,小名東兒。

    爾泰和若晴也生下了長女福錦意,小名錦兒。

    這五年也改變了很多,紫薇從嫺靜柔弱的明珠格格,逐漸成長爲深受京中衆人稱讚的學士府當家主母,爾康也官至一等御前侍衛,依舊是皇上身邊的大紅人。

    若晴與念念的同福客棧開到了大江南北,兩人也真的靠自己做了小富婆。

    爾泰從小便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自家阿瑪依舊是穩坐大學士的位置,哥哥仕途也是節節高升,便和自家阿瑪商量主動去求了皇上申請外放幾年。

    見爾泰堅持,皇上也就隨了他的意,下旨讓他外放去杭州,做了杭州的知府,期限是三年,三年後再回到京中。

    爾泰選擇杭州倒不是因爲杭州富饒,而是十年前便知道若晴對江南的嚮往。

    也是實現年少時自己的嚮往。

    和若晴一起去江南,看煙花三月,煙籠人家,煮茶吟詩……

    杭州自然是最好的去處。

    何況現在多了錦意,一家三口在江南,沒有京中雜事的紛紛擾擾,沒有朝堂的勾心鬥角,這樣的日子想想就很美好。

    若晴得知這個消息,自然也是期待的。

    簫劍和念念也在大理生下了長子簫珩,長女簫玥。

    遠在大不列顛的班傑明和心苒也通過來往的商船輾轉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

    班傑明的父母很喜歡心苒這個中國媳婦,心苒學習能力很強,已經學會了大不列顛的語言,還有了女兒,愛麗絲。

    班傑明的信裏有愛麗絲的畫像,一個很漂亮的混血小姑娘,像瓷娃娃一般。

    反倒是永琪和小燕子的婚後生活,似乎不那麼如意。

    這五年裏,愉妃也在努力接受和小燕子相處,小燕子也在努力學習做一個讓愉妃滿意的兒媳,只是結果不那麼盡如人意。

    其實,紫薇和若晴都能看出這幾年小燕子的改變和努力,只是距離愉妃心中完美兒媳的標準還是有一定距離。

    或許說小燕子還是未能達到未來國母的標準。

    畢竟,這五年,永琪依舊是皇上最寵愛的阿哥。

    還有最重要的是,一直以來,小燕子和永琪都無所出,這也成了愉妃皇上老佛爺最大的心病。

    在多重壓力下,也是他們成親的第四年,永琪接納了愉妃和老佛爺爲她挑選的側福晉,海寧的陳知畫。

    一個美麗婉約又頗有手段的江南女子。

    陳知畫進永和宮一年,便順利生下了永琪的長子綿億。

    也是綿億出生的這一年,永琪被皇上封爲了榮親王,也是皇上衆多兒子裏第一個被封王的阿哥,其含義自是不言而喻了。

    陳知畫自是母憑子貴在永和宮站穩了腳跟。

    甚至宮中一度有傳言,小燕子的福晉之位即將不保,知畫將取而代之。

    小燕子接受永琪納側福晉已是難受了很長的日子,這些傳聞加之知畫的惡意挑撥更是讓兩人的夫妻關係險些破裂。

    那段時間,永琪經常來公主府找爾泰喝酒。

    訴說自己夾在永和宮三個女人中間的不易。

    還是若晴實在看不下去,藉着機會提醒了永琪,讓其看穿了知畫的真面目。

    只是有些東西一旦破裂,也就不好再修復。

    譬如感情。

    小燕子用了五年時間再次明白,從始至終她都不適合這個紫禁城,又有了逃離的想法。

    再見爾泰和若晴都能放棄京中的一切,外放去杭州,去實現年少的願望。

    永琪想起永和宮前段時間的烏煙瘴氣也不由得有些厭倦,他深知自己只要還在這裏一天,這些事情就會無法避免的重演。

    不知他怎麼說服了愉妃說服了皇上,他偷偷帶着小燕子離開了京城,去了大理。

    他們走的那一天,爾康爾泰帶着紫薇若晴去城外相送。

    紫薇和若晴雖然不捨,但是也知道這是對小燕子來說最好的結局了。

    除了祝福,沒有更多的言語。

    永琪和小燕子離開沒有多久,皇上便對外宣稱了榮親王永琪染了頑疾,不幸逝世。

    不知情的人無一不感慨這位天之驕子竟是英年早逝的結局。

    他們這羣人終究是散了。

    人生沒有那麼多十全十美,但是這樣的結局挺好。

    若晴和爾泰並肩站在西湖邊看雨打殘荷,有了這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