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畢業實習:我成了酆都大帝代言人 >第55章 燕王,朱棣
    畫人物重傳神,衣紋如春蠶吐絲。

    這是顧愷之的藝術風格。

    他的一生如流星般從杜酆眼前掠過,極致璀璨。

    杜酆回到現實,頗有一種酸蘿蔔被扔甜酒窖裏浸泡的感覺。

    不對,這是受到了藝術薰陶的感覺。

    以前是土狗,現在是受到了藝術薰陶的土狗!

    現在杜酆手中的《女史箴圖》和他目睹顧愷之畫的有所不同。

    一是畫卷。

    本有十二段,但有三段也消失在了歷史當中。

    另外則是英吉利博物館這些不識貨的憨批,竟然把完整的一幅畫裁成了幾段。

    杜酆擡手一揮,被裁斷的畫卷重新連接恢復了。

    畫卷恢復的一剎那,一道白光掠出,鑽入杜酆體內。

    這是一種類似於人魚的異獸,被稱之爲陵魚。

    它並未帶給杜酆某種了不得的神通,對修爲的提升也並不大。

    只不過,在它融入杜酆體內的一剎那,杜酆有種靈魂被洗滌的感受,極爲舒爽。

    或許,這陵魚和白澤一樣,帶給杜酆的好處需要在某些情況之下才能顯現而出。

    顧愷之畫作當中的異獸魂魄已經被他吸收,現在杜酆的目光落在了朱棣的寶劍之上。

    指尖觸碰,周圍的一切在瞬間發生改變。

    元末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於應天府。

    五月,陳友諒兵寇池州,不久又傳來陳友諒進攻太平的文書。

    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着進攻應天。

    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作戰。

    至正二十七年舊曆年底,朱元璋將在下一年稱帝,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廟,爲自己渡江後生的七個兒子逐一命名。

    第四子命名爲“棣”。

    此時朱棣已經七週歲,才和衆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不僅爲兒子命名,還制定了後世子孫取名的規則,每一支擬定了二十字輩分,朱棣一支的字輩爲: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同年,七歲的朱棣與衆兄弟受到了嚴格的軍事訓練。

    朱元璋認爲七個兒子“宜習勞”,命令朱棣與兄弟們都穿着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

    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不時還要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

    由於朱元璋十分重視文教,朱棣與兄弟們幼年入學,接受了大儒教導的正統儒家經典教育。

    早在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就在宮中的白虎殿爲諸子安排了專門的讀書場所,登基稱帝后,太子與諸皇子讀書的地方改爲文樓。

    直到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宮中建成“大本堂”,廣集藏書、延請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勳貴子弟便開始在其中讀書學習。

    洪武三年,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爲王,封十歲的朱棣爲燕王,又設立大宗正院,即後來的宗人府,掌皇族內部事宜。

    朱元璋認爲,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

    因此,分封諸王便是要讓藩王拱衛皇帝,以維護朱家皇朝的統治。

    洪武六年三月,朱元璋頒佈《昭鑑錄》,四月,頒佈《祖訓錄》給朱棣等藩王,令他們抄寫在王宮正殿和內宮的東壁。

    書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優劣事蹟,以對皇子們進行宗法教育。

    朱棣在宮廷中要遵守繁瑣的禮儀制度,經常要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

    洪武九年,十六歲的朱棣與魏國公徐達長女徐氏成婚。

    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將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晉二王前往“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們瞭解明朝的基業由何而興。

    自此之後,朱棣先後三次被派往鳳陽常駐,在練兵演武的同時,還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間生活。

    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

    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

    名義上,親王不得干預地方事務。

    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遣王國所在地的鎮守兵。

    每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護衛隨軍出征,那些在疆場上叱吒風雲的將帥,雖身爲大將軍,有時也要受到親王的節制。

    朱元璋篤信佛教,諸王初封時,明太祖都要爲他們選一名僧人加以輔佐。

    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是一位頗有謀略與學識的人。

    此人正是姚廣孝。

    洪武十五年,道衍隨朱棣北上燕邸,後來與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緣,還向朱棣推薦了一位術士,名叫袁珙。

    這兩人都成了朱棣的謀士。

    朱棣還設法結納地方文武官員,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爲宗人府,命朱棣擔任右宗正。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爲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制,以出征漠北。

    山西的軍隊歸晉王節制。

    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揮師前進。

    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卻認爲天降大雪,敵軍必然意料不到明軍將至,應當乘雪速進。

    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覺。

    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

    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

    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舊識,正在勸降時,明軍已大敗元軍,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邀請乃兒不花一同到明軍營帳中請降,果然被設酒款待,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了明軍。

    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高興地說:

    “肅清沙漠者,燕王也!”

    自後,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屢次被朱元璋授命參與北方軍事,節制士馬。

    諸王之中,以晉王、燕王最被倚重。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朱棣率潁國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將阿失裏等人。

    洪武二十六年三月,朱元璋命晉王節制山西、燕王節制北平各衛將士,凡軍中事務,都要啓奏朝廷和晉王、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朱棣率軍北征至徹徹兒山,擒敵將孛林帖木兒等數十人,又追擊至兀良哈禿城,遇敵哈剌兀,打敗敵軍凱旋。

    洪武三十一年,晉王死後,朱元璋命朱棣節制北平都司、行都司、遼東都司及遼府護衛兵馬,令他總率諸王防備邊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