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畢業實習:我成了酆都大帝代言人 >第56章 大聖真靈逃脫
    對常人而言,不過是短短几秒的時間罷了。

    不過,在這幾秒杜酆卻是見證了朱棣從出生到稚氣青年,到如今初具成熟。

    自古以來立長立賢。

    朱元璋立朱標爲太子這事所有人都早有心理準備,但隨着時間的發展,還是引起諸王,特別是秦、晉、燕王的不滿。

    他們之間早已開始了明爭暗鬥。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招降乃兒不花後,晉王忌憚朱棣的功勞,到太子朱標處發告朱棣不聽自己的約束“勞師冒險”,使朱標將此事彙報給朱元璋。

    朱棣入朝,晉王又言語冒犯朱棣,還派人在燕王府內監視,搜求朱棣的“國中細故”,燕王每入朝,太子“數以語見侵”等等,其間劍拔弩張之勢十分明顯。

    然而,誰能想到兩年之後,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會因頭疾突然去世。

    悲痛欲絕的朱元璋一方面因思兒之切一方面受到大臣建議的影響,最終接受學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爲皇太孫,以此來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

    看到這,杜酆不由的嘆了一口氣。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皇太孫朱允炆並非最佳的繼位人選。

    朱標雖說去世,但他的兄弟皆不是庸碌無能之輩。

    按理來說因在朱標的這些兄弟當中另選人繼承大統纔是。

    其次,朱允炆年紀尚小,易受大臣蠱惑,缺乏自主判斷的能力。

    反觀他的幾位叔叔那個不是頭角崢嶸之輩?

    若是朱元璋從幾位皇子當中,擇一繼承大統,就不會有靖難之役的發生。

    後世明朝之天下或許還能多興旺幾年。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去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晉王去世,而此時的朱棣成爲了諸王中最年長者。

    這時朱棣的羽翼已經豐滿,不但有久徵慣戰的護衛軍,權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臨民”的規定。

    晉王死後一個多月,朱元璋曾給朱棣一道敕諭:

    “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爲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爾其統率諸王,相機度勢,防邊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毫無疑問,這時的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維護朱家皇朝的一個支柱,對他寄予很大希望。

    然而,朱元璋畢竟精明過人,他也慮及燕王及諸王權勢過大,對繼任皇帝構成威脅。

    所以,朱元璋臨死時還曾下有遺詔:

    “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遺詔諸王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

    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詔令而停止。

    守喪期滿,朱允炆繼位。

    繼位後的朱允炆採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

    也不知道這娃是小腦發育不完全還是大腦完全不發育。

    竟在不到一年時間,對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動刀,使其先後被廢。

    如此雷霆削藩的手段,使得諸王自危。

    朱棣迫不得已只能加緊活動。

    他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爲名,收羅異人術士。

    表面上,朱棣藏起鋒芒,假稱有瘋病。

    住豬圈,喫豬食,以此來迷惑朝廷的眼線,暗中則加緊練兵。

    同時,他還利用燕府崇深之便,在後院大規模飼養雞鴨,實則命人在地下密室當中趕製軍器。

    得知自己四叔瘋了,朱允炆並未就此放鬆警惕。

    他令張昺爲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朱棣的佯狂只不過是緩兵之計,爲了在大軍到來之前做好準備,他命令親信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將士八百人入衛王城。

    這時,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已經接到朝廷的命令,帶領在城的七衛軍隊和屯田軍士包圍了王城,並用本柵截斷了端禮門等的通道。

    朝廷削奪朱棣王號和逮捕燕府官屬的詔書也在這時到達北平。

    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

    張信爲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爲備。

    七月,朱棣通過裝瘋麻痹張昺、謝貴二人,最後擒殺了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

    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爲國“靖難”爲名,誓師出征。

    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

    他諭令將士,同時上書朝廷,聲稱根據《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

    從此便開始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

    朱棣先後下居庸關、懷來,捕獲南軍將領宋忠。

    趁勢攻下遵化,永平投降。

    建文元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爲大將軍,率師30萬伐朱棣。

    大軍到達真定,先鋒抵雄縣,爲朱棣所襲,9千人全部戰死。

    復戰於真定,又大敗。

    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

    九月,江陰侯吳高帶領遼東兵馬圍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萬,進軍至河間紮營。

    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兵力驟增。

    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其因是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

    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村壩大破李景隆軍。

    李景隆退軍德州。

    朱棣趁機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勞師無功。

    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

    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

    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

    九月,朝廷升鐵鉉爲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

    建文三年,建文帝恢復齊、黃官職。

    二月,燕師再度南下。

    三月,在滹沱河打敗盛庸,再在藁城打敗吳傑等。

    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爲名,使他們外出募師勤王。

    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爲朝廷兵所據。

    建文三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

    建文四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

    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大軍。

    五月克泗州、盱眙,兵指揚州。

    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

    建文四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

    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