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諸侯爭霸 >第四百八十章 以大局爲重
    只是這種可能性很小就是了,那麼相對來說嫌疑最小的東吳大帝孫權,現在自然也就成爲蜀漢昭烈帝劉備,唯一可以期待和爭取的對象了。

    所以蜀漢昭烈帝劉備,自然是要選擇先看一下東吳大帝孫權的來信,畢竟這封信沒準還會是一個好消息,也說不定啊。

    不管怎麼說也總算還是好壞參半,有那麼一點可能會是一個好消息的希望,可是如果蜀漢昭烈帝劉備。

    選擇先看一下樂國國君鍾神秀的來信,則很可能就是一壞到底,完全沒有什麼好消息可言了。

    所以蜀漢昭烈帝劉備,肯定還是要先看一下可能會和好事沾一點兒邊的東吳大帝孫權的信啊,萬一裏面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呢。

    因爲蜀漢昭烈帝劉備,覺得自己今天已經夠倒黴的了,急需要看到一點好消息,來舒緩一下自身的情緒。

    結果等蜀漢昭烈帝劉備,看完了東吳大帝孫權的來信之後,則好懸沒有氣地兩眼一黑地當場暈過去。

    蜀漢昭烈帝劉備早就知道東吳大帝孫權的無恥,要不然“昔日”裏的東吳大帝孫權。

    也不可能會背叛了東吳政權與蜀漢政權之間的盟約,趁着關羽北伐的時候,偷襲了荊州,殺死了蜀漢政權的大將關羽。

    更不可能會拿自己的親妹妹,來引他蜀漢昭烈帝劉備入甕,導致了最後東吳政權賠了夫人又折兵。

    至於在稱帝了之後,給自己親手打下了東吳政權基本盤,並且還親手將這份基業交給了他東吳大帝孫權的親哥哥孫策。

    卻只是追封了一個東吳長沙桓王,連晉武帝司馬炎都不如,還有在夷陵之戰期間,東吳大帝孫權爲了能夠穩住魏文帝曹丕。

    不惜向魏文帝曹丕低頭稱臣,換來了一個大魏吳王的封號等等,東吳大帝孫權類似的無恥例子,簡直就是不勝枚舉。

    蜀漢昭烈帝劉備本來以爲自己,已經徹底摸清楚了東吳大帝孫權的底線了,甚至還對東吳大帝孫權抱有一定的幻想。

    認爲東吳大帝孫權能夠看清楚局勢,知道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他們這兩國諸侯勢力政權之間脣亡齒寒的依存關係。

    也應該知道他們東吳政權,現在到底應該站在那一邊纔對,但是東吳大帝孫權用自身的實際行動。

    告訴了蜀漢昭烈帝劉備,他東吳大帝孫權根本就沒有底線,如果你蜀漢昭烈帝劉備覺得有。

    那也只是你蜀漢昭烈帝劉備的錯覺而已,什麼脣亡齒寒吶,東吳大帝孫權根本就不在乎這些東西。

    人家東吳大帝孫權,只在乎確定能夠拿到自己手裏面的,最實際的利益,剩下的一切對於東吳大帝孫權來說都是虛的。

    只要他們東吳政權能夠得到壯大和發展,哪還管什麼所謂盟友的死活,有沒有強敵在一旁窺伺,該下手就要下手。

    如果只有幹掉盟友,才能夠壯大他們東吳政權,那麼東吳大帝孫權,也是會毫不猶豫就這麼去幹的。

    至於什麼妥協和以大局爲重,還是讓其他人去考慮吧,爲什麼東吳政權的盟友,就不能以大局爲重的對東吳政權妥協呢?

    事實也已經證明了,東吳大帝孫權的做法雖然危險,但也未必就沒有成功的可能,至少“昔日”裏的東吳大帝孫權就成功了。

    在外有強敵魏武帝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東吳大帝孫權敏銳地把握住了一個絕佳的戰機。

    趁着蜀漢昭烈帝劉備攻取漢中,關羽北伐高歌猛進威震華夏,打得曹魏政權不能自理,荊州地區後方空虛的絕妙機會。

    東吳大帝孫權沒有選擇和自己的盟友蜀漢政權共同進退,一起對曹魏政權發動北伐,攻取江淮地區或者徐州地區。

    白白地浪費了一次削弱曹魏政權勢力的大好機會,反而把貪婪的目光,放在了盟友蜀漢政權的荊州地區上面。

    選擇了背刺自己的盟友,偷襲了蜀漢政權所佔領的荊州地區,斷了蜀漢政權大將關羽的後路。

    後來更是直接殺死了蜀漢政權的大將關羽,跟蜀漢昭烈帝劉備徹底反目成仇,很難說東吳大帝孫權的這一步。

    走得到底是對還是錯,但至少在當時東吳大帝孫權的運氣是真的好,就在這麼一個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

    他們這兩國諸侯勢力政權的盟友反目成仇的關鍵時刻,從本來岌岌可危到轉危爲安的曹魏政權開國君主魏武帝曹操。

    居然在這個最需要他來領導曹魏政權的關鍵時刻死了,轉而給曹魏政權換上來了一個看上去還行。

    但其實完全不行的新君主魏文帝曹丕,而也正是因爲有魏文帝曹丕這個“大聰明”在,纔給了東吳大帝孫權。

    後面安然無恙打完夷陵之戰的底氣,做實了東吳政權在曹魏政權、蜀漢政權、東吳政權,他們這三國諸侯勢力政權中,第二強國的實力。

    當然了,其實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魏武帝曹操,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突然死了。

    說不定蜀漢昭烈帝劉備和東吳大帝孫權,他們這兩國諸侯勢力政權的君主們,也許就會懾於魏武帝曹操的威脅。

    選擇以大局爲重的暫時妥協也說不定,畢竟如果魏武帝曹操還活着,那就肯定不可能讓東吳大帝孫權。

    一個上表稱臣,就給輕鬆地忽悠住啊,但凡要是蜀漢昭烈帝劉備和東吳大帝孫權,他們這兩國諸侯勢力政權的君主們。

    還敢再打那場夷陵之戰,那麼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他們這兩國諸侯勢力政權,魏武帝曹操高低得消滅一個纔行。

    說什麼也不可能和魏武帝曹操的好大兒魏文帝曹丕一樣,讓東吳大帝孫權隨便一忽悠,就上了人家的惡當了。

    等回頭東吳大帝孫權翻臉不認人,魏文帝曹丕再反應過來不對勁的時候,也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就算是最後魏文帝曹丕,後來又惱羞成怒地起兵討伐東吳政權,也已經是錯失良機的白費功夫了。

    可要是魏武帝曹操,在夷陵之戰發生的時候還活着,就絕對不可能會浪費這麼好的一個統一天下的機會。

    只能說東吳大帝孫權的運氣確實是夠好的,走了這麼危險的一步棋,最後不光是沒有引火燒身玩火自焚。

    甚至還錯有錯招的因禍得福了,在減弱了蜀漢政權對於東吳政權威脅的同時,還大大地增強了東吳政權自身的實力。

    另外這幾場硬仗,也讓東吳政權打出了名聲、打出了自信,更給東吳大帝孫權自己,打出了稱帝的野心。

    而唯一的受害人,大概也就只有東吳政權曾經的盟友蜀漢政權了,至於人家曹魏政權,也不過就是損失了一些兵力而已。

    並未真正傷筋動骨地損傷到曹魏政權的根本,畢竟人家曹魏政權家大業大,實力底蘊深厚,同樣的兵力損失。

    如果放在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他們這兩國諸侯勢力政權身上,那就是傷筋動骨,損傷到根本了,多少年都緩不過勁來。

    可是放在人家曹魏政權身上呢?也不過就是九牛一毛罷了,這就是人口多和地盤大,所帶來的巨大實力優勢。

    如此也就可想而知,夷陵之戰的慘敗,對於只有益州區區一州之地的蜀漢政權來說,到底是什麼樣的滅頂之災。

    連諸葛亮這樣的濟世之才,都要花費數年的時間,才能夠讓蜀漢政權,從夷陵之戰慘敗的陰影之中走出來。

    甚至爲了能夠繼承先主蜀漢昭烈帝劉備,興復漢室的遺志,諸葛亮還不得不以大局爲重地向東吳大帝孫權妥協。

    修復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之間的關係,讓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他們這兩國諸侯勢力政權能夠重歸於好,共同來對抗更加強大的曹魏政權。

    那麼誰說東吳政權,就一定要以大局爲重地率先向蜀漢政權妥協了?人家東吳大帝孫權身體力行地展示了。

    就算是他們東吳政權,先背叛了曾經的盟友蜀漢政權,又讓蜀漢政權在夷陵吃了一個大敗仗。

    可是最後東吳政權這個曾經的盟友蜀漢政權,還不是要以大局爲重的先向他們東吳政權妥協嗎?

    所以就算別人說東吳大帝孫權是鼠目寸光也好,還是說東吳大帝孫權是急功近利也罷,東吳大帝孫權其實也都不在乎。

    因爲東吳大帝孫權的心裏面其實很清楚,只有喫到了東吳政權肚子裏面的荊州地區,纔是真正屬於東吳政權的荊州地區。

    否則哪怕掌握着荊州地區的那個諸侯勢力政權,是跟東吳政權關係再如何緊密的盟友,是東吳大帝孫權的妹夫。

    這個荊州地區也終究不是他們東吳政權的地盤,那麼與其讓東吳政權繼續妥協,忍受着蜀漢政權的上游威脅,以對抗曹魏政權的大局爲重。

    那麼爲什麼東吳政權就不能先發制人,讓蜀漢政權這個盟友也妥協一下,然後讓蜀漢政權也以對抗曹魏政權的大局爲重,默認他們東吳政權佔領了荊州地區的這個事實呢?

    這就是東吳大帝孫權心裏面,最真實的底層邏輯,畢竟之前東吳大帝孫權自認爲,已經以大局爲重的妥協過好幾次了。

    就算是輪,也應該輪到那個蜀漢昭烈帝劉備,以對抗曹魏政權大局爲重的妥協一次了,更何況東吳大帝孫權。

    也本來就認爲荊州地區應該屬於他們東吳政權,只是之前東吳大帝孫權,以雙方聯合對抗曹魏政權的大局爲重。

    把荊州地區暫時借給了蜀漢昭烈帝劉備而已,而蜀漢昭烈帝劉備也答應了東吳政權,等蜀漢政權奪取了益州之後,就會歸還荊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