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諸侯爭霸 >第五百一十三章 苟道的王者
    並且還要定下一個最低完成指標,如今日最少也要攻陷一段冀州城的城牆或者城門等等,完不成就要遭受四國聯盟的處罰。

    還有曹操那邊,鍾神秀也會更改和曹操之間的談判,讓曹操也來支持自己要求盟軍加強對冀州城攻勢的提案。

    總之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榨乾曹操、劉備、孫權,他們這三位便宜盟友的剩餘價值,讓他們再最後爲樂國出一把力。

    而之後鍾神秀這邊的計劃,也是順利的一個接着一個地落實了下去,首先就是劉備這邊。

    本來劉備還以爲這一次要被鍾神秀給狠宰一頓呢,都已經做好了要大出血的準備,結果鍾神秀居然就只是提了這麼簡單的一個要求。

    那劉備自然是沒有不答應的道理,反正鍾神秀的這個要求也不會讓劉備難做,無非也就是想要快一點攻下冀州城唄。

    至於在此期間因爲加強攻勢而造成的傷亡,那不是兵家常事嗎?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而且現在還是大家都要損失兵馬。

    那不就跟大家都沒有損失兵馬是一樣的麼,所以劉備那邊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並且在之後這條提案的通過上,下了很大的力氣。

    反而是曹操那邊,在初期面對鍾神秀的突然“反水”,表現的還有些疑惑,但終究是爲了更長遠的考慮。

    沒有在張飛擅自襲擊曹魏運糧隊伍這件事情上面,跟鍾神秀和劉備繼續做過多的糾纏,算是將這件事情給糊弄過去了。

    可是之後面對鍾神秀和劉備雙雙要求,加緊對冀州城攻勢的提議,曹操卻因爲懷疑鍾神秀和劉備的真實目的。

    不敢輕易地同意下來,暫時和孫權站到了一起,雙雙反對加緊對冀州城的攻勢行動,還是後來鍾神秀。

    在跟曹操進行第二次見面迎親的時候,才成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打消了曹操的顧慮,成功地說服了曹操。

    同意了四國聯盟加緊對冀州城的攻勢,這一下子鍾神秀、曹操、劉備他們三個人站到了一起。

    那麼就算孫權再怎麼不同意,也都無濟於事了,恐怕就算孫權不願意加緊對冀州城的攻勢。

    鍾神秀、曹操、劉備他們三個人,都會逼迫孫權加緊對冀州城的攻勢,否則就要藉助四國聯盟來懲罰孫權了。

    這一下子好了,孫權什麼好處都沒撈到,反而還惹了一身的臊,現在還要被鍾神秀、曹操、劉備他們三個人。

    給逼着派兵去猛攻冀州城,這你說讓孫權上哪說理去啊,反正是不管怎麼說吧。

    當樂國、曹魏、蜀漢、東吳,他們這四國諸侯勢力終於統一了意見之後,所爆發出來的力量也是相當強大的。

    尤其是樂國的軍隊,在終於不演了之後,所展現出來的戰鬥力也是相當可怕的,打得晉國守軍潰不成軍。

    接連突破了冀州城數道防線,讓冀州城內的晉國守軍,幾乎是肉眼可見的抵擋不住攻勢,那個防守壓力是蹭蹭得往上漲啊。

    逼迫的司馬炎,都不得不繼續抽調冀州城內的剩餘精銳兵馬,去增援冀州城城牆的防守了。

    而這就又給了鍾神秀一個天大的機會,正好之前樂國這邊的時遷、燕青、樂和等情報人員們。

    都已經提前潛伏進冀州城內了,現在冀州城內守衛空虛,再加上之前冀州城內就已經醞釀了許久的民怨情緒。

    只需要經過時遷、燕青、樂和等人稍微這麼一引導,就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起義事態。

    整個冀州城的內部一下子就亂了起來,司馬炎有心調軍平定內亂,可是眼下冀州城四面告急。

    只有缺少兵馬支援地份,哪裏還有多餘的兵馬,能夠幫助司馬炎去冀州城內平定內亂啊。

    所以司馬炎在無可奈何之下,也只能是抽調守衛皇城的晉國精銳部隊,去冀州城內各個城區平亂了。

    但是司馬炎這麼一動,卻又給了另外一個人機會,那就是被司馬炎監禁在皇城之中的司馬懿。

    司馬懿這樣的苟道王者,又怎麼可能真的是那種甘於奉獻、捨己爲人的老好人呢?哪怕那個人是司馬懿的親孫子也不行。

    當初的司馬懿之所以在最後選擇了退讓一步,其中固然是有爲了晉國整體考慮的原因,擔心晉國再繼續這麼內鬥下去。

    可能會被其他人給撿了便宜,但更大的原因其實還是司馬懿看出來了,自己這個孫子司馬炎的優勢太大了。

    司馬炎作爲晉國的開國君主,現在冀州城內多半的兵馬都在司馬炎的掌控之中,朝中的文武大臣也大多都是司馬炎的臣子。

    再繼續這麼鬥下去,多半是鬥不過對方的,所以司馬懿纔會故意選擇以退爲進,等一個可以反攻奪權的機會。

    畢竟只有把拳頭給收回來了,才能夠集中全力再打出去嘛,而很顯然冀州城內大亂,冀州皇城守衛又空虛的現在。

    就是司馬懿成功奪權的最好機會,在冀州皇城的守衛剛剛被調出去不久,大量身穿白衣的人,就開始從冀州城各處。

    朝着冀州皇城祕密集結,同時皇城門口的守衛部隊,也被另外一批守衛手持調令,要求提前換崗。

    那些守衛們雖然也都不明其意,不知道爲什麼好好的就突然要換崗,但是既然對方的調令是真的,那他們自然也就只能是聽令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