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畫中的薛定諤 >第一百一十幾章 最後晚餐
    躺在拘留室的林木腦子裏渾渾噩噩,他甚至不知道在這裏度過了幾天時間。因爲照顧關係戶的緣故,他被分配到了最邊上的這個監室——比旁邊幾個稍大一點,剛好能夠斜着躺下。拘留室一般爲了防止人犯休息,都在裏面設置爲一高一低兩層,只能坐着,無法躺着。

    林木的這個稍好一點,除了大,供他坐着休息的木板也被拆除了,所以沿着對角線方向,他剛好能夠躺着。這已經是最大的恩典了。試想在不到2平方米的空間裏,除了排泄,什麼都得在這裏面完成,一般人想想都會發瘋。

    忽然看守的聲音拉長着喊道:晚——餐——,晚餐哎。林木麻木的腦袋像是久旱的河田忽然遇到了暴雨,像是暗夜的郊外遇到了小虞,像是被夏天佔了身子的春風遇到了燕子。他突然想到了什麼。

    最後的晚餐——翠苑那一夜,不就是最後的晚餐嗎?

    那一夜,一共也是來了十三個人:老林,宋校長,秦晉,餘英,歷史劉,地理黃,二叔,林祕書,自己,還有包括體育老師在內的四個副課老師——林祕書一開始嫌人多,認爲四個副課老師就不要喊了,但是老林不同意。老林覺得自己兒子的喜事,這纔是第一樁。以後要是林木成家,他一定一醉方休。可惜林木剛剛成年,老林卻已不在。

    老林,你等着。林木暗暗下定決心,只要自己一口氣在,絕對不會找不到老林,死要見墓,活要見人。

    作爲私生子的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語:LeonardodaVinci)1452年4月23日出生於佛羅倫薩共和國的芬奇鎮上一個殷實的中產階級家庭中,父親是佛羅倫薩大行會的會員和世襲公證人,也是當地有名的律師和富翁。1496年夏天當他爲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道明會修道院創作《最後的晚餐》時,正好年滿四十四歲。

    《最後的晚餐》寬420釐米,長910釐米。達·芬奇爲了完成這幅作品,不僅在繪畫技藝上力求創新,在畫面的佈局上也別出新裁。過去在表現耶穌及其弟子的繪畫作品中,畫面佈局都是耶穌弟子們坐成一排,耶穌獨坐一端。達·芬奇卻讓十二門徒或坐或站於耶穌兩邊,耶穌孤寂地坐在中間,他的臉被身後明亮的窗戶映照,顯得莊嚴肅穆。背景強烈的對比讓人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耶穌身上。耶穌旁邊那些躁動的弟子們,每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動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亂的猶大,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

    《新約聖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憂鬱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1817年,歌德發表在《藝術與古代》第1卷3期上的文章《論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詳細剖析了這篇畫作。歌德認爲理解這幅畫的核心在於追問引起全部情節、使所有觀衆激動和喜愛的動機的中心事件。歌德再次用自然科學的觀察方法豐富了他的美學思想。他認爲激動人心的情節,就像高度發展的有機體那樣,從一個最內在的生命點發展開,也就是說,藝術品變成了精神的有機體。對於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來說,具有決定意義的話是基督的句名言:“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接着,歌德用類似相面術的方法生動地描述了各個使徒之間不同的形象,用想象的人物對話來描摹他們不同的心理和性格。例如:猶大:“這是什麼意思?要出什麼事?”腓力:“主啊,我不是叛徒!你是知道的,你瞭解我這顆純潔的心,這可不是我!”達太:“這事我不是已經說過嗎?這不是我一直都在猜測的事嗎!”

    林木在胡思亂想,他在給那天晚餐的每個人和這幅名畫一一劃等號。如果老林是耶穌,那自己則一定就是腓力,其他人也許沒有重要到非得對應起來,但是這裏面,誰是猶大呢?

    林木仔細地回想他們從喫飯前的一點一滴到老林和自己分開時的每個人每件事。拘留室封閉的空間和隔絕的時空恰好給了他這個機會。他必須找出猶大,就當是自己的胡思亂想也罷。從這頓不吉利的晚餐開始,他和老林,林家,還有種種人與事,統統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他必須找到,必須找到始作俑者。